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苏定方,我估计大家马上就能想到《隋唐演义》里那个暗算杀害罗艺、罗成父子,奸险歹毒的大反派。然而当我仔细查阅史料后才发现,这人不但不是反派,还是一位绝世神将。他几乎每次出征就宣告一个国家的灭亡。第一次出国作战,他率区区500人直接偷了可汗的老巢,俘虏了全部皇亲国戚,逼得可汗只带几十人逃跑,不久后就被唐军所擒,国家也随之灭亡。在体会到了灭国的乐趣后,他一发不可收。若干年后,他出征另一个国家,用一万人将十万敌军全歼,还生擒敌国国君,将这个国家也灭掉了。后来,他与吐蕃交战,以一千歼灭八万,还斩杀了敌军主将,自此被吐蕃人奉若神明。他还指挥水陆两军齐下,轻松灭掉了朝鲜半岛的藩国百济。后世的人们调侃,苏定方只会打灭国战。
那么,这位灭国专业户,到底是如何在战场上用兵如神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位大唐猛将--苏定方。
年少成名
苏定方,本名苏烈,字定方,公元592年(一说600年)出生在冀州武邑。苏定方从小勇武彪悍,胆识过人。隋末群雄并起,年仅十几岁的他就跟着父亲率几千乡兵征讨盗贼,每战必胜。苏定方特别善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在敌人的薄弱环节施以致命一击,以达到以小搏大、以少胜多的目标。父亲死后,他独自领军,接连攻破了当地的盗贼首领张金、杨公卿。
正值窦建德横扫河北,自立为王,苏定方也就投奔了窦建德,在他麾下屡立奇功。621年,窦建德被李世民灭掉,苏定方又转投了窦的旧部刘黑闼,继续与唐军对抗。在洺水之战中,苏定方协助刘黑闼击败并俘虏了唐军名将罗士信,名声大噪。然而,大唐统一已是势不可挡,不久后刘黑闼兵败被杀,苏定方就回归了山野。
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李世民继位后,发掘了这位将才,专门派人去请他出山。苏定方大受感动,答应为唐廷效力,被封为匡道府折冲。630年,突厥犯边,唐太宗钦点李靖为帅,苏定方被任命为先锋官,率军出征。苏定方由此踏上了他第一次的“灭国之旅”。
奇袭牙帐
在讲此次战役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唐军的对手:突厥。突厥汗国是公元6世纪中叶在漠北地区崛起的游牧部落联盟国家。最鼎盛时,突厥西至咸海,北达北海,东抵小兴安岭,疆域辽阔。583年因隋朝的分化政策而分裂成了东西两部,从此再没统一。此次苏定方出击的,正是颉利可汗统治下的东突厥。尽管是分裂后的,但东突厥的疆域也西起阿尔泰山,东达外兴安岭,实力依旧强大。但即便如此,东突厥不仅成了苏定方灭掉的第一国,而且是一战就被灭了。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唐军出阴山,直抵碛口,颉利可汗亲率十万大军迎击。双方对峙之际,李靖派苏定方夜间探路。是夜,雾气弥漫,冷风习习,蒸腾的露水打湿了将士的铠甲。苏定方见此天气,心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斩首行动。他借着夜色和大雾掩护,率领200骑兵,一路向北直朝牙帐杀来。从梦中惊醒的颉利可汗连衣服都没穿好,带着老婆和几十个随从匆匆逃离,其余将领、近臣等来不及逃脱,全被苏定方俘获。突厥的指挥系统就这样被摧毁了,十万大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不久后,李靖率主力赶来,突厥溃败,被斩首万余级,俘获男女十余万,牲畜几十万头。颉利可汗逃走后,收拢一万残兵想继续负隅顽抗,但突厥各族酋长发觉大势已去,都纷纷弃他而去、归降唐朝。
