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八年,皇太胤礽私会康熙的妃子赵春华被发现后,便去找皇四子胤禛商量办法;结果邬思道拦住胤禛不要见太子,老十三胤祥是一个直性子、热心肠,代替四哥前去见太子。与此同时皇八子胤禩等人伪造太子胤礽的手谕,陷害太子想要谋反。
太子的表现本就让康熙越来越失望,只是胤礽是康熙亲手抚养起来的儿子,实在是不忍心废掉;所以一直很用心的培养,但是发生这两件事情,让康熙实在是忍无可忍直接将胤礽的太子之位废掉,圈禁起来。同胤礽一同圈禁的,还有老十三胤祥。
胤礽被废后,康熙便让朝臣们举荐新太子人选,在京大臣四品以上,京外二品以上官员都可以写荐章。结果让康熙有些失望:有三百多份荐章都是推举的皇八子胤禩。如此齐心让康熙也没想到,康熙看到百官联名的折子,说了一句话:
“乖乖,万众一心”
可以说此时的康熙不是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威望高的儿子感到高兴,而是害怕忌惮而且憎恶。
紧接着康熙便突然下旨,请自己的亲舅舅佟国维吃饭。
此时康熙请佟国维吃饭,实在是耐人寻味。
佟国维是三位上书房大臣(马齐、张廷玉、佟国维)之一,位高权重,可以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在朝中的威望高,而且门生也多。
另外佟国维还有非常特殊的身份:
既是康熙的国丈,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便是佟国维的女儿
又是康熙的舅舅,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是佟国维的姐姐
并且佟国维的亲兄长、康熙的大舅舅佟国纲,还是战死沙场的功臣
康熙晚年的佟佳氏一族有了“佟半朝”一称,在朝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再加上佟国维的佟佳氏一族与康熙的爱新觉罗家族多次联姻(康熙的温僖贵妃是佟国维的女儿),可以说佟国维作为佟佳氏一族的掌舵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但就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重臣,也是保荐的皇八子胤禩。
康熙看着三百多位官名的联名荐章,第一反应便是:此事必定是佟国维在暗中联络百官,为的就是让胤禩被立为皇太子。
但康熙压根不考虑让胤禩继承他的皇位,但面对这么多的官员联名举荐,康熙又不能置之不理,便决定请佟国维吃饭。
而这一顿饭,二人之间的对话确实非常有深意,可以说是两位老狐狸之间的巅峰对决。这顿饭毫不夸张地说:直接决定了大清帝国未来的走向;我们便一起来看看,康熙与佟国维的这顿饭,究竟意味深长在什么地方?
01佟国维奉旨前去陪康熙吃饭,桌子上摆满了精致的菜品,佟国维并不知为何皇上会突然请自己吃饭,有些懵。等到太监们将所有的菜品都准备好、并且拿银筷子试毒后,康熙便嘱咐旁边的小太监:不讲那么多的规矩了,给佟大人拿一把椅子来,坐着吃饭。
按照大清的规矩,不管是妃子还是臣子陪皇上吃饭都需要站着;康熙让佟国维坐下便是莫大的恩宠,当然佟国维作为康熙的舅舅能有这份恩宠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不过佟国维的内心确实有些慌,并不知道康熙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所以便推辞并不敢坐下,毕竟有违祖制。其实佟国维并不是真的不敢坐,而是想知道康熙为何要请自己吃饭,所以便借口推辞不敢坐下吃饭让康熙先说说吃饭的目的,只有知道了吃饭的目的佟国维才敢安心坐下。
作为一国之君,又怎么能轻易地将自己的底牌亮出来呢?
康熙便很淡定地说:
“咱们今天不讲君臣之礼,只叙亲戚之谊,坐!”
如此佟国维才敢坐下,至少按照佟国维对康熙的了解,这顿饭不是鸿门宴。
佟国维安心后,才会对康熙的话老老实实地回答。
一般熟人见面都是互相寒暄,康熙见佟国维亦是如此,先是问佟国维最近身体如何?佟国维也是老老实实地回答:“这阵子臣总是腰酸,晚上也睡不安稳。”
佟国维最近一直在忙着举荐新太子人选的事情,这是康熙交待的任务。或许佟国维是在想:若是皇上体谅我辛苦的话,便可以顺着我的话直接褒奖我或者奖赏我什么。
不过很显然康熙的目的并不是体谅佟国维辛苦,所以康熙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表面上也是在说自己也老了,实际上呢?
