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东地区,有一个民俗表演形式,名叫二鬼摔跤,可是这个流传了二百多年的民俗,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因为各种的原因,快要绝迹了,您想知道背后的真相,那就让小编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豫东地区位于中国的河南省东部,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长久以来,舞龙、蒸枣花糕和磨豆腐等传统活动一直深植于这片土地上。
舞龙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说舞龙可以祈福图吉利,迎来丰收和富贵。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人们络绎不绝地聚集在一起,舞龙队伍蔚为壮观。舞龙的动作矫健有力,形态各异,寓意着幸福和吉祥的气运。
蒸枣花糕作为当地独特的美食,也是豫东地区的一大特色。经过精心制作的枣花糕,外形鲜艳、口感绵软,散发着浓郁的枣香。人们常常在传统节日或喜庆场合分享这道美味佳肴,寓意着甜蜜和团圆。
而磨豆腐是当地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技艺。它的工艺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们操刀操作。据说这种豆腐制作出来细腻滑嫩,口感极佳。许多游客都被豫东地区的传统豆腐工艺所吸引,纷纷前来一睹磨豆腐的风采。
总的来说,豫东地区的传统民俗流传了下来并得到了广泛传承。可是民俗中的二鬼摔跤,却逐渐绝迹了。
二鬼摔跤是一项引人注目的表演,在这个民俗活动中,表演者背负着一个特殊的道具,即用泥或者纸塑造的二鬼头。制作道具需要细心的工艺,使得二鬼头栩栩如生。而在道具的上半身,用竹板编制成两个鬼的形象,两个鬼被打扮得张牙舞爪,头发散乱,脸上的彩绘更是给人以阴森的感觉。此外,还制作了一双假足,使得表演者的双手完全藏在道具中。
表演的时候,表演者穿上这套道具服装,将道具牢牢地绑在自己的背上,并在手上装上假足。在这个道具服装的掩护下,表演者以双臂、双腿的动作模拟两个人的摔跤,使得表演看起来异常真实。通过表演者手脚的协调动作,观众们看到了两个“鬼”之间激烈的角逐。
可是二鬼摔跤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少,您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还得从二鬼摔跤的来历讲起。
二鬼摔跤产生在清朝后期,由临淄敬仲扬官村的农民创造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后来传播到了辛店的矮槐树村和雪宫的西高村,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二鬼摔跤表演共分四段。第一段是地上摔跤,操作者通过推、踢、抱、压等动作,展现出二鬼相互摔跤的场面。第二段是凳上摔跤,二鬼从地上摔至凳上,操作者利用蹦、跳、蹿、探海等动作,表现出二鬼争夺凳子、蹿上凳子,以及你退我进、我进你退的激烈场面。第三段是桌上摔跤,二鬼从凳子摔到桌子上,操作者运用翻、滚、旋、扫等动作,展现出二鬼在桌子上摔跤的进退攻守,推、摔到桌沿,压倒翻滚,抱起旋转等惊险场景。第四段是二鬼从桌子上摔到桌子下,操作者通过快速推、踢、抱、翻、滚、旋等动作,将二鬼摔跤推向表演的最高阶段。
可是单调的二鬼摔跤,二百年也没有变过表演形式,似乎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多变的市民需求。这是他快要灭绝的第一个原因。而二鬼摔跤的演出机会不多,会这项手艺的艺人温饱堪忧,这是他灭绝的第二个原因。最后一点,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对它不感兴趣了,故此,传承人堪忧。随着电影、电视剧、戏曲以及其他各种娱乐形式的冲击,让人们对于二鬼摔跤的表演感到乏味。为了保持二鬼摔跤的生命力,艺人们必须不断创新。
然而,二鬼摔跤与电影电视有所不同,它不能随意编造,需要严谨的构思和精心的设计。当然也有艺术家出主意,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寻找灵感。
希望二鬼摔跤的艺人们可以参考其他各种表演形式,如舞蹈、杂技、戏剧等,将其与摔跤技巧相结合,开辟出崭新的表演方法,从而吸引观众,使其重新焕发勃勃的生机。
二鬼摔跤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我们祖先世代传承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鬼摔跤的继承和保留不仅仅是一项责任,更是一种使命。只有通过持续的传承,我们才能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继续繁荣下去,否则,我们将会为失去它而深感懊悔。
引用资料《中国民俗》作者:刘福 出版单位:蓝天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文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