走投无路的颉利不久后也被唐军截击俘虏。自此,东突厥灭亡。苏定方出奇兵击破可汗牙帐,是这场胜利最关键的一环。他也因此被加封为左武侯中郎将。
苏定方立下如此奇功,日后他的军旅生涯定是蒸蒸日上、平步青云。但奇怪的是,东突厥之战后,苏定方却离奇“消失”了二十多年,任何史料都查不到这段时间关于他的记载,直到655年,他才重新出现。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马放南山
他为何沉寂这么久,一贯的说法是他在东突厥之战后“纵兵劫掠”,被朝臣弹劾,因而被雪藏。但仔细一查发现,被弹劾的不是他,而是主将李靖。《旧唐书-李靖传》记载:“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物,劫掠俱尽.....”然而,李靖受到的责罚仅仅是被太宗当面申斥,随后就加封了左光禄大夫,食邑500户,还赐绢两千匹以示宽慰。毕竟,人家李靖可是跟着太宗打天下的亲信,战功赫赫,犯了错也不能太驳面子。但责任总得有人来担,于是,半路归唐、在朝中毫无根基的苏定方,可能就成了“背锅侠”,自此被冷落。
不难想象,一个纵贯沙场的将军,由于政治争斗而被迫远离最喜爱的弓马刀剑时,内心该有多么委屈。骏马离开草原被关入马厩,宿将远离边关而深居府苑,恐怕是这世界上最残忍的事了。铠甲蒙尘色为斑,金刀入鞘血迹干。日暮迟迟回首望,人生何处是边关?苏定方这一等,就是25年。
655年,已是63岁高龄的苏定方又被重新起用了,以左卫中郎将的身份出征高句丽。这时已是高宗继位,他想培植一批中层将领作为亲信,以制衡功臣集团,而素有战功又被排挤的苏定方,正是拉拢的对象。苦等了25年后,苏定方终于再次获得了征战沙场的机会。他没有辜负高宗的信任,征讨高句丽大获全胜,被授右屯卫将军、临清县公。
不久后,大唐的西边又出事了。归降大唐的西突厥将领阿史那贺鲁再次叛唐,并且杀掉了西突厥原来的可汗,篡夺汗位。他上位后,就不断骚扰大唐边境。唐高宗忍无可忍,遂于657年派大将军程知节为主帅,苏定方为前军总管,讨伐贺鲁。
唐军在鹰娑川与敌军几番激战,相持不下,而西突厥的援军马上赶来了。危急时刻,苏定方再度实施了斩首行动。他率五百骑翻越山岭,直捣西突厥的大本营。突厥军大败溃逃,唐军一举扭转了战局。然而,正当他想扩大战果时,上司王文度怕他抢了战功,就命他收兵回营,并且再不许他出战。王文度还不顾苏定方的劝阻,下令屠杀西域的百姓,搞得唐军民心尽失。高宗大怒,革除了王文度的官职,拜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全权负责对西突厥的战事。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苏定方虽然厉害,但打得都是小规模的特种战,并不能说明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实力。别急,两个月后,他就将以一场特种战与正规战相结合的精妙战法,将西突厥彻底埋葬。
生擒贺鲁
两个月后,苏定方协同盟友回纥,再度出征西突厥。他从阿尔泰山出击,接连击败了处木昆和突骑施部落。他没有休整,率一万前军横渡曳咥河,准备直扑西突厥的王庭。贺鲁见状,就集结了十万大军,也赶来曳咥河西岸,要与苏定方决战。贺鲁想着,唐军前锋不过一万人,而我有十万大军;唐军刚刚渡河,人马困乏,还要背水作战,而我则是以逸待劳,怎么看都是“优势在我”,不可能输。他指挥突厥最精锐的骑兵发起猛扑,想一举将唐军冲垮,活捉苏定方。贺鲁的自信是有道理的,背水作战已是兵家大忌,兵力还是一比十,怎么看这都是必败局。
可令贺鲁惊奇的一幕出现了,唐军的阵型看似单薄,却如蛛网般韧性十足,一排又一排的长枪兵结成队列,将突厥骑兵一个个挑落马下。
