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表态愿向美国供应200万吨铝制品并提出联合开采稀土,在美俄关系敏感期激起了国际市场的涟漪。这场横跨矿产与金属产业的战略互动,正悄然改写全球资源分配版图。
美俄双方各取所需的意图明显——美国2023年从中国进口稀土氧化物占比仍高达74%,对俄铝进口依赖度约15%。俄罗斯此次开出合作条件,既为缓解西方制裁下的铝制品出口压力,又可借技术合作提升稀土产业链价值。
中国当前的稀土优势绝非偶然。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的深加工产业集群,每年处理全球60%的稀土原矿,江苏、江西等地的磁材企业掌握着800余项核心专利。相比之下,俄罗斯稀土开采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西伯利亚矿床开发率不足20%,精炼环节依赖德国技术装备。
美国虽重启加州芒廷帕斯矿山,但稀土分离技术落后中国两代,生产的高纯度氧化镨钕成本高出中国同行42%。俄罗斯若想承接美国需求,需投入至少50亿美元完善从采矿到永磁体的完整产业链,这对受困于财政压力的莫斯科而言绝非易事。
200万吨铝制品相当于美国年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俄罗斯铝业巨头俄铝依托西伯利亚水电优势,生产成本比中国同行低18%。若协议达成,可能冲击中国铝制品在北美市场12%的份额。但美国汽车制造商担心,使用俄铝或将面临更严格的地缘审查。
这场资源外交的深层意义,在于试探国际产业链重构的弹性。德国近期宣布将关键矿产储备扩大三倍,印度加速开发恰尔肯德邦稀土矿,各国都在寻求供应链安全。中国的反制筹码不仅在于资源储量,更在于对全球85%永磁体产能的控制权。
资源从来不是孤立的商品,而是国家竞争力的计量单位。当普京打开西伯利亚矿藏的大门,中国赣州的磁材工厂正调试第六代烧结设备——这场围绕元素周期表的较量,注定是科技实力与战略耐心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