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讲孔子为《易经》作《传》殊不知从此《周易》姓儒

文化虚而待物者 2024-07-27 10:12:37
现在人们倾向于认为,孔子做《易传》,原因是《易经》从上古庖牺氏“仰观俯察”发明八卦,历经夏《连山》、商《归藏》,到文王演绎后天八卦,时代久远,一般人很难懂得,孔子是给大家做一本说明书,没有《易传》,则《易经》读不懂,不可读。这大概是汉代儒家大力宣扬《周易》的说法,经过一代代的反复推崇,现在一般人读《易经》,就是在读《周易》,而读《周易》,就必须从《系辞传》开始读,因为不这样,单纯读卦象,很枯燥,很多字很生僻,还有好多熟悉的字,在《周易》里读音和用法都和当下大相径庭。 这是一个儒家“无中生有”的实例。 1. 一般人对“《易经》读不懂,不可读”是个伪命题。 在孔子时代,我们不讲城邦之外的所谓“在野”的自生民,以“文明”自居的儒家不会关心他们,只有居住城邦内的识字的、可免于肉体刑罚的才称得上“国民”,城邦叫“方内”城邦周围还有郊、邑,这些“方外”人是国民的“采邑”和“血食”,用今天的话来讲,他们是供“采摘”的食材,是“韭菜”。 “国民”要读懂《易经》吗?那个年代,持有这种能够聆听“神谕”的书,是一个很惹嫌疑的“大麻烦”,要面对很多质疑:大多数质疑是“挟书”人僭越《周礼》想篡夺诸侯自立,因此,人们巴不得不懂这种只在宗室成员中流传的东西,汉代的发明的“秘书”一词,指的就是皇家秘藏的图书。 2.《易经》是备查工具书,占卜时得到“卦”“爻”对照挑出卦辞爻辞,就好比字典。最早的字典是《说文》,除非要查找一个字的出处来源,一般人不会翻《说文》,更不必从头到尾熟读弄懂《说文》。宗室使用《易经》就好比近代家庭老奶奶使用《老黄历》,翻开只为找日子“是不是黄道吉日”、“宜不宜婚丧嫁娶”,是要问老奶奶为什么,掰扯出道理来,那是没事找抽。 3.没有《易传》,人们不是不懂《易经》,而是没有学会儒学。 在儒家的眼中,用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说话做事,才叫“懂事”。读《易经》学会了儒家道理,才算读懂了。即你达到儒家标准,才算懂,达不到儒家标准,佛祖来了也不管用;儒家在这一点上是有传统的: 郑人缓也呻吟于裘氏之地。抵三年而缓为儒,河润九里,泽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与辩,其父助翟。 十年而缓自杀,其父梦之曰:使而子为墨者予也。阖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 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为有以异于人以贱其亲,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缓也自是。” ——《庄子·列御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缓学儒有成就,然后资助弟弟翟上学,结果弟弟虽然学儒,但骨子里生出墨家思想,郑缓不知道这是人的天性,以为弟弟误入歧途,兄弟二人以儒、墨观点相互辩论,他父亲帮助翟。郑缓辩不过墨翟自杀了,他给父亲托梦说:让你儿子成为墨者的是我。为什么你不来看看我的坟墓?上面的揪柏已经结果实了。 儒家郑缓以为自己与众不同,掌握了至高的真理,要求弟弟和父亲都学他的样子,如果不学,即使是亲人,也会诅咒、贱侮他的父亲, 庄子发出的感慨是:儒家往往都像缓那样自以为是,而无视人的天性。 4.《连山》和《归藏》存不存在,是两说的事。近代考古证明了甲骨文数字的发现是商代很晚期的事情——一般计数超过“三”,就用“众”来表示,“十、百、千、万”已经出现,可是如何表现“十一”、“二十七”这些数位以内的概念,至今没有发现证据。就好比朱元璋当皇帝后,巴结他的大臣们努力要给他找一个历史上“高大上”的姓朱的祖宗,《连山》和《归藏》很可能是后来汉儒给《周易》同样方式找的祖宗,毕竟汉儒连孔子的作品《易传》都敢塞满了自己的私货。 《周易》是数字卦,汇集了“阴爻:⚋ 阳爻:⚊”的组合方式,每六爻为一卦,累计共六十四种组合,每种组合需要命名吗? 须知即使到了孔子时代,书写和记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根本无法和现在相比。