“我也是一样,牙也松了,睡觉睡俩时辰就醒;看来咱们俩呀,都该节节劳了,凡事不能太操心,但是又不能不操心。有些事让那些小辈们去干,咱们也好歇歇。放手让这些小辈们去干,‘前人田地后人收’不就是这个道理?”
康熙这话有两层含义:
一、推荐新太子的事情,你就不要太操心了;
二、你佟国维年龄也大了,也是时候回家养老,将位置让出来让小辈们多历练历练。
其实康熙的意思很明显:在推荐新太子的人选上你就不要跟着瞎操心,推举一个不该推举的人,给自己惹麻烦。
不过佟国维并没有就坡下驴,因为他在朝堂上几十年的时间,老奸巨猾,自然不会丛亏本的买卖,还没有为佟佳氏一族选好接班人,也没有为佟佳氏的未来做好打算,又怎么能轻易地退休呢?
佟国维便对康熙的身体一番夸赞:皇上身体康健,怎么能说一个“老”字呢?
紧接着佟国维的话才是重点:“奴才还想沾沾皇上的余福,伺候皇上一万年呐!”
佟国维这话很明显,就是在告诉康熙:自己还真不想退休。而且佟国维还没有知晓康熙请自己吃饭的真实意图,也只能是继续试探。
康熙当然不会有话直说,而是打趣道:
“就连尧舜到现在才几千年,人哪有活一万年的?”
不过这句话不是重点,康熙接下来的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在敲打佟国维,你不退休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我答应,那些小辈们也不答应。
“要是真活那么长,挡住了后人的上进之路,人家也不答应。”
康熙劝佟国维该撒手的时候就要撒手,该饶人时就要饶人,不要一条路走到黑,结果撞了南墙,将自己撞了一身的伤便不值当的了。
当然佟国维作为自己的亲舅舅,还是朝廷的重臣,爱新觉罗家族的姻亲,康熙也不能让老臣寒心,所以便主动提出:你们佟家那些后生里面,你可以推荐推荐,谁可以出来当差,我给安排位置。
康熙的话说到这个份上,佟国维便明白自己不退休也不行了,与其等着皇上将自己辞退了还不如自己主动提出退休,这样还能为佟佳氏一族谋划谋划。
不过佟国维并没有直接将自己心仪的人选告诉康熙,而是先打感情牌,这倒不是佟氏一族无人可用,而是佟国维在思量:这突然天上掉下来一个馅饼,佟家的人该如何接住才能不被砸伤呢?这既要看个人能力,还要看这个人的关系。
佟国维便站起身,说了这样一句话:
“皇上如此惦记我们佟家,我同佟氏的孝康章皇后、孝懿仁皇后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
佟国维说这话,康熙自然心里是被触动的。
不管是康熙的生母还是康熙的第三位皇后都是出自佟佳氏一族,自己当然不能亏待了佟家。所以便又继续问:佟氏一族中谁可以堪当大任的?
刚才康熙问佟国维:佟氏一族谁可以出来当差?
而佟国维打完感情牌以后,康熙问的是:谁可堪大任?
虽然都是让佟国维举荐佟氏一族的人才,但意思确实大相径庭,完全不一个样。若是没有康熙后来的这句话,即便是佟国维举荐了人,康熙也很可能随便给安排一个职位,至于什么样的职位便不敢保证了。
但是有了“谁堪大任”这一句话,只要是佟国维推荐的人,康熙便一定会委以重任。同时康熙也是在告诉佟国维:佟氏一族与爱新觉罗家族休戚与共,康熙是不会对佟氏一族不管不顾的
佟国维见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便直接推荐了隆科多。
那么,佟国维为何不是说出几个人名让康熙自己选,而是只推荐了隆科多呢?
还有,佟国维也有儿子,为何不推荐自己的儿子,而是侄子隆科多呢?
02其实这也是佟国维的高明之处,佟国维陪伴康熙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康熙的喜好摸索得一清二楚。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纲是康熙钦点一等大内侍卫,康熙对佟国纲极其信任重用;若不是佟国纲早早去世的话,佟氏一族的掌舵人必定是佟国纲而不是佟国维。
按照剧中角色的设定,隆科多是佟国纲的儿子,康熙又怎么不重视呢?