原来,苏定方早料到贺鲁会率骑兵突击,于是指挥步兵抢占高地,结成了严密的防御阵型。唐军的战斗队形十分高明,通常是50人结成一个大队。队长站在第一排,负责观察敌阵,指挥作战,三名旗手站在第二排,以旗语传达队长的命令。后面第3、4、5、6、7排依次站7、8、9、10、11人,根据队长的指令轮番持长枪、陌刀等武器向前迎击敌人。副队长站在最后一排,配合队长指挥。这种步兵阵型也被称作“战锋”。不同数量的大队,还能组成对应军阵,比如56个大队组成中军,76个大队组成左右虞侯军等等。军阵间还可以再组合成战阵,指挥官根据战场形势灵活变阵。
此次苏定方结成的,就是以“战锋”为基础的多列军阵,士兵持长枪居高临下捅刺仰攻的突厥骑兵,一排刺完后有序后撤,后一排再上来刺,任凭突厥骑兵连番猛攻,也无法突破分毫,白白在坡前留下了一堆堆死人死马。
然而,唐军毕竟兵少,靠阵型防御还行,却万不能歼灭敌人。这时,苏定方又施展了特种战的绝学。他引一支千人的骑兵,绕到战场侧翼,等到战斗进行到白热化时,突然从侧面杀出,直朝贺鲁的位置杀来。尽管苏定方已是65岁高龄,可他依然自如地在敌阵中来回冲杀,神勇无比。贺鲁正在全身心指挥骑兵冲阵,哪里想到苏定方竟会绕到侧面偷袭,掉头就跑,突厥骑兵瞬间没了斗志,乱成一团。唐军步兵乘势从高处冲杀下来,与骑兵一道追击突厥三十里,斩首数万级。贺鲁带着不足几百残兵,向王庭方向逃窜。
曳咥河之战后,气温骤降,大雪纷飞,雪深达两尺。众将纷纷提议,天气恶劣,应该让军士好好休整几日,等雪停了再战,反正贺鲁已元气大伤,不足为虑。但苏定方坚决不同意,他对众人说道,现在雪下得很大,大家想休息,贺鲁也一定觉得我们会休整,所以他定然会疏于防备。而我们就该抓住机会,冒雪出战,再给他最后一击。最终,苏定方说服了众将,派副将萧嗣业和回纥军自塔城出发,自己率军紧随其后,向突厥王庭金牙山进发。将士们在大雪中纵马飞驰,铠甲与刀剑都结上了厚厚一层冰霜。每个人都在咬牙硬挺,踏平万重积雪、冲破凛冽寒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军绕过阿拉湖,沿阿拉套山北麓至双河(今哈萨克斯坦阿勒坦额墨尔),并从这里向贺鲁王庭金牙山发起最后一击。贺鲁根本没想到苏定方会突破风雪神兵天降,唐军进攻时,他还正在聚众游猎。突厥军仓促应战,再度被斩杀上万,贺鲁慌忙渡过碎叶水,向千泉逃窜。可苏定方早已命萧嗣业绕后,提前占领了千泉,贺鲁惶惶如丧家之犬。
南下逃往石国。手下苏咄城主伊涅达干见大势已去,就将贺鲁绑了,献于苏定方军前。就这样,苏定方生擒了西突厥可汗贺鲁,灭亡了这个东起敦煌、西至里海的庞大国家。苏定方押着贺鲁回到长安的太庙向高宗献俘,高宗大喜过望,拜苏定方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
功成名就的苏定方,本该待在长安安享晚年,但边关很快又闻金鼓之声。659年,西域再起波澜。刚归降不久的西突厥阿悉结部族首领都曼在伊塞克湖附近再度反叛。叛军南下占领了疏勒、于阗等地。67岁高龄的苏定方再一次披挂上阵了。这一次出征,他将打出比灭西突厥更为夸张的战役。
东征西讨
高宗封苏定方为安抚大使,再度率军出征西域。然而一道难题却摆在了苏定方面前。都曼的叛军主力在以于阗为核心的南疆地区,唐军想要到达这里,不仅得跋涉千里,还必须穿越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就算唐军能活着走出大漠,也必是口渴难耐、人困马乏,根本没有战斗力了。都曼也深知这一点,他在沙漠外围布设重兵,准备趁唐军之危,一举击败苏定方。他端坐在位于伊塞克湖西侧的大本营马保城里,静候南线捷报。
