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整个古代史,忠臣良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他们不仅能力非常强大,最主要的就是对自己的国家非常忠诚。
只可惜苍天有时候无眼啊,历史上曾有五位国家功臣,他们为国尽力尽忠一生,下场却非常凄惨,这五位功臣分别都是谁呢?
首先第一位就是少保于谦,可能有人会觉得他一生贫困,家庭条件可能不是太好,其实并非如此。
于谦的祖上基本都是入朝为官的,不过他的父亲没有做官,而是在自己的家乡隐居了起来。
出生于这样的大家庭,于谦从小非常喜欢读书,后来他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官。
朱高炽驾崩后朱瞻基继位,但没多久汉王朱高煦因不满而选择起兵反抗。他想着从这位侄子手中夺回皇位,不过最后失败了。
于谦这个人言辞犀利,于是朱瞻基就说:“于爱卿啊,你去给我叔叔讲两句。”然后朱高煦此生最难受的时刻就来了。
面对于谦的指责和谩骂,朱高煦被说得连头都抬不起来,而且双腿还发抖,这是为何?当然是因为于谦说得太有道理了,而且用词非常激烈。
于谦那时候官职不算低,但他这一生并没有多少积蓄。后来宦官王振掌权后,许多人为了讨好他而纷纷送礼,但于谦从来没送过。
所以就有人问于谦你为何不送,于谦听后非常淡定地说道:“只有清风”,然后他就抖了抖自己的两个袖子。
意思就是“两袖清风”,想必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也就是非常贫穷,现在“两袖清风怎敢误佳人”这九个字可是非常火啊。
因为刚正不阿,不与宦官同流合污,没过多久王振就开始记恨他。
最后在大明战神朱祁镇的安排下,于谦坐上了通往刑场的囚车。当时路上挤满了许多来为他送行的百姓,他们纷纷为于谦诉说着不平,于谦见状也是泪流满面。
后来于谦的家被抄,里面除了皇帝所赐的东西,就只有书本、床、桌子椅子等,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值钱物品,同时也没找到钱。
袁崇焕也是一位来自明朝的大臣,对于这个人许多人并不陌生。不过有部分群众认为他死得不冤,据说他还想投靠清朝,其实都是被冤枉的。
哪个朝代的末年都是混乱不堪,明朝同样也是如此。不过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虽然说不上是一位明君,起码他不是昏君,而且大明的灭亡主要责任并不在他。
那时候大太监魏忠贤掌握着大权,搞得明朝上下乌烟瘴气。
崇祯帝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魏忠贤处死,然后亲政。为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崇祯那时候已经算是尽力了。
当时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东北战事,因为后金就是从这里南下打到的北京城。
袁崇焕虽然多次大败金兵,但最后依旧无法挽回颓势。
最后在守护京城的时候,袁崇焕是主要将领之一。当时皇太极非常清楚,如果袁崇焕不死,要想拿下北京城是非常难的,于是他们用出了反间计。
后来北京城中便开始流行多种说法,比如袁崇焕死了,后金就会撤兵……
还有人说如果再败的话,袁崇焕就要去后金那边上班了。
崇祯帝听到这些传闻后竟信以为真,最后崇祯帝下令将其凌迟处死。
后来经过考证,清朝官员们说袁崇焕当时的确是被皇太极的反间计害死的,属实凄惨。
民族英雄岳飞和上面的于谦一样,都是“西湖三杰”中的一员,最后一个是张煌言,也曾是明朝的一位大臣。
在恩师陈广的教导下,岳飞的枪法学得非常不错,在整个县城中可以说是无人能敌,他二十岁那年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受后来南宋皇帝赵构“迎二圣回朝”想法的影响,岳飞作战越来越英勇。他想着有一天要将两位先皇接回来,还要收回北宋曾丢失的所有故土。
这个想法很好,只可惜他没能遇上一个好皇帝,赵构实在是太阴险了。
在我们今天看来,“迎二圣回朝”就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因为那是为了迎合大家想法而提出来的,并不是赵构内心真实的想法。
俗话说:“无情最是帝王家”,皇位好不容易砸到了赵构脑袋上,他岂会愿意拱手让给他人?哪怕是自己的父亲。
但是岳飞并不知情,那时的他只想着完成自己的任务,比如将“二昏”接回来,所以岳飞在前面打得越火热胜仗越多,赵构越不开心。
后来金人主动提出讲和,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岳飞杀掉。
于是赵构吩咐秦桧等人赶紧去准备吧,要想给岳飞上刑,那肯定得找一个他犯罪的证据。
但非常难搞的是,秦桧他们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个能给他定罪的。虽然岳飞的一些部下说岳飞有罪,但一直没有证据。
后来韩世忠问秦桧岳飞有什么罪,秦桧就说他应该有罪吧,韩世忠听后也是非常愤怒地说道:“此等理由如何服众?”