其实佟国维之所以不推荐自己的儿子,也是在避嫌。
其实在正史当中,隆科多并不是佟国纲的儿子,就是佟国维的第三子。
康熙对佟国维推荐隆科多很满意,毕竟隆科多虽然也是佟氏一族的人,但是相对而言与皇四子胤禛与皇十三子胤祥走的近一些。此时的胤禛与胤祥并没有在九王夺嫡之争中活跃,而是默默无闻的。而隆科多本身也没有明确的表示要支持哪位皇子争储,而佟国维不一样,已经很明确的去支持皇八子胤禩,这也是康熙想让佟国维退休的目的之一。
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隆科多虽然多次求自己的嫡亲六叔提携自己,但是佟国维觉得时机不成熟并没有照顾自己的侄子,所以在外人看来佟国维一直在压制隆科多。不过即便是如此,康熙一直在密切关注着隆科多,对隆科多还是很了解的。
如此一来,康熙自然敢放心地对隆科多委以重任。
对佟国维说:小多了历练了这么多年也差不多了,那便让他出来当差吧!让他出任步兵统领衙门都统如何?
佟国维一听,直接叩谢康熙,感动的都快要哭了。
步兵统领衙门都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职位,让佟国维如此激动呢?
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步兵统领衙门都统一职,属于正二品官职,向来只有皇亲国戚才能担任,可见其重要性。而步兵统领衙门负责是防护京城九门,整个京城的安危都在步兵统领衙门手里。
就这样一场饭局结束,康熙与佟国维的目的也都达到了:
康熙暗示佟国维该退休了,佟国维虽没有明说,但“遵旨”;
而佟国维则是在退休之前完成了佟氏一族的权力交接,给隆科多谋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
03佟国维与康熙的饭局虽然结束了,但是饭局所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到了晚上,佟国维将隆科多叫到自己的家里,然后拿出康熙赏赐的老花镜。其实康熙赏赐佟国维老花镜的时候便说的意思很明显:我看你也是老眼昏花了,就将新进的老花镜赏赐给你
佟国维其实还是不服气,当着隆科多的面说自己虽然老眼但是不昏花。
在整个《雍正王朝》当中,除了康熙、邬思道,佟国维是数得着的权谋高手。他虽然不得不退休,但是他觉得退休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此时的佟国维已经61岁,位极人臣,如此退休也算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
毕竟了解清史的人应该知道参与康熙晚年参与九王夺嫡之争的大臣们,能够善终的并不多;在历史上亦是如此,凡是参与夺嫡之争的臣子也大多没有好的结果。
而且让佟国维高兴的是,他的退休换来了隆科多的步兵统领衙门都统一职;如此一来,佟氏的荣宠不衰,他的日子定然也不会难过。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康熙为何想让佟国维提前退休,让隆科多担此重任呢?
这还要从废太子一事开始说起:康熙废太子表面上看是因为胤礽与庶母赵春华私通、并且被皇八子胤禩等人陷害逼宫谋反,但实际上呢?
本质上是因为太子的身边已经形成了太子一党,若是将来胤礽继承皇位,势必会被这些人控制,时间久了朝中党争威胁皇权,而胤礽在康熙的眼里压根没有处理好党争的能力。
更何况太子胤礽平时的表现确实也让康熙很不满意,是一个目光短浅、自私的人,并不能跟自己一样将大清的将来视为重中之重,所以胤礽被废也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见,康熙对未来的新君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够延续大清的命脉,确保大清不至于到了下一代便被葬送了。
那么这个标准皇八子胤禩符合吗?
胤禩人称“八贤王”,在朝中的威望极高,而且手段高明。
但很显然,在康熙的眼里胤禩也是不符合这个标准。他所谓的“贤”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实际上胤禩也是一个极为自私并不能将大清命脉放在心上的人。
不管是国库空虚还是肖国兴的案子上,胤禩不过都是在假装“贤明”,胤禩能瞒得了朝臣,但是瞒不过阅人无数的康熙。
更何况胤禩做的两件事情,让康熙非常失望:
一是并不认真对待朝政,为百姓为朝廷着想,而是阳奉阴违,假装自己贤明;
二是胤禩身边的党羽众多,形成了八爷党,这是康熙非常痛恨的一件事情。
只要胤禩不作出改变,仍旧我行我素下去的话,康熙必然不会考虑他为新帝人选。
而与胤礽、胤禩相比,皇四子胤禛呢?
