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文武双全的大臣,可却接二连三的被贬,究竟为何?

谈谈旧历史 2025-01-08 09:34:56

前言

他用一篇描写岳阳楼景象的诗词写出了山川水色,也表达自己对国家对黎民的忧患情怀;他的前半生是无数寒门子弟的精神支柱,后半生是官场的一把标尺,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摆在大宋乃至历史之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他就是范仲淹,而在他去世之后宋仁宗都亲自为他写上碑名,让人更没想到的是一代文臣竟还上过战场?!范仲淹的一生究竟有多传奇?

寒门子弟

我们对范仲淹的了解就是他曾经寒窗苦读的时候日子过得贫困,一碗粥冻凉成固体后他切开四份,早晚各一份,配上咸菜一碗粥能够他吃上两天。

但其实范仲淹并非完全是寒门子弟,他的父亲是宋朝官员范墉,但在他刚出生时父亲就生了重病,两年后父亲因病离世,剩下母亲和他相依为命,生存实在困难就找了媒人改嫁,范仲淹才有了一位继父。

其实继父家并不富裕,他也记不得生父的信息。但继父对他和母亲也是极好的,到了范仲淹读书的年纪,即使家里没有钱供他去私塾,但继父还是会托人让他能有个伴读的机会。

也就是在伴读这段时间里范仲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能省更多的时间读书才有了划粥而食的故事。然而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大人的口中他才得知,原来自己的亲生父亲另有其人,于是便向母亲求证。

他的父亲范墉祖上是唐朝的宰相范履冰,得知这个消息后更加深了想要读书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想法,于是他选择告别母亲,去更高的学府深造,不拿功名势不归。

他先是回到苏州范家,但范家听说他的母亲已经改嫁,如今他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身无分文还想去求学读书,更是不愿意接纳他。由此他每日苦读不分昼夜,终于在科举考试中考取了进士,走上了官路。

和他人不同的是范仲淹即使当官了但依旧心中惦念着自己曾经那碗冷粥,他时刻不敢忘记冷粥的滋味,在官场上也是如此告诫自己,不要迷恋富贵忘却做官的本心,而他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官员在朝堂上行事风格十分大胆,多次冒着杀头的风险纳谏触碰皇帝的逆鳞,曾经被贬过三次。

被贬经历

这第一次被贬是他身为秘阁校理,其实这个官职并不算很大,但其中能接触到许多官员的事情,相当于是北宋的资料档案馆整理员。大多数人看到不对劲的地方都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贪污勾结这些事皇帝都心知肚明选择隐忍下去,毕竟“人无完人”。

但范仲淹发现后他则着手调查,第一次调查就发现了贪污之举,便立刻上书朝廷。宋仁宗十分满意他这样的行为,便对这位官员实行了处罚。

但这一举动遭到了其他人的不满,当时北宋朝廷内部的关系混乱,大家细细掰扯下来都是“一家人”,世家大族为了保命都会选择互相联姻或者合作做生意,他这样的举动不仅牵扯了许多人的利益,遭到了其他人的报复。

这件事发生不久后,官场上纷纷出现了弹劾他的声音,而他寡不敌众也遭到贬职,去到润州做了一位小通判。

有了一次之后他明显谨慎了许多,后期皇帝派他去往陕西处理当地的军务和管理工作,但他这次太过于谨慎,觉得自己身为文官实在不应该和那些武将来往的密切,而且他有些自负的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解决任何事情,不需要借助当地的兵力。

显然范仲淹在这件事上有些刚愎自用,并且到达陕西后坊间流传出很多他们内部官场不和睦的传言,很快又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被上书到了朝廷。公正的来说这次除了他人的弹劾以外还有他自身的问题。

如果说第二次被贬是因为被人钻了空子,那最后一次则是他自身的原因战大多数,在湖南任命安抚使时,他因为在军队上的判断失误,导致发生了计划之外的损失伤亡,这使得军中有些动摇皇帝听闻后震怒,加上他和吕夷简恩怨颇深所以又被贬。

从这几次被贬中我们不难看出来,范仲淹这人根本不管我是不是会得罪你也根本不管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只要你违背了我的真理,就一定敢想敢干,对待“同事”是硬钢的态度,对待“上司”更是如此。

当年宋仁宗登基后太后一直垂帘听政,满朝文武心有怨恨都全都不敢进言,毕竟这算是皇帝太后的家务事儿,但范仲淹觉得这就是国事,直接上书让刘太后赶紧腾地方,这下不也得被贬。

宋仁宗心里肯定是对他有些感激之情的,心想这范仲淹宁愿得罪太后也要帮着自己掌权,本来准备把他弄回来好好重用的,但谁知道范仲淹“恩将仇报”,回到京城后看着皇帝要将向着太后的那些大臣都处决,他又规劝皇帝不要赶尽杀绝,对太后和大臣们宽容一些。

这下不光大臣,皇帝都傻眼了,心想到底你是向着哪头的?其实站在范仲淹的角度来说他哪头都不向着,只是认为公道和真理。

但后来他真的过于执拗,就连皇帝想废后的事情他都要一再上书,毕竟是皇帝的家事不要过于参与,但他让皇帝考虑再三废后,这下就又被贬了。

文武双全

而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自然是不用多说的,他多次参与到朝廷的改革,并且他一贯杀伐果断不论利益的行事风格,将地方的官员连同中央的世家都惩戒,虽然他的改革最后因为触碰他人的利益被设局赶出京城,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文采是不可忽视的。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在北边上马杀敌过,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所有在边境外地来犯时都无人可用,当时西夏首领李元昊起兵,还是范仲淹带着六千人前去边疆支援,成功将西夏军队从边塞击退,后世才给了他“文武全才”的称号。

0 阅读:15
谈谈旧历史

谈谈旧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