孙氏源流:德州孙家洼

宗谱寻根 2021-01-08 10:03:32

孙家洼村是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安德街道下辖的行政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赟公堂第六世孙帮英由山东潍县携三子迁居德州城东南四十五里后柳庄(今德州陵县开发区孙家洼村)。后长子福江分居时家楼、二子福发与父同居孙家洼、三子福源分居小孙庄,三村相距一华里,成犄角之势。其后裔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德州城乡、陵城经济开发区、丁庄镇、平原、陵县、临邑、禹城、商河、济阳、齐河等百余村庄,现有族众三万余,乃德州区域一大望族。

考赟公堂系乐安孙氏分支,赟公祖籍登州府福山县人氏,生于公元1180年左右,时逢南宋、辽、金混战时期。由福山携侄吼徒居潍县城东周家庄,明隆庆中因大水湮没,老谱漂没无存上数世名讳不可考。后世创谱,尊赟为开基祖,称赟公堂。

据山东福山孙氏谱书记载,福山孙氏系江东权公后裔。公元277年晋灭吴后,权公重孙轨携妻抱子文元避乱辗转流迁高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公元644年唐太宗攻打高丽,传九世同堂八兄弟返登州福山八角口落籍开基立业。由于年代久远且洪水泛滥、兵荒马乱诸多因素,老谱失传,此乃后人一大憾事。据天津族人守山讲,现韩国汉城民俗村存有孙氏家谱,所记文元公后裔情况较详。

本支系创谱始于清雍正元年,由赟公第十六世孙勷公与潍县用楷公、师唐公首创家乘;二次修谱始于光绪三年,先贤开策(字政布)公呕心沥血、四处奔波,历时四年撰修而成,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胜于首创。民国十九年(1930年)临邑族人维清、维亭、奉照、奉銸等公倡议三修家谱,然由于日寇侵华未能成功。延至公元一九四六年济阳、齐河、禹城等族人在戚官屯三次续修完成,但遗漏较多。在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二十一世纪初,临邑族人福刚、经福等发起四修家谱活动。他们以寻访孙家洼为始,不辞辛苦四处奔波,足迹遍布德州区域近十余县市。他们访尊者、查老谱、登记造册,曾几次到潍县寻根问祖,于二零零五年四月十七日四次修续家谱成功。

明清时期,孙家洼孙氏家族无论仕宦还是文学方面,均是受人称道的名门望族,是当地四大家族之一。他们为官中能够做到清廉、爱民、实干,不搞结党营私、不搞阿谀奉承,严肃纲纪国法,仕途上均取得很大政绩而被载入史册。他们在为人处世当中,均能孝亲睦里、乐善好施,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是当时社会公认的楷模。

家族在明清两代共考出4名进士,分别是八世孙继、十世孙勷、十一世孙于墪、十二世孙今筵。

孙继(1619-1697),字曰可,号书台,顺治八年(1651)举人,十二年(1655)进士,授长洲知县。

孙勷(1630-1740),字子未,号莪山,一号诚斋。康熙二十年(1681)乡试解元,二十四年(1685)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三十二年(1693)主持福建乡试,以廉政闻。四十八年(1709)任贵州提学。诗文名天下,著有《鹤侣斋诗文集》。

孙于墪,字慎夫,号雁候,孙勷七子,雍正二年(1724)举人,五年(1727)进士,无出仕记录。

孙今筵,字中长,号理田,孙勷之孙,乾隆十八年(1753)拔贡生,朝考一等一名,选授登州府栖霞县训导,补兖州府藤县教谕,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三十一年(1766)进士,官安徽萧县知县。

八名举人分别是:十一世孙于盛、孙于盩(zhōu)(明经)、孙于盙、孙于盤、孙于贽,十二世孙今兰、孙今敬,十四世孙开机。

孙于盛,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候补内阁中书;

孙于盩,雍正元年(1723)举人,候选知县。

孙于盙,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候补知县,诰封修职郎,赠文林郎;

孙于盤,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云南富民县知县兼署禄丰县事,升昭通府分防鲁甸粮捕通判,署郡守丞;

孙于贽,乾隆元年(1736)举人。

孙今兰,乾隆元年(1736)举人,官武义县知县。

孙今敬,乾隆三年(1738)中举,官知县。

孙开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无出仕记录。

孙氏家族为官者达40人之多,代表人物是孙继与孙勷。

孙继(1619-1697),字曰可,号书台,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中举,十二年(1655)中进士,授官江苏长洲县知县。他爱民如子,为人清白廉洁,深受县民拥护,世称“清介先生”。后因百姓生活困苦又不忍心加派,未能完成国家的征收任务而被罢官。临归乡时发现才童李勷,经与其父李文科协商,让李勷拜其长子孙云锦为父。李勷由此改名为孙勷,随嗣祖父来到德州东柳村。孙继罢官以来,足迹不入城市,悉心调教后代与亲邻。

孙勷(1655-1739),字子未,号莪山,又号诚斋,清代德州东柳村(今陵城经济开发区孙家洼)人。 24岁夺得山东乡试第一名;28岁考中进士,钦定第五名。后入翰林院,授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官至通政使司右参议。37岁时(康熙三十一年,1692),为福建乡试正考官。 53岁(康熙四十八年,1709),提督贵州学政。 57岁(康熙五十二年,1713),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次年,升翰林院侍讲,改授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丞。64岁时(康熙五十八年,1719),升授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官阶。是年,曾保举白璜、阿锡鼐、陆经远、邹汝鲁、俞化鹏、杨名时、李馥、梁文科、申大成、望份、彭维新、黎致远为总督、巡抚、学道、布政使,上书表扬知州李朝柱。吏部以所举人员过多过滥,被降2级调用。67岁时(雍正元年,1723),令皇上召见,补授通政使司右参议(正五品)。雍正四年(1726),70岁的他以年老告退。其人品、官品、文品皆闻名天下。

据史书所载和各种文化现象综合判断,明代景泰以后至清嘉庆年间,德州文化一直是处在兴盛期或说是繁荣期;清代康乾盛世时期,德州是山东文化的制高点,也是全国文化的引领者。明清时期,德州能在文化上走到全省、全国的前列,充分表明德州文化具有深厚的根基。孙家洼孙氏族人为德州文化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具体表现为中举人数多,文学者多。在诗文、经学、史学等领域是一个有创造、有新建树的家族,在对知识的掌握基础上,又进行的创新发展,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

孙氏家族的文学贡献:孙勷——《鹤侣斋诗文稿》《使黔偶记》《读韩秘记》《四书集注》等。王培荀《乡园忆旧录》、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聊斋志异》都有孙氏家族的记载。其中,《乡园忆旧录》有孙继1篇,孙勷的2 篇。《聊斋志异》中有《孙勷为李忭审文》一篇。

繁盛的文化吸引了不少海内宗匠与大家前来德州进行文化交流,比较有名的有王世贞、董其昌、钱谦益、顾炎武、王渔洋、赵执信、郑板桥、高凤翰、纪晓岚等。

在今天挖掘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活动中,有必要重温这些文化世家的优秀事迹,让今天的人们有所借鉴、有所继承,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均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孙家洼孙氏家族在当地的文学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祝孙氏家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

资料来自互联网,综合整理信息,信息或有不全或有瑕疵,仅供参考!整理不易,不到之处,请谅解。

参考资料:百度个人图书馆

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学习家谱文化。我就是我,我是专注于孙氏寻根文化的宗谱寻根。

传播家谱文化,传播正能量。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