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对皇帝破口大骂,气得皇帝诛他十族,7天7夜才诛完

晨方侃历史 2022-06-12 00:37:35

1402年,儒士方孝孺被押到刑场,皇帝已经下令,罪臣方孝孺大逆不道,当处车裂之刑。

已经知道自己下场的方孝孺,并不怎么害怕,反而昂首挺胸,颇有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气势。

刑场中来了不少儒生,他们看着被绑到马车上的方孝孺,无不掩面痛哭,为他的遭遇感到悲痛。

“行刑!”随着监刑的官员一声令下,一代大儒方孝孺,至此彻底成为了历史。

他死后,族人也跟着遭了秧,整整873人,全部人头落地。

那么问题来了,他到底做了什么,才让明成祖朱棣对他恨之入骨,甚至动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呢?

他的一生,如果用两个字来总结,就是“杠精”,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不作死就不会死。”

1

1357年出生的方孝孺,打小就是个聪明孩子。

长大之后,更是一飞冲天,拜大儒宋濂为师,之后成为闻名天下的儒生。

方孝孺的“轴”,在此时已经初具端倪。

有一天,家中仆人向他报告:“府上已经没粮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大家都会饿肚子。”

方孝孺对此毫不在意,反而哈哈大笑:“无妨,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何扰我家?有书看就行了。”

宁可饿着肚子也要读书,可见方孝孺的“轴”到了什么地步。

明太祖去世后,惠帝尊朱元璋遗训,将方孝孺请入宫中任职

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后,更是对其委以重任,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1398年,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正式登基。

他和他的父亲一样,刚一上台就想搞个大动作,思来想去,最终将目光放在了自家人身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天下都是朕的,凭什么拿出一部分来给自己的亲戚呢?这样,自己的皇帝不是白当了吗?

想到这里,朱允炆连夜将自己的亲信方孝孺等几位臣子叫入宫中,和他们商量削藩的事情。

看着朱允炆凝重的神情,方孝孺等人自然是不敢多说什么。

退一万步来说,他们也想有个立功的机会,加官进爵,这不正是好机会吗?

于是连忙向朱允炆表明自己的态度:“陛下英明,我等愿誓死追随!”

就这样,削藩的计划,就在几个人的密谋下,对藩王们张开了獠牙。

没过多久,好几位藩王被朱允炆削去了藩权,例如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

最惨的当属湘王朱柏,被削藩后,因为受不了委屈,直接自焚身亡了。

藩王们人人自危,燕王朱棣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当场大发雷霆。

好家伙,我在封地逍遥快活,招你惹你了,凭什么二话不说就要削我藩权?

削我藩权就罢了,好吃好喝伺候着也行啊。不伺候就算了,还要把我关在小黑屋中。

父亲经常说,“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我过不好,那就都别好过。

想罢,朱棣一掀桌子,明朝著名的叛乱“靖难之役”由此开始。

1401年,朱棣率燕军攻打大名府。

看到朱棣的军队来势汹汹,朱允炆顿时慌了神,晚上睡觉的时候,越想越生气。

第二天便把主张削藩的齐泰、黄子澄叫到跟前,破口大骂。

“你们出的主意,寡人现在该如何处理?”

齐泰、黄子澄当着朱棣的面大喊冤枉,命令是您下的,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啊?

“还敢顶嘴?来人,寡人要罢他们的官,流放!”

就这样,齐泰、黄子澄稀里糊涂地丢掉了官职。

2、

齐泰、黄子澄走了,但是“靖难之役”还没有解除。

此时朱棣知道齐泰、黄子澄罢官的消息后,心生一计,派出使臣向朱允炆求和。

朱允炆自然不会听信朱棣的鬼话,连忙叫来方孝孺,商量之后的事。

听完朱允炆的叙述,方孝孺嗤之以鼻,心想,削藩也不是你这么削的,一年之内连削5位藩王,谁受得了?

叫我是藩王,我也造反,这一天天的,一点都不让人省心!

心里这样想,方孝孺自然不敢这么说,思索良久后,对着朱允炆一拱手道。

“这不过是朱棣的鬼话罢了,现在大名府酷暑难当,燕君必定非常难受。我们不如假意答应,拖延时间,然后趁对方不注意机攻击大本营,迫使对方回援,这样我们就能逮住朱棣这个罪魁祸首了。”

朱允炆听完方孝孺的话,一拍大腿道:“好主意,爱卿不愧是栋梁之才!”

立刻派人给朱棣送去文书,称只要你愿意退军,就当这件事从没发生过。

朱棣看完文书后,对此嗤之以鼻,真当我好糊弄?丝毫没有退兵的打算,方孝孺的计策,就这样被朱棣给破解了。

没过多长时间,朱棣故技重施,再次派人去找朱允炆,表示:“我们这次真不能再打了,都是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不好吗?”

看到朱棣再次求饶,这次朱允炆心软了,方孝孺赶紧进言道。

“陛下千万不能听信朱棣的鬼话啊,现在停战,之后就很难调集军队了,千万不要被燕军迷惑了!”

