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祭祀先祖的传统文化习俗,又将在中华大地上迸发出浓浓的“孝道”感恩之情,还有那割舍不掉的相思之苦。
坟里躺着的是逝去的亲人,特别是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亲人,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怀念,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清明节和其他祭祖的传统节日不同,这一天是可以修缮坟墓的,其余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在坟堆上动土的,否则就是对先祖的不敬。
当然,在清明节这一天上坟,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这句俗语:“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这句话说的是上坟的时间,至于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还得深入老祖宗生活的年代里去寻找答案。
很显然,老祖宗口中的时间是指的12时辰,与当今计时是有区别的。十二时辰是老祖宗根据一天时间里,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早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时光的推移,古人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12时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先来看这句俗语的前半句:“前三后四”,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那就是:前面3天时间,后面4天时间,当然是以清明节当天来作为基准线参照物的。
言下之意,清明节祭祖的时间就是一周时间,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做调整,可以在清明节的前面三天,也可以计划在清明节的后面四天,七天时间里任意选择一天时间去上坟祭祖,都是符合要求的。
再来看这句俗语的后半句:“左五右六”,这也是说的清明节上坟的时间安排,只不过这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左五”指的是:早上的五点钟,而“右六”则是指的:早上的六点钟。
按照老祖宗的说法,清明节上坟的时间,应该是在早上的五点至六点之间,不能早于五点,也不能晚于六点,要记住的是:这个时间是早上,不是下午或者傍晚。
看到这里的时候,想必大家肯定心中已经有一个大大的疑问了,为什么上坟要那么早呢?这里面又有什么讲究呢?
因为早上的五点到六点,正好属于是“卯”时,“卯”在正东方,此为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一切美好的开始,这也寓意着美好与吉祥。
所以在老祖宗看来,这个时间点是适合开始办公的,哪怕是皇帝,也是要遵循这个讲究的。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然后要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
在凌晨3点时刻,大臣们就得准备好,然后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
从这个时间节点来看,老祖宗的工作时间是很讲究的,皇帝真的是日理万机,十分操劳。
结语俗语“前三后四,左五右六”中提到的上坟时间,其实也是比较宽松的,前后长达七天时间。
至于具体的上坟时间,肯定不用凌晨五点到六点那么早了。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不断发展,在作息时间上早就有了调整。
凌晨五点到六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基本上都还在休息,只有休息好了,才有精力进行新一天的拼搏。
从目前大家上坟的时间来看,只要不超过“未时”都是可以的,具体时间是13时至15时。
因为超过下午15点之后,在老祖宗看来,这就属于“阴”盛阳衰的时间了,再晚就不好了。
清明节上坟祭祖,表达的是内心的缅怀之情,还有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孝道,上坟的时候一定要心诚,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亲人,自然能够感受到你的相思。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