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联手?特朗普点赞中国功绩,美媒2字定义中方,把话摊开了说

李典谈国际 2025-02-13 08:30:42

特朗普的嘴,一向被视为世界舆论的风向标。他的每一次表态,往往不仅仅是个人观点的表达,更是一种政治信号。

近日,他一方面罕见地公开称赞中国的教育体系,认为中国在教育领域的表现“非常出色”,另一方面却在贸易政策上出手,对进口钢铝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试图进一步打压中国在全球金属市场的影响力。

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的复杂态度——既认可中国在某些领域的成功,又试图在经济竞争中继续遏制中国的崛起。

美媒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更是用“宿敌”二字来定义中美关系:在全球格局的重塑过程中,中国既是特朗普想要利用的话题,也是他必须正面较量的对手。这场较量,不只是关乎教育与贸易,更关乎全球霸权的角逐。

特朗普的称赞绝非偶然,也绝非真的被中国教育体系的优越性“折服”。他很清楚,这种话说出口,一定会引发热议,甚至在美国国内掀起一场关于教育、经济、竞争力的大讨论。但问题是,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教育?他到底想传达什么信号?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种做法其实是特朗普在面对国内教育危机、经济困境时,的一种“借势”策略——用中国的成功作为对比,衬托美国的失败,从而推动自己的政治议程,达到解散教育部的目的。

显然,这并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利用“中国牌”来达成其政治目的。早在他首次入主白宫时,他就反复强调美国制造业被掏空,指责中国夺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

而如今,他换了一个角度,把焦点转移到教育领域,试图制造一种“对比焦虑”——中国在教育上取得了成功,而美国却陷入衰落。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番言论恰好与他推动的“解散美国教育部”计划相呼应。

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中国做得好,而美国教育却被联邦机构拖累,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把联邦教育部砍掉,把资源重新分配,削弱联邦政府的权力。

与此同时,他在经济和贸易上却依然保持“强硬姿态”,宣布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

这一政策乍一看似乎主要冲击的是美国的盟友,但美媒很快点破了其中的玄机:这实际上是对中国的一次迂回打击。中国在全球钢铁市场的主导地位早已让美国头疼不已,而特朗普的策略则是通过提高盟友的成本,间接限制中国的产业链布局。

而“宿敌”这两个字的出现,恰恰点破了特朗普这次操作的用心。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从来不是单纯的敌视或是单纯的合作,而是敌对竞争中的利益博弈。

对于特朗普而言,夸赞中国教育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引导美国民众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可以,而美国不行?他希望人们相信,美国的问题不在于外部竞争,而在于内部治理的失败,而他才是那个能够“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人。

然而,真正的问题是,特朗普的这套“焦虑营销”能否真的带来改变?教育问题并不是一个靠解散机构就能解决的难题,美国教育的根本困境在于资源分配不均、体制僵化、地方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

而钢铁关税政策,过去已经被证明对美国经济的提振作用极为有限,反而让国内企业承受了更高的生产成本,最终由消费者买单。这一次,特朗普依然在走从前的老路,但这样的操作还能奏效吗?

当特朗普高调点赞中国教育的时候,美国社会内部的焦虑被放大,而中国的崛起被进一步强化。这个时候,美国民众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中国做得怎么样”,而是“美国该怎么办”。

而对于中国来说,美媒所谓的“宿敌”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如何在科技、经济、教育等关键领域持续推进改革,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

特朗普的每一次表态,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操作。而这一次,他的话语引发的讨论,恐怕远比他预期的更深远。

0 阅读:166
李典谈国际

李典谈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