听完方孝孺的话后,朱允炆如梦初醒,再次一拍大腿,对方孝孺夸赞道。

“爱卿果然是国家栋梁,来人,快快按照方爱卿的话去做!”

于是朱允炆杀了前来求和的使臣,选择跟燕王死磕到底。

没想到,一年之后,燕王朱棣率军杀入应天府,占据皇城,拿下了本属于朱允炆的江山。

关于朱允炆的下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大火烧死,等到朱棣进入皇宫后,地下只剩两具烧焦的尸体。

另一种说法,朱允炆从朱元璋画像的地砖下,发现了僧袍和剃刀,然后假扮成和尚逃跑了。

个人认为前者的可能性更靠谱一些,因为自“靖难之役”后,便再也没有朱允炆的消息。

朱允炆装扮成和尚逃跑的消息,大概率是朱棣为了洗白自己,故意散布的谣言。

3

朱棣攻破皇宫后,姚广孝向朱棣进言,希望他能放过方孝孺。

“他是天下儒生的偶像,千万不要杀了,否则天下人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

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于是将方孝孺叫到跟前,朱棣知道方孝孺正在气头上,好言相劝道。

“先生不要自取忧愁,我只不过是想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罢了。”

方孝孺对朱棣的话嗤之以鼻,表示:“周成王何在?”

“自焚而死!”

“为什么不立他的儿子为王?”

“国家有成年的君王。”

“为什么不立周成王的弟弟?”

“这是我朱家的家事。”

好家伙,整个一杠精,朱棣自知说不过方孝孺,索性不说了。

他命令左右侍官将纸笔拿给方孝孺,规劝道。

“您是天下儒生的偶像,朕登基的诏书,还是得您来写。”

朱棣也没想到,方孝孺完全不给自己面子,将手中的笔一扔,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边哭边骂。

“死就死吧,我不能愧对先王,给你这样的乱臣贼子写诏书!”

“当真不写?!不写我诛你九族”

“莫说你诛九族,你就是诛我十族我也不写!”

“那就诛十族吧!来人!”

朱棣眉头一挑,他怎么也没想到方孝孺好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他本来就是个暴脾气,当即命令手下,要将方孝孺推出大殿外,将其车裂。

看到势头不对,姚广孝赶紧上前,跪在朱棣面前说道。

“陛下,您消消气,方孝孺可是闻名天下的大儒,不能杀,杀了要寒天下儒生的心啊!”

说完,他看了方孝孺一眼,示意他赶紧服个软,写下诏书,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没想到方孝孺一梗脖子,看都不看朱棣一眼,着实将朱棣气得够呛。

这样的臣子不杀,等着过年呢?

“赶紧推出去,车裂!诛十族!别再让寡人看见他。”

朱棣大手一挥,方孝孺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4

1402年7月25,方孝孺被刽子手绑着,押赴刑场。

此时方孝孺已知道自己的下场,但他并不害怕,反而挺胸抬头,颇有种“壮士赴死”的感觉。

现场围上来很多儒生,他们已听到消息,无不为方孝孺叫屈。

有多愁善感者,甚至捂着脸,“呜呜”哭泣起来。

天下儒生伤心,赴死地方孝孺反而一脸轻松,看着刑场上围满的儒生,一转身说道。

“今日赴死,我当追随先王而去,死得其所,为我高兴才是,何必哭泣?”

说完,方孝孺大笑三声,被刽子手套上绳索,随着一声令下,方孝孺就这样被写进了历史

方孝孺死后,他的家人下场也非常惨,朱棣履行了他说的话,下令诛方孝孺十族。

行刑官从早杀到晚,整整七天七夜的时间,跟方孝孺有关的,整整873人全部人头落地。

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的野史,事情真相到底是否如此,那就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对于方孝孺的评价,网上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有人认为,方孝孺为人处世不懂变通,行事过于耿直,过刚则易折。

自己死了也就算了,还连累了873人为其陪葬,他们招谁惹谁了?

有的人则认为,虽然有873人陪葬,但这笔账不能算在方孝孺的头上。

真正的凶手,是暴君朱棣,是他下令将方孝孺诛十族的。

方孝孺的遭遇,何尝不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有的人处世圆滑,即使能力不行,也能在行业内发展得如鱼得水。

有的人虽然能力足够优秀,但行事过于耿直,很容易得罪人,反而无法在行业内做出成绩。

至于哪一种处世方式更好,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

为什么不能既有能力,又有圆滑处世呢?这两种特质本身是不冲突的。

就像姚广孝一样,既能位极人臣,发挥才干。又能左右逢源,深受朱棣的器重。

如果当年方孝孺看透了这一点,是否就不会落个五马分尸的下场了呢?

0 阅读:84

评论列表

cnmdsa

cnmdsa

3
2022-07-11 21:22

史学家已证实是抹黑,作者还宣传,难道不更新知识也敢出来买?

晨方侃历史

晨方侃历史

分享与点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