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德国总理候选人朔尔茨(社民党)与默茨(基民盟)的首场电视辩论在激烈的火药味中落下帷幕。
这场被视为“欧洲最重要选举”的德国大选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移民、经济和对美政策成为双方攻防焦点,而默茨的强硬对华立场更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德关系走向的担忧。

移民问题是辩论中最具争议的议题。默茨抨击朔尔茨政府的难民政策“软弱无能”,导致近年德国境内由难民引发的暴力事件激增,并承诺若当选将在边境直接遣返非法移民。
朔尔茨则指责默茨为争取极右翼选民,不惜与德国选择党“暗通款曲”,破坏德国战后反极右翼的“政治防火墙”。
然而,双方均未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仅通过攻击转移矛盾。这种“左右摇摆”的策略暴露了德国社会的深层分裂:既要维护人道主义形象,又难平复民众对治安和资源分配的不满。

德国经济衰退成为朔尔茨的致命弱点。2024年德国失业率攀升至6.1%,工业产值连续下滑,能源危机加剧了制造业外流。
默茨直指朔尔茨政府“灾难性管理”,称德企因美国补贴政策大规模迁出后“永不回归”。朔尔茨虽以“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回击,但难掩其任内经济政策的被动,对俄制裁引发的能源成本飙升、出口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已重创德国经济根基。
更棘手的是,德企外流与补贴政策陷入死循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吸引大量投资,而德国财政无力提供对等补贴。默茨主张减税和市场化改革,但如何平衡财政紧缩与产业保护,仍是无解难题。

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不可预测性”,默茨强调“欧洲需共同战略应对”,呼吁加强欧盟内部团结;朔尔茨则延续“友好对话”策略,甚至在俄乌问题上支持谈判,被质疑为迎合特朗普的“百日解决乌克兰”计划。
两人的分歧折射出德国外交的困境:既需维系跨大西洋联盟,又要在美欧利益冲突中寻找自主空间。朔尔茨的“亲美务实”与默茨的“欧洲本位”孰优孰劣,将成为影响德国地缘战略的关键变量

此次选举最受国际关注的,莫过于默茨对华政策的极端倾向。他多次鼓吹“中国威胁论”,主张在经济上与中国“切割”,甚至在涉台问题上触碰红线。
若其当选,德国可能加入美国主导的对华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冲击中德汽车、机械等核心合作领域。
尽管中国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2500亿欧元),但默茨的民粹主义路线或将牺牲经济利益换取政治筹码。

分析指出,其意图通过“对华强硬”巩固国内保守派支持,同时迎合美国战略需求,但这种短视策略可能使德国陷入“经济自伤”与“地缘孤立”的双重风险。
最新民调显示,默茨领导的联盟党以30%支持率领先,朔尔茨的社民党仅17%。然而,德国碎片化的政党格局使组阁充满变数。即便联盟党胜选,仍需联合自民党或绿党组建三党政府,而各党在移民、能源等议题上的分歧可能重演上届政府“提前解体”的悲剧。

此外,极右翼选择党的崛起(支持率20%)虽难获组阁资格,但其民粹主张将进一步挤压传统政党空间,加剧政治极化。
德国大选不仅是国内政治的洗牌,更牵动全球格局。若默茨上台,德国可能从“欧盟稳定器”转向“保守堡垒”,中德关系亦面临严峻考验。
然而,经济依存与地缘现实终将制约极端政策——正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与中国脱钩等于自杀”。如何在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间找到平衡,将是德国新政府无法回避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