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就认为刘备是英雄?

侍儿看历史 2023-02-23 09:56:00

站在曹操的立场看刘备,满眼都是年轻时理想中的自己。

说明一下,本文的史料内容,主要来自《三国志》和《后汉书》,我以这些史料为基础,先来捋一下曹操的履历。其实,单就“马列程度”而言,整个三国时期,曹操大概仅次于诸葛孔明。

应该说,曹操的出身相当显赫。他的爷爷名为曹腾,为人宽厚、为官清廉、博闻强识,官职是后宫大总管,爵位是费亭侯,后来还被追尊为皇帝。

唯一的问题是,他是个太监。。。

曹腾的养子、曹操的生父为曹嵩,他倒是个带把的,但是人品、官品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他这辈子做得最牛的一件事儿,就是创造了当时中国史的行贿记录,即:

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

也就是说,这位老兄花了一亿万钱,买了个国防部长。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曹操,起步自然很高,二十岁那年,他就举孝廉入仕,担任洛阳北部尉,即京北区公安局长兼法院院长兼城管局长兼监狱狱长。这是个多肥的差事,相信大家都明白。

然后,曹操的作为如下: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即:曹操上任后,严格贯彻刑律,造五色大棒二十余根,谁犯法就打谁,不管对方是啥背景,连汉灵帝的心腹太监的亲戚也不放过,直接给打死了。洛阳治安瞬间好转,没有人再敢犯法。

其实呢,我相信,在当时,有心做到这些的人有很多,谁不想“清正廉洁、名留青史”呢?但是,之前之所以没人做,是因为大家知道这么做的后果。这里是帝都,随便扔一颗石子就能砸到个侯爵,你曹操毛都没长齐,敢在这里撒野?

于是乎,史载:

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即:皇帝身边的太监、亲戚们一起骂曹操,但是由于曹老爹有钱、有权、有势,所以对他的处罚不能太过分,于是乎,大家一起保举曹操“高升”,去顿丘当县令。这些人的意思很明白:曹操你确实才堪大用,只是不要在我的地盘用。

当县官有啥前途呢?

于是,曹腾开始运作,曹操得以重返京师,担任“议郎”,即皇家政务顾问。

再回帝都后,曹操仍然“恶习”不改。廷尉判罚不公,他要管;奸臣当道,他要管;甚至于,他还表示,朝廷高官的选用要避免用贵戚之后(你自己呢。。。)。一来二去,曹操得罪了周遭所有的人。

曹嵩一看,这他妈生了个什么倒霉儿子!

就这样,爹骂,谏言又不被采纳,曹操心灰意冷,就开始消停了。

然而,不久后的一件事儿,又让曹操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打仗。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曹操从军,征讨颍川的民军获胜,升任济南国相,相当于地级市市长。他上任初期,该市:

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

曹操一看,又到了我发挥老本行的时候了,于是乎:

太祖至,(贪官污吏)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然而,人家济南的贵戚们虽然比不上帝都,但也都是有根有门的,曹操这么个折腾法,人家受不了。于是乎,各种恐吓信纷纷寄来,甚至威胁到曹操的家人。曹操也是平常人,他也害怕,于是,他主动申请回帝都,担任宫廷宿卫,即:

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

后来,有一段时间他干脆辞官归田,游猎乡里,不伺候了,即:

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这就是三十岁之前的曹操,他有着各种都市言情小说中男主人公的标准出身,出身高贵,其父在朝中颇具势力,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钱,除了既不高、也不帅还有点儿黑之外,一切都是完美的。

然而,他并不稀罕这一切,他所想的,只是按照书本中学到的马列主义做事,以自身的能力和权力去照亮黑暗。

很明显,他失败了。

然而,现在的他还只算是失败,接下来,他将遭遇惨败。

先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汉少帝登基,其母何氏(何太后)与宦官掌管内宫,大将军何进(何氏之兄)掌管洛阳城军队。这样一看,何氏家族其实就是当时事实上的皇帝。于是,何进计划干掉宫内实权派宦官,进一步集权,但是何太后反对。

这时,何进的亲信袁绍出了一个好主意,即:召外地实权派军阀(即董卓)进京,借他们的手除掉宦官。

这个主意看起来很蠢,但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阴谋。

首先,从表面上看,对何进而言,这是个相当不错的主意。何进当时位居大将军,武将之首,外来军阀谁也压不过他。借他们的手干掉宦官,他妹妹何太后也没话说。

其次,从本质上讲,袁绍是在借这件事情为自己谋利。外面的军阀进京,杀掉宦官自然是轻而易举,但是宦官在被诛杀前,是否一并干掉何太后也两说;而且,这些进京的军阀必然与何进相互掣肘。所以,不管结果怎样,何氏家族必然受到削弱,袁绍就可以从中渔利。

当时,曹操对这件事情极力发对,说道:

“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然后,曹操的预言就被验证了。董卓进京前,何进就被太监们干掉了,随后,袁绍又干掉了太监们,打算自己大展宏图。这时,董卓到京了,他手里有兵,还控制着陈留王(即后来的汉献帝),所以,袁绍的胜利果实就被董卓窃取了,董卓将太监、太后、少帝一锅端,改立献帝,京师大乱,曹操、袁绍均出逃。

正是在这次出逃过程中,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并说出了那句名闻天下的豪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其实说句公道话,曹操也不容易啊!他的心声是:我这些年为那些被贵戚欺压的人、吃不上饭的人忙活,不惜得罪全天下的权贵,到头来局面没有任何改观,自己也落得如此下场,我他妈还能相信谁呢?

