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槐树遗址出土“神秘”骨蚕,专家经过研究,揭开了三个千古之谜

历史解密坊 2023-07-25 10:30:22

在如今的江浙地区,蚕桑养殖是支柱性的经济产业,而且从古至今都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不过这也需要相当的手艺和技术。考古研究表明,蚕桑养殖的历史远比我们认知的要久远,比如在双槐树遗址出土了一件骨雕家蚕,不仅证明了养蚕的历史悠久,还发现了三个秘密。究竟是什么秘密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巩义的河洛镇,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考古专家们就推测该区域内有石器时代的遗址。后来,在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的时候,专家们经过发掘确认该遗址的年代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5300多年。由于不具备深入发掘的条件,因此直到2013年之后专家们才全面发掘双槐树遗址,在此过程中也有极大的收获,刷新了人们对史前文化的认识。比如,发掘出来最早的瓮城结构,还发现整齐的居住遗址,以及进行规划过的公共墓地,清理出1700多座大大小小的墓穴,甚至还有祭祀台等,令人惊奇不已。

专家们表示,双槐遗址的发现可谓石破天惊,其繁盛的程度远远超出想象,故此,也有专家将其称之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甚至怀疑它就是传说中的“河洛古国”。值得一提的是,遗址内出土了一件骨雕文物,长6.4厘米,整体造型为头昂尾翘得绷紧“C”姿态。一开始,专家们琢磨了半天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后来被一位当地养蚕的农民看到了,他对专家们说道:“这不就是蚕嘛,是吐丝阶段”。

于是,专家们用家蚕进行了对比,果然是一模一样的状态。如此说来,在5300多年的时候,这里的先民就驯化了蚕,并且开始了蚕桑养殖……而这一时间也比以前认为的养蚕历史还要早1000多年,一时间也引发了学界的热议。

从整个大区域遗址来看,在双槐遗址内发现蚕雕也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在周边的青苔遗址和汪沟遗址此前都发现过炭化织物,由此说明当时的先民不仅养蚕,还学会蚕丝纺织,否则怎么会有丝织品呢?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专家们通过蚕雕和丝织品,还发现了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第一:已经出现了染色技术。在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织物,虽然看起来都面目全非了,但是专家们将其浸泡在特殊的溶液中,并对其成分做了化学鉴定,最终发现里面竟然有一些矿物质颜料的成分。由此说明,当时的丝织物不是本色的,而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染色,说明了当地的先民已经懂得从矿石中获得颜料,并且将其用于丝织物的染色,所以当时的丝织物应该是花花绿绿的样子。

第二:能做熟丝的先进工艺。所谓“熟丝”,是指将生丝脱胶,也就是现在的“煮蚕”,这样更有利于的蚕丝的上色。专家们表示,当时先民应该是发现了生丝染色后容易褪色,比如淋雨之后颜色就没有了,因此后来偶然发现蚕丝煮过后再染色就不会褪色。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们还出土了一块这样的丝织物,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熟丝染色丝织物,体现了远古先民的无穷智慧。

第三:奇特的丧葬文化习俗。在发现的众多墓穴中,也有不少婴儿或小孩子的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中都会发现丝织物。一开始,专家们对这种现象也感到费解,后来通过一个成语得到了答案——破茧成蝶。当时,先民们受到蚕的影响,他们用丝织物包裹后入葬,如此一来就宛如一只蚕,便可以在另一个世界中得到重生。由此可见,蚕已经影响到当时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他们从生到死都离不开蚕,而这对于我们如今去研究蚕文化也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考古发现,就是去发现未知的历史,如果没有蚕雕,如果没有丝织物,我们对远古先民的或许是一无所知,而正因为有了这些文物的出土,才让历史变得清晰,甚至是让我们每一阶段的历史都变得触手可及。

参考资料:

《蚕改变历史》作者:罗格,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10 阅读:1032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41

用户16xxx41

1
2023-09-10 19:44

研究老祖宗没有多大用处!

历史解密坊

历史解密坊

历史增加智慧,历史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