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之夜:一场关于汽车行业未来的深度对话

车知事知车一视 2025-04-12 16:32:00

4月10日的黄浦江畔,上汽集团以“懂车更懂你”为主题,举办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上汽之夜”发布会。这不仅是一场普通的品牌活动,更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的一次重要宣言。这家中国汽车巨头正在经历一场从内到外的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的核心,恰恰是当下汽车行业最热门也最本质的话题:如何真正以用户为中心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

用户思维:上汽转型的核心密码

在传统汽车时代,产品定义往往由工程师主导,营销团队通常在产品定型后才介入。然而,上汽集团正在彻底颠覆这一模式。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在发布会上表示:“上汽正在打造全新的线上用户调研平台,进一步增加用户触点,把用户需求融入到产品定义中,让每一辆车在诞生之初,就携带独特的“用户基因”。在上汽,用户不再只是“终点买单人”,而将变身“起点合伙人”,我们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将离你的“梦中情车”(Dream Car)更近一步。”

上汽引入了华为的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集成产品营销服务)体系,这两种方法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上汽的产品开发逻辑。IPD强调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产品开发过程;而IPMS则要求营销团队在产品定义阶段就深度介入,明确产品的独特销售主张。这种“营销前置”的做法,使得上汽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和响应用户需求。

以名爵品牌为例,2024年底,名爵重新梳理了营销组织架构,建立了以产品GTM(Go-To-Market)模式为基础的全新市场团队。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从造车的第一天起就考虑营销方向,通过产品驱动品牌转型。同时,名爵在2025年推出的“超级获客中心”计划,通过集中化的客户获取和管理,实现了更精准的潜在客户定位,显著提升了销售转化率和客户满意度。

用户思维的落地不仅体现在组织架构上,更反映在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中。2025年一季度,上汽整车批售量达到94.5万辆,同比增长13.3%;3月份当月销售38.57万辆,同比增长1.14%,环比大涨30.8%,销量反超比亚迪,重新夺回国内销量第一的宝座。与此同时,上汽预计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0亿到32亿元,同比增加10%到18%。这些数字有力地证明了用户导向战略的商业价值。

三套“改革拳法”:上汽的转型路径图

上汽的转型不是零敲碎打的修补,而是系统性的重构。在发布会上,上汽明确提出了三套“改革拳法”,分别从内部、外部和全球化三个维度推进全面转型。

第一套拳法聚焦内部结构调整。2025年初,上汽将上汽乘用车公司(包含荣威、飞凡、名爵)、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家企业整合,成立“大乘用车板块”,未来将对自主板块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这种整合打破了原有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据悉,上汽商用车板块也将进行类似整合,以上汽大通为核心,构建技术共享、全球先进的商用车发展战略。

第二套拳法强调外部协同创新。2025年以来,上汽对外合作明显加速:1月与宁德时代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共创、整车及电池后市场、海外业务拓展等领域;1月中旬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协议,聚焦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展开全面合作;2月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协同创新。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用“不设技术围墙、不做生态孤岛、不惧跨界竞争”概括了这一战略,表明上汽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产业变革。

第三套拳法瞄准全球化布局。作为中国汽车出口的领军企业,上汽计划加大对现有海外市场的智能化新产品投放,将全球市场划分为多个区域,针对每个区域特色推出个性化、智慧化的产品方案,真正做到“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4月23日上海车展上,上汽将进一步发布海外战略。

这三套拳法构成了上汽转型的系统框架,从组织再造到生态共建再到全球拓展,展现出上汽作为行业龙头的前瞻思考和战略定力。

技术突破:从安全底线到智能巅峰

在智能化浪潮席卷汽车行业的今天,上汽对技术的理解显得尤为深刻。与许多车企一上来就大谈自动驾驶、AI座舱不同,上汽此次选择从最基础的汽车安全讲起。

上汽的安全架构从1.0时代的“钢筋铁骨、十纵十横”车身结构(追求“不怕撞”),演进到2.0时代的自研线控底盘和中央协调控制(实现“不会撞”),再发展到3.0时代的跨域协同、主动感知、全车响应(达到“放心开”)。这种递进式的安全理念,反映了上汽对智能汽车本质的深刻理解——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安全是前提。

