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乃至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他也是西晋政权的奠基人。他的军事谋略出众,但在他的生平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那就是他曾在公元 238 年平定了辽东地区。
当时,司马懿已经年近花甲,但他依然带领四万大军远征辽东,平定了公孙渊的叛乱。这位老臣的雄心壮志,实在令人敬佩。魏明帝对他也非常尊重,亲自送出城门。
这一年,即公元 238 年,是农历的戊午年,处于三国末期。在魏国,这是魏明帝景初二年;在蜀汉,这是后主刘禅延熙元年;在东吴,这是大帝孙权嘉禾七年、赤乌元年。这一年,我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孙权处死了吕壹,另一件就是司马懿平定了辽东,杀死了公孙渊。
公孙渊,字文懿,出生于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他的家族在此地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祖父公孙度,曾任辽东郡太守;他的父亲公孙康,曾任左将军。公孙渊在公元 228 年从叔叔公孙恭手中夺取了辽东的领导权,当时他的领地包括了现在朝鲜的大部分地区。
公孙渊起初势力尚弱,对魏国表示臣服,魏明帝也顺势给予他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的职务。但公孙渊并非真心归顺,反反复复。后来,他杀死了吴国的使臣,并俘虏了一万多名吴军。魏明帝因此提升他为大司马,并封他为乐浪公。
然而,公孙渊并不满足于做魏国的属下,他在公元 237 年击溃了前来征讨的魏军,公开叛魏,自称燕王,建立年号绍汉,并设立了文武百官,设置了各级行政、司法机构。
于是,就有了司马懿平定辽东的故事。
在得知司马懿率领大军前来后,公孙渊立即联系了东吴的孙权,表示愿意臣服,并请求救援。孙权也集结了大军,但并不完全信任公孙渊,只是观望形势,伺机而动。
司马懿的大军在六月份抵达辽东,公孙渊派出了手下的大将军卑衍、杨祚领兵数万,在辽隧筑起了壕沟和高墙,意图通过消耗战消磨魏军的锐气。司马懿看穿了他们的计谋,于是他命令手下准备了很多旌旗,留下少量兵力虚张声势,吸引卑衍、杨祚的注意力。同时,他暗地里派出了精锐部队,渡过辽河,直奔襄平(今辽宁辽阳)城下。卑衍等人见自己的后路被抄,惊恐不已,魏军的虚实难辨,他们趁夜色试图偷偷返回襄平,却被魏军设伏击败。
在连续取得三个胜利后,魏军士气高昂,准备围攻襄平。然而,天公不作美,当魏军还在准备包围襄平时,七月份的一场大雨下了整整一个月。辽河水位猛增,襄平城外洪水滔滔,辽河两岸变成了一片泽国,平地水深数尺。魏军营地被淹,士兵和部分将领心生恐惧,他们找到司马懿,要求转移营地以避水患。
然而,司马懿并没有下令迁营,反而严令禁止再提迁徙营地的事,甚至将提出迁移营地的都督令史张静斩首,以立威严。这样一来,军心逐渐安定,再无人敢提迁徙营地的事。
此时,襄平城内的燕军粮草短缺,救兵无望。公孙渊见魏军久攻不下,反而被水患困扰,于是派出小股部队出城寻找粮草。有人建议司马懿趁机消灭这些燕军,以削弱燕军实力并打击其士气。但司马懿并未采纳这一建议,他有自己的打算。他回答说:“我们过去攻打上庸,八路大军并进,昼夜攻击,仅用六天就攻克了城池,斩杀了孟达。这次我们劳师袭远,本应速战速决,为何反而拖延不攻呢?”
司马懿笑着解释道:“当我们攻打上庸时,由于兵多粮少,我们迅速决战。但现在我们攻打燕军,情况正好相反,我们兵少粮多。而且,这场大雨让我们无法迅速决战。我们来这里是平叛的,如果公孙渊逃跑了,我们的努力岂不是白费?如果我们现在杀死那些小股部队,只会逼着公孙渊下定决心逃跑。现在公孙渊看到我们被困在大水中,他想趁机逃跑,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让他觉得我们弱小,稳定他,然后全歼他的军队,这样不是比只抢夺他的一些牛羊更有利吗?”众人听后,都心悦诚服。
在雨停之后,魏军迅速合围襄平,采用楼车、搭钩、云梯、挖掘地道等方式,全方位日夜强攻。公孙渊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他派人向司马懿求和,希望能活命,等待将来。然而,司马懿直接拒绝了公孙渊的要求,并让使者带话给他:“既然已经开战,就必须有一个结果,要么杀死你,要么你投降,哪有议和的道理?”公孙渊只好作罢。
几天后,燕军粮草耗尽,军心涣散,公孙渊请求投降。但司马懿坚决不答应,公孙渊只好带着儿子偷偷出城突围,结果被全歼,公孙渊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剩下的燕军全部投降,司马懿让人释放了被公孙渊囚禁的原公孙恭的人。
在占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后,魏军成功平定了辽东地区。第二年春天,司马懿带领军队回到洛阳。
第二年四月,孙权的军队也来到了辽东,但此时司马懿已经成功击败公孙渊,率领军队回朝。东吴军队在魏军守将的防守下,只抢到了一些物品便离开了。
总的来说,从司马懿平定辽东的过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出色的军事谋略家,善于根据敌情作出决策,并坚定地执行到底。你知道吗,司马懿曾经成功收复了大半个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