八卦如果是现代数学建模,那就是一个八阶矩阵,表示方式中外各异:中国对纵横十九道的围棋都有“记位”方式,有效到专业棋手经常下盲棋——对一种卦象组合命名纯属多余,何况是那种简牍条件下为六十四种组合命名。现实的情况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至少有十七种卦象命名和《周易》不一致,但是它采用了矩阵方式完整显示了这种随机组合方式,并且还有迥异于《易传》的使用说明书。专家认为,马王堆《周易》卦序随机,其抄写时间应在汉文帝初年。 现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原文如此)与通行本《周易》不同之处简单归纳。 (一) 卦名 帛书卦名如下 键,妇,掾,礼,讼,同人,无孟,狗,泰蓄,剥,损,蒙,蘩,颐,箇,赣,襦,比,蹇,节,既济,屯,井,辰,泰壮,餘,少过,归妹,解,丰,恒,川,泰,嗛,林,师,明夷,復,登,夺,夬,卒,钦,困,勒,隋,泰过,罗,大有,潜,旅,乖,未济,噬嗑,鼎,筭,少蓻,观,渐,中復,涣,家人,益。 罗列卦名有两个意图:一.孔子《易传》的卦名和卦象一对一密不可分,显然是除了命名,还要阐述“卦德”,即对应的卦象是一种“德行”,而卦名是这种“卦德”的高度浓缩,比如《乾》《坤》两卦,孔子在《系辞传》专门介绍了乾坤的卦德,最终把它们上升到了“父母卦”的高度,《文言》专门叙述了为什么具备这种“德行”;但如此重要的卦名在帛书中居然看不到,通过卦象我们发现帛书里标记为“健”和“川”的卦象,就是《周易》乾坤所指的卦象。可是“健”和“川”两个名字如何也和《系辞传》乾坤的卦德链接不起来。 (二)同样的,帛书中出现的“妇”、“狗”、“林”这些标记,是生活里的常用词,显然是占卜人随手拈来的,就好似我们当下使用马克笔对特定字行的涂抹,但我们备忘,但不会赋予涂抹特殊的意义。 马王堆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 这样的人家死后陪葬帛书,有可能是专为陪葬而抄成的,也有可能是从别的贵族处高价收购的,总之不可能是抄书人随意而为,应当更反映出《易经》在社会上展现的实际情形。而孔子《周易》中对应的命名就很刻意,帛书中的“妇”、“狗”、“林”分别对应的是《周易》中的“否”、“姤”、“临”。 须知“否”在战国时期读音是pi,字义在《周易》中,因为卦象和泰卦互为“错卦”,即字义与泰相反,同时往往组词为“否休”,而为表现 “不对”词义,《易经》习惯是用“匪”字,如“否之匪人”。所以帛书用字绝不可能是《周易》用字的“通假”,只能是《经》是《经》,《传》是《传》,《经》和《传》是分开的;孔子学徒及其后人才会把孔子专门命名修改过的《易传》和《易经》放在一起;社会上其他人也读《易经》,但是读的是当时未经孔子整理的《易经》,孔子作《易传》是为了宣扬政治经验(现在叫儒家学说),但是社会上自有《易传》之外的其他说明书,即使帛书标记为儒家《周易》,其说明书《易传》也和孔子的《易传》大相径庭: 孔子的《易传》又叫《十翼》:分别是十个章节的名称:《系辞传》、《彖传》和《象传》分上下两部,计六部,其余四部分别是《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和《杂卦传》;帛书仅有《系辞》,其余部分名称和内容都不是《十翼》,帛书中有章节《二三子问》、《衷》、《要》、《缪和》和《昭力》。 所以 孔子作《易传》,是对《易经》的创作(叫篡改伤感情),创作总有普及和流传过程,在此之前,不影响原版的《易经》的其他读者和受众,毕竟儒家仅仅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不像后来成为社会有地位的主流学派,孔子的《周易》也是小众化的一家之言,社会上更多的诸子百家学派认同原版《易经》,排斥儒家《周易》。
1 阅读:79
评论列表
  • 2024-07-30 10:58

    造神造鬼造教条,迷信宗教PUA,打劫为生。越传统的东西越能忽悠人,越古老的迷信骗术含量越高. 越喜欢去古代取经的,越爱套用儒式古文的,越喜欢玩歪门邪道害人。迷信就是一堆骗术合集,目的就是打劫偷盗掠夺,主要类型有宗教迷信(如佛教圣经教)和教条迷信(如儒家儒教)。余下的就是心机。玩骗术心机的都特别擅长伪装,玩传统骗术的通常会打着玩传统文化的名义

文化虚而待物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