就因为应该有罪,最后岳飞和儿子以及部将都被处决,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冤的案件之一了,所以秦桧等人直到今天还在跪着。
第四位登场的商鞅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秦始皇到最后能统一六国,除了要感谢列祖列宗,还应该好好感谢商鞅,是他让秦国实现了真正的富强。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非常不错,但后来就不行了。
进入到战国时期后,大秦还是一蹶不振。更加糟糕的是,那时候大秦还经常和魏国打仗。
当时魏国就是通过变法强大的,他们的魏武卒更是天下闻名。
最初商鞅就是在魏国上班的,后来在一次战争结束后,他发现老秦人非常值得敬畏。
那时候秦国很穷,就连士兵们都吃不饱饭,那怎么办?只能吃野草。
当时勘察完现场后,商鞅写下了“秦人食草秦人可畏”八个大字,后来没过多久,商鞅就去秦国上班了。
之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了变法。
在商鞅变法的影响,秦国终于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商鞅虽然是从魏国来的,还是个卫国人,但人家对大秦也是一片忠心。变法的内容自然是对秦国非常有利。
我们虽然认为变法不错,但秦国的一些贵族们可是恨透了商鞅。
不过那时候秦孝公还在世,贵族们就算再不满意,也只能背后偷偷发泄不满。
但随着秦孝公离世,他的宝贝儿子秦惠文王嬴驷成功继位。此人对于商鞅早就不满了,因为他在当太子的时候曾被商鞅制裁过。
嬴驷继位后,他联合那些对商鞅非常不满的贵族们,一同将商鞅捉了回来。不出意外,商鞅身亡。
商鞅虽然是死了,不过其变法的内容并没有被废除,而是被后面的历任君王继续用着。也正是因为有变法在,秦国才实现了真正的富强,这就叫“利在千秋”。
最后就是来自大汉王朝的晁错大人,对于这个人许多朋友或许不太熟悉,因为他的名声的确一般。
汉景帝想必大家都知道,“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之一,他在位的时候曾出现过一次著名的事件——七国之乱。
刘邦当年建立大汉王朝后,他把自己的孩子们分封到了各个地方,比如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被封在了赵国,由此他也成了赵王。
赵王负责管理好自己的那片地方就行了,当然还得按时向京城交税。
这些藩王们还是有不小权力的,而且王位和皇位一样都是世袭。
人家刘邦那时候并不太在乎这些藩王们的权力,毕竟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孩子们嘛。不过后面的皇帝可就在乎了,尤其是汉景帝,可想削弱藩王们的权力了。
得知皇帝有难处,晁错便主动说道:“我们可以削藩啊。”
景帝闻之感觉有理,于是便开始了削藩。岂料那些权力大的藩王们非常不满,于是他们联合起兵作乱了,这就是西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七国之乱”,影响非常深远。
削藩没削成,还把国家搞得乱成了这样,于是许多人纷纷指责晁错,说什么这都是他的错,要不是他主张削藩,也不会把国家搞成这个样子。
这些大臣们纷纷要求将晁错处死,但景帝那时候非常偏爱他,有些舍不得。
但再舍不得也没办法啊,大臣们的呼声实在是太高了,最后景帝迫不得已将晁错处死。
这晁错也是可怜之人啊!为皇帝分忧解虑,没想到却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实在是太可惜了,不过他的忠君精神还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以上便是我国历史上含冤去世的五位忠臣良将,他们为自己的国家赴汤蹈火、奋斗一生,结果却落得如此下场,着实让人感到惋惜。
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