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消息,我国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丰硕成果,10个亿吨级油田、19个千亿方级气田的发现,不仅刷新了我国能源版图,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矿产勘探和开发的技术实力。然而,伴随这一惊人发现而来的,不只是能源供给的跃升,还有一个更加紧迫的问题——绿色矿山建设能否跟上节奏?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如何在大规模开发化石能源的同时,不让生态账单失控?面对绿色低碳转型的历史性拐点,我们能否平衡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值得思考!
01
绿色矿山建设的“加速度”
矿业素来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代名词,但如今,矿业绿色化的脚步已无法停歇。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正推动矿业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生态修复并重的方向转型。
从找矿到勘探,再到开采、利用,整个链条都在变革。“绿色勘查”已成标准动作,新技术、新设备正降低地质勘探对环境的扰动;“绿色矿山”概念被更多人所熟知,尾矿处理、废水循环、低碳能源应用等正逐步实现;矿区的生态修复工程,也让矿山不再是“资源耗尽即废弃”的污染源,而是可以融入自然的“再生体”。
但问题在于,绿色矿山建设的步伐能否匹配油气开发的节奏?亿吨级油田的开发强度不可小觑,倘若绿色矿山建设的步伐跟不上资源开发的脚步,那么“双碳”目标承诺又将如何兑现?
02
油气开发与“双碳”目标的微妙平衡
10个亿吨级油田的发现,一方面意味着它们的存在将极大增强我国的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减少对外依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化石能源的占比仍将维持较长时间,而这与“双碳”目标存在一定张力。矿业绿色化进程或将面临四大关键趋势:
一、绿色低碳技术将成为刚需
绿色矿山建设将更加依赖智能矿业、数字孪生技术、无人开采技术等,以减少碳足迹和生态破坏。例如:在内蒙古矿区,往昔工人井下艰辛采煤之景都已成为历史。机械采矿登场后,如今更是迈入5G智能操控新时代,全流程实现智能化,井下不见工人身影,采煤过程不见煤尘飞扬,实现了煤炭开采的高效与清洁变革。
矿业企业必须引入低碳能源(如新能源电力驱动矿山设备)、尾气回收利用技术,甚至探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以减少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
二、绿色矿山建设将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
“一矿一策”模式将成为主流,每个矿区都必须有针对性的绿色治理方案,包括水资源保护、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第三方碳核算和ESG体系将被纳入矿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碳排放透明化成为硬性标准。
三、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将深度融合
油田新能源化是一个重要趋势,比如通过光伏、风电、电池储能技术,为油田的作业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开采过程中的碳排放;传统油田还可结合氢能开发,利用废弃油井进行地质封存,大力发展“油气+CCUS”模式,变油田为“碳汇”。
四、政策导向将更加严格,环境约束力增强
碳市场和碳税政策的推进,将使矿业企业必须在绿色发展和经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地方政府的环保监管力度加大,尤其是在生态敏感区,对新开发矿山的碳排放指标、生态保护方案要求将更加严格。
03
四大行动支撑绿色矿业未来
面对大规模油田开发与“双碳”目标的碰撞,我们应采取哪些具体行动,确保绿色矿山建设不掉队?
强化政策引导,落实绿色开采标准
必须进一步细化绿色矿山的指标体系,将能耗、水耗、碳排放、生态修复等纳入强制性考核内容,并建立碳足迹全链条追踪体系,确保绿色开采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推动油田与CCUS深度结合
新发现的油田在未来几十年内仍是能源主体,因此必须尽早规划二氧化碳驱油+封存方案,实现“边开采,边固碳”。未来的油田,不仅要输出石油,更要成为碳封存基地。
探索新能源在油气田中的应用
例如,利用风光电为钻井和抽油机供电,以减少油田作业的碳排放。还可以探索“油田+氢能”模式,如利用天然气制氢,发展氢气储能,提高油田的绿色属性。
深化矿区生态修复,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
必须提前布局油气田的生态恢复计划,利用“矿山修复+碳汇造林”模式,确保油田开采结束后,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快速恢复,成为未来的生态资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