胤禛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康熙的意思,而且实实在在做事,甚至不惜为了朝廷为了百姓得罪朝廷上文武百官。
康熙虽然已经年老,但是并没有老眼昏花,自然很清楚自己的几个儿子究竟谁更加适合做未来的皇帝。
04在热河避暑山庄,康熙将胤礽圈禁的时候,皇十三子胤祥也一同被圈禁起来。胤祥向来与胤禛交好,如此一来,表面上看胤禛处于下风,胤礽也不会再被复立。
但实际上胤礽被废后,康熙所做的两件事情意味深长:
一件事,胤礽被废后,康熙将胤礽的老师王掞请到自己龙辇上一同坐下来平心静气的说话;
另一件事情是王掞在朝堂上死谏,并没有太为难王掞。
若是在康熙的眼里胤礽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可能再复立的话,那么王掞便有教徒弟无方的罪名,康熙必然会重重惩处。
可见此时的康熙已经明白:胤礽并没有下手谕逼宫,是被诬陷的。
那么谁诬陷太子呢?
当然太子胤礽被废,谁能得到最大的好处便是谁。
康熙为了能够引出这个罪魁祸首,便导演了让百官推荐新太子人选的戏码。康熙的目的就是想要找出真正的罪魁祸首,但是又要保护好他看中的皇位继承人。
确实康熙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虽然百官中大多数都在推荐皇八子胤禩但是康熙就是不同意,甚至为了断绝胤禩当皇帝的想法,狠狠斥责了几个重臣,其中便包括佟国维与马齐。
紧随其后,康熙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历朝历代,谁若是早早地被立为太子,谁就会早早地成为众矢之的,很难善终。
胤礽被恢复太子之位,便是康熙为皇四子胤禛挑选的挡箭牌。
其实这一点老谋深算的佟国维不可能一点都没发现,要不然他也不会早早地让隆科多跟着皇十三子胤祥做事,站到了皇四子胤禛那里去。
05剧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地上写了一个“美”字,胤禩将其拆解为三个字“八大王”。但是邬思道却不以为然,让李卫将三个字倒过来念:大王八!
邬思道的话传到了康熙那里,康熙是这样说的:江湖术士的话也不能一概视为妖言惑众,毕竟多多少少还能代表一些老百姓的意思。
康熙此话一出,佟国维坐不住了,当晚便联络百官让他们共同推举皇八子胤禩为皇太子。
可能有人不理解了:佟国维既然已经猜出了康熙想要复立胤礽为新太子,为何还会保荐皇八子胤禩呢?
其实佟国维此举,是为了佟氏一族的利益。
佟国维作为佟氏一族的掌舵人,必须要最先考虑佟氏一族的利益。
若是佟国维当真拥护胤礽复立的话,朝中大部分的大臣必然会跟佟国维一样保荐胤礽。将来不管是胤禩登基还是胤禛登基,必然眼里容不下他这位拥护旧太子的人。
所以在佟国维的眼里,绝对不可以拥护胤礽。
这也是佟国维为何善终的原因,因为佟国维表现得是老眼昏花,而不是攀附新君。
而且佟国维还有后招:那就是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让隆科多去支持皇四子胤禛。
如此一来,不管是胤禩还是胤禛登基,佟氏一族的利益都不会受损,都会长盛不衰。
还有人不理解:佟国维为何不自己去支持胤禛这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新君呢?
因为佟国维此时的地位已经位极人臣,就算是能够拥立新君成功,所得到的也不会比现在更多,并不能为自己的家族带来更多的好处。但是隆科多不一样,很早之前便跟着皇十三子胤祥做事,只要四阿哥胤禛能登基,隆科多必然会位极人臣,带着佟氏一族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只可惜隆科多并没有善终,或许是佟国维识人不明,押错了宝吧!
结语康熙与佟国维的一顿饭,佟国维用自己的退休将隆科多推了上去,开始在朝堂上担任要职。
此举便是决定了未来皇帝的人选,也就是未来大清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