然而,孟德兄莫急,更惨的还在后头。

接下来,就是天下诸侯讨董卓了,曹操为诸侯谋定的方案是:

“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

然而,没人听他的,诸侯们的军队分别驻扎河内、酸枣、南阳、颍川、邺等地,均逡巡不前,都等着别人去送死,自己捡人头。

这时,曹操表示,你们不去,我去!

于是,他独立领军前去攻打,在荥阳汴水遭遇董卓大将徐荣,大败,士卒死伤甚多,曹操被箭矢射中,马也被射死。乱军之中,曹洪将自己的马让给曹操,他才得以逃脱。

战后,曹操写下那首千古流传的诗作——《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是曹操黑化的开始。什么圣贤理论、治世格言都不好使,乱世变太平的唯一方法就是,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一位高明的统帅。

然而,上天感觉曹操还是不够“黑”,决心让他再黑一点儿。

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

兴平元年,曹操打算把他爹曹嵩接到兖州,派泰山太守应劭带人护送。在泰山华县的曹嵩准备搬家,忽然看到一支军队前来,误以为是护送自己的应劭率军赶来,就让曹操的弟弟曹德去接洽。没想到曹德直接在城门口被斩杀,随后军队冲入曹嵩府邸,曹家满门遇害。

而这支军队,就是徐州牧陶谦派出的。

我前面说过,曹嵩的人品、官品都相当低劣,但是再怎么说,人家也是曹操的父亲啊。而且这些年曹操各种折腾后能够全身而退,这其中的缘由想必大家都清楚。正是曹操的大贪官父亲,在保护儿子去施行“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政策。

说起来就是这么讽刺!

于是,曹操就率军去攻打徐州。没成想,出师之后,他的老家兖州又出事儿了,陈宫和张邈以兖州叛降吕布,前者是曹操的心腹,后者是曹操的发小兼好友。

此时曹孟德的心声是:我他妈这是造了什么孽啊!于是,他就彻底黑化了。。。

史载:

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曹军)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这就是曹操的人生轨迹,他既写过“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也干过“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看起来很矛盾,其实很合理。一个试图带给黑夜光明的少年,一次次燃烧自己,却总被周遭的各种冷水浇灭,最后他决定:去你妈的光明,我就以黑暗驾驭黑暗,当黑暗的主宰吧!

后来,曹操确实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却是用自己最不想用的方式。

而使用曹操“理想方式”实现自己理想的人,恰是刘备。

说起来,单以操守、德行而论,年轻时的刘备比同年龄段的曹操差远了。

刘备出身不好,即“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刘备学习不好,即“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甚至于,他还有向社会不安定因素发展的趋势,即“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位家境一般却喜欢穿名牌衣服、戴名表、游历夜店并交了一群狐朋狗友的不良少年。

通常而言,有这些癖好的人应该经常打架、斗殴,战斗力通常不错,然而刘备偏偏还不善于此道。

(刘备)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

即:刘备出去打仗,被人家刺中,他装死,等到敌人走后,他才在故人的帮助下逃脱。

比较搞笑的是,之后,刘备竟然以此战的军功,被授为中山安喜尉。接下来,就是“督邮事件”了。不过闹事的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督邮到中山后,刘备去拜谒,人家不见。于是乎,刘备就率人冲入督邮府中,将他捆起来打了二百棍,随后弃官亡命。

结合上文刘备年轻时的经历来看,这件事儿就像一个耽于玩乐的富二代进入体制内,约科长吃饭,科长不去,于是乎他就找人把科长暴打了一顿,接着就跑了。

真的很离谱。

那么,刘备有啥本事呢?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尉缭子》的话说就是:“得众在于下人”;用电视剧《新水浒传》的歌词说就是:“兄弟相逢三碗酒,兄弟论道两杯茶;兄弟上阵一群狼,兄弟拉车八匹马”。

在刘备年少时,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结拜关张后,“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还有个事情,特别能够反映刘备的为人。

有个叫“刘平”的人,对刘备很不服气,安排一个刺客去拜访刘备,趁机刺杀。刺客上门后,刘备并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以为只是前来拜访的普通客人,拉着人家的手就座谈,接着就是吃席、喝酒,刺客深受感动,答复刘平他下不了手。

当然,刘备对他治下的百姓也是如此,史载:

“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而且,在刘备这里,就不存在用人存疑的情况,只要是他用的人,他都毫无保留的信任。

长坂坡之时,有人告诉刘备,说赵云北投曹操,刘备用手中的长戟指着告发之人说道:“子龙必不弃我走也。”

下邳之战,关羽并非约三章而降,而是“被曹军生擒后投降”,并在之后帮助曹操刺杀了颜良,同一时期刘备却在袁绍军中。就这样,关羽再次回归刘备后,刘备待他依然如初。

然而,张飞更离谱,这位仁兄可以说是“战绩平平”。关羽毕竟有刺杀颜良这种战绩,但是张飞在入川之前几乎没起到过作用,不是自己败就是跟着刘备败,就这样,刘备依然视其为自己的亲兄弟。

到这里,就可以总结一下了。

曹操和刘备,就像是一个班级内的两个学生。前者家财万贯、学业精通,做事一丝不苟、为人刚正不阿,但是,他跟周围的人很合不来。而刘备呢,则是成绩平平、游手好闲,但是他人缘很好,跟谁都聊得来,大家都愿意跟他凑。

在大部分眼里,曹操无疑是更优秀者,大家都羡慕他;但是在曹操心中,他渴望的是融入这个圈子,能够以他的方式,也是“教科书般”的方式,创建班级秩序。所以,他更欣赏刘备的洒脱与随和,那才是他的初心。

说起来,曹操重关羽,也正是因为如此,关羽的性格更像是一名侠客,关羽和刘备组合在一起,就接近“汉征西将军曹侯”这个形象了。

0 阅读:73
侍儿看历史

侍儿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