上汽对安全的追求甚至超越了行业标准。以零重力座椅为例,行业碰撞测试的标准座椅角度是113度,而实际使用中用户常将座椅调到150度左右的“躺平”状态,这种姿势在碰撞中的危险系数是传统坐姿的几倍。上汽没有满足于通过标准测试,而是自主开发了更严苛的安全系统:能在碰撞前1秒感知风险,700毫秒内座椅自动弹回安全位置,200毫秒内安全带收紧、靠背复位、气囊和坐垫一起点爆,最终使腰椎压力下降45%,胸腹伤害降低32%。这种“做过了”而非仅仅“做到了”的态度,体现了上汽的技术担当。

据悉,上汽将在年内落地支持L3级量产自动驾驶的银河全栈4.0电子架构;第二代全栈线控底盘预计2027年前首发;还将推出国内第一款AI汽车。这些技术目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研发基础上——上汽已经将自动驾驶中的感知、决策全面打通,并掌握了核心算法,在软件、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采用最高标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对AI技术的应用,与许多车企将AI局限在语音交互不同,上汽的AI座舱基于大模型和多模态感知,旨在重构人车交互体验。这种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反映了上汽对智能汽车发展方向的独立思考。

设计革新: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美学

在“上汽之夜”前夕,荣威品牌已经通过双概念车的发布,预告了设计层面的重大突破。这两款由“超跑教父”约瑟夫·卡班操刀的概念车,诠释了“PEARL OF CHINA”的设计理念,展现了上汽在全球化视野下对中国汽车美学的全新探索。

这两款概念车不仅是造型上的创新,更是上汽设计团队在融合当代共识与未来想象方面所展现出的卓越驾驭能力的体现,也为上汽在智能电动时代的竞争增添独特魅力。

我们的思考:上汽转型的多重启示意义

首先,用户中心不是口号而是系统工程。许多车企都在谈“以用户为中心”,但像上汽这样将其转化为组织变革、流程再造和绩效考核的企业并不多见。上汽的经验表明,真正的用户导向需要从战略到执行的全方位重构,需要打破部门壁垒,重建业务流程,甚至改变企业文化和员工心智模式。

其次,智能化“竞赛”需要回归汽车本质。在行业普遍追逐自动驾驶级别、屏幕数量、语音功能等表面指标的背景下,上汽选择从安全最难表达、最难演绎的这一汽车最基本属性出发,体现了难能可贵的产业理性。这种“由下至上”的技术发展路径——先筑牢基础,再追求创新——可能比许多企业的“由上至下”路径更具可持续性。

第三,开放合作是智能时代的必然选择。上汽与地平线、华为、火山引擎、大疆等“头牌”深度合作,展现了传统车企在技术变革期的明智姿态。在技术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的智能汽车时代,没有任何企业能够独自掌握所有关键技术,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比单打独斗更重要。

第四,全球化需要本地化思维。上汽“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的海外战略,反映了中国车企出海的成熟心态。简单的产品出口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全球市场需求,只有深入理解当地文化、法律和用户偏好,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国际化发展。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从“制造”到“智造”、从“规模”到“品质”、从“中国”到“全球”的多重转型。上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其转型路径的选择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方向。

“上汽之夜”所展现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的战略蓝图,更是一个行业在面对百年变局时的思考与选择。当王晓秋说出“上汽将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拥抱变革,推动上海智造、中国品牌、全球品质持续迭代升级”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誓言,更是一个产业面向未来的宣言。

在智能化、电动化重塑汽车产业的今天,上汽的转型实践提醒我们:技术可以颠覆产品形态,但用户需求永远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式可以不断创新,但安全与品质永远是汽车不可妥协的底线;竞争格局可能剧变,但开放合作、全球视野永远是领先企业的共同特质。这或许正是“懂车更懂你”这一主题的深层含义——在变革的时代,真正理解汽车的本质和用户的需求,才能赢得未来的竞争。

0 阅读:11
车知事知车一视

车知事知车一视

对汽车知识了解的小文青,不苟同、热心、占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