然而,都曼做梦也想不到,苏定方根本没想在南线交战。他挑选了步兵一万、骑兵三千,不顾已年近七旬的身躯,亲自带队翻越海拔3000米的多朗山口,一日一夜急行军三百里,出奇兵直奔都曼的老巢马保城杀来。这一招“围魏救赵”给都曼打懵了,叛军仓皇应战,被唐军打得大败,只得退缩进城内。唐军旋即将城池团团包围。
苏定方没给都曼喘息的机会,下令军士就地伐木取材,制造攻城用的攻城车、云梯、木驴、巢车、车弩和抛车等重型装备。这些都是有巨大压迫感的武器,有的甚至跟城墙一样高。像车弩、抛车这些远程打击武器,能做到“所中城垒无不摧损,楼橹亦颠坠......”。都曼看见这些装备,吓傻了,赶紧开城投降,乖乖当了俘虏。
苏定方得胜班师,途径乌海时(今孟达天池),恰逢吐蕃的藩属王达延莽布支正在率军袭扰唐朝的陇右诸地。苏定方一看,这送上门来的战功,必须得收下,于是引兵与达延莽布支交战。达延手下有吐蕃精锐八万,浑身重甲覆盖,寻常刀剑根本砍不动。而苏定方只带了一千轻骑兵,实力之悬殊前所未有。交战地点又是在高原,吐蕃军最适应的环境,苏定方似乎没有一点胜算。
苏定方观察吐蕃军阵,发现吐蕃军中除了青壮年外,还有不少儿童、老人。原来,吐蕃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体制,一个部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参与作战。这样固然能巩固团结,但也有一个致命缺点:一旦遇袭就极容易失去秩序。苏定方大喜过望:这不正是特种作战的好时机吗?他率轻骑兵迅猛突击,直接朝达延莽布支杀来。达延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手起刀落、斩于马下。吐蕃军顿时崩盘,被斩杀和相互践踏、倾轧而死者不计其数,八万人损失殆尽。乌海大战,一千灭八万,苏定方创造了战史的神话。
这件事还有一个后续。据西藏史料《西藏王臣记》记载,667年吐蕃宰相禄东赞率军十万进攻唐朝边境,却被一万唐军全歼,禄东赞本人也因伤重而亡。唐军随后发起反攻,一路攻到了布达拉宫,并将其付之一炬。而这一时间在唐蕃边境驻守的唐军将领,正是75岁高龄的苏定方,因而推测这一战也是他打的。我在查阅了多方资料后,发现苏定方667年确实是在唐蕃边境驻守,但没有任何唐朝史料记载了这场战役,其真实性存疑。不过也有人讲,这是因为苏定方在朝廷得罪了人,史官故意抹杀了他的战绩。目前史学界并没有一个定论,因而这场战役我们就不再细说。
苏定方连克都曼、吐蕃后一年,又率水陆两军攻灭了朝鲜半岛的藩国百济,生擒百济国君,完成了灭国之旅的“三杀”。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被调往唐蕃边境,继续为大唐戍守边关。667年,戎马一生的他在军中病逝,终年76岁。他死后,唐高宗痛哭不止,追谥他为“庄”。
彪炳千古
苏定方的一生对外作战八次,无一败绩,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由于出身原因,他一生都避不开排挤与冷落,这导致他的绝大多数战绩都是在年过六旬以后才立下的。自古将军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然而苏定方就是顶着满头华发,拖着换作旁人早已乞骸骨返乡的老迈身躯,从西到东,横跨了整个中国。西击突厥,攻伐吐蕃,西域高原是他脚下征服的沃野;东灭百济、远征高丽,大海惊涛是他老骥千里的嘶鸣。老去的只是皮囊,而胸膛的热血永远滚烫。终老边关、马革裹尸,他为大唐燃尽了最后一丝生息。纵然是形象被抹黑,纵然是功绩被史官埋没,但仍然有人会记得,那个翻葱岭、踏高原、灭突厥、降百济,纵行千里,天下无敌的银发将军,那个用一生诠释军人荣光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