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正在消亡的6个民间手艺,见过3种以上,说明你已经老了

崎古道幽 2025-01-07 13:32:52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往事悄然成云烟。曾经非常吃香的老手艺,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却不见踪影了。

第一个是锔匠

以前物质不富裕,家里的茶壶茶杯有裂纹基本都舍不得扔,大人会拿到到街上找锔匠。

锔匠又称锔瓷匠,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人,专门修补瓷器、陶罐、泡菜坛子。

拿到破碎的陶瓷器具,锔匠会仔细寻找并拼凑碎片,将其恢复原状,行话叫“找碴对缝”。接着,根据陶瓷的纹饰结构和样式,确定锔钉的数量和位置。然后,使用金刚钻在器具上打孔,为安装锔钉做准备。打孔是一项精细活,需要手稳、眼准,确保孔位对称、不偏不倚。

打好孔后,锔匠会选择合适的锔钉,将其嵌入孔中,用锤子轻轻敲击固定。锔钉的材质多样,有银钉、铜钉、铁钉等,大小根据器物的大小和破损程度而定。当然,一个泡菜坛子是不可能镶银钉的。

打好钉后,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后涂抹在修复处,防止瓷器漏水,至此,修补完成。

锔匠的主要工具有金刚钻、锤子、镊子等。金刚钻是打孔的关键工具,其钻头由金刚砂或者高碳钢制成,坚硬无比,锤子和镊子则用于安装锔钉和辅助修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出自这个行业。

第二个是篾匠

做竹编的人被叫做篾匠,这个在以前的大街小巷能经常见到,篾匠不是现成编筐,一般都是编好了用一根扁担挑着沿街叫卖。

篾匠的工具很简单,锯子、柴刀和蔑刀。柴刀是用来砍竹子的,锯子用来锯竹筒,之后再用柴刀破开竹子,用蔑刀破成更小的竹条,同时将竹节削平。讲究一点的篾匠会去除竹子的青皮,然后放上一段时间,水份流失到合适的时候再编。

好的竹编能用很长时间,现在还有很多人家里保留有十几年的竹席、竹筐、竹簸箕等老物件。

第三个是铁匠

打铁的叫什么不用多说了吧?在每年秋季农忙的时候,铁匠的单子是最多的,这时的农民要升级一下自己的收割工具。以前的铁匠什么都会打,连割稻用的沙镰也可以做。锤子、柴刀、斧头、锄头、犁铧更不在话下。

在还没禁猎枪的时代,很多地方的铁匠还能手打无缝钢管,和钢铁厂出来的制式肯定没办法比,但是能承受黑火药的膛压。

铁匠一般有一个固定的小作坊,只有冬天时才会骑着自行车外出售卖,主要是菜刀、剪刀、镰刀这些。车座后面还有个手摇的砂轮,能给顾客现场磨菜刀和剪刀。砂轮转速快,不用加水偶尔还能磨出火星子。

第四个是弹花匠

“半斤棉花弹出八两八”!魏宗万老爷子演的弹花匠想必大家都看过吧?弹花匠这个职业现在依旧有,但是很少。有的地方农村娶媳妇,会弹几床新棉被,一般是娘家送给婆家,结婚时要挑去,被套上绣着龙凤呈祥,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

弹花匠使用的传统工具叫弹棉弓,也称弹花弓,一般是一把木制的或竹制的大弓,用牛筋或者蚕丝抹鱼漂胶做的弦。

操作时,弹花匠将弹棉弓捥在左臂上,左手握弓,右手握弹锤,也就是一个小榔头。然后将弓弦对着案板上所铺的棉花挑到弦上,有节奏地敲击弹弓的弦,使棉花纤维弹开并变得蓬松。

这一过程中,棉花会随着弹弓的颤动上下蹿跳、左右飞舞,逐渐变得蓬松而洁白。之后,匠人会用红线织一个网把棉花给固定住,外面套上被套就可以盖了。

他们不光弹新被子,老被子不保暖了也可以让弹花匠弹一弹。

第五个是银匠

银匠这个职业算是很古早的了,在新中国成立后,袁大头被废弃,国家颁布了新货币,这时很多银元就被打成了首饰,银匠就是专门做这个的。给一块银元,他们能从自行车后面掏出各种各样的工具,小锤子、喷灯、焊丝、捎钉、还有专门切割金属的线锯,叮铃咣啷不一会功夫就能敲出一个长命锁。

再往后,银元开始变成收藏品,这些银匠就把现发行的硬币加工成首饰,其实这已经是违法了,一般是铜币和镍币,主要给农村妇女打手镯和耳环。

第六个是剃头匠

剃头匠通常不会骑自行车,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老百姓理发,担子的一头是带抽屉的方凳,用于放置工具和物品,另一头是放置小火炉和黄铜盆的圆笼,用于保持水的温度。所以有句俗语叫“剃头担子一头热”。

剃头匠剃头时没有任何电动工具,只有一把小刀,刮胡子、剃头都用它。在剃头前,他们会拿出一个黄褐色的布带,这个带子一般是由厚帆布或者是生牛皮做的。在剃头之前,先要荡刀,把剃刀在布带上来回荡几下,可以增加刀口的锋利程度。

在过去,想要成为剃头匠需要拜师。拜师的目的不是给顾客剃一个好发型,而是不伤到顾客,水平差的剃头匠是非常不招人待见的,技术不行,剃完头刀上会留血,这是给顾客头皮刮破了。

在上手之前,学徒最起码要学习3年时间,有时候要用冬瓜练习刮毛,练习的时候要专注,否则会养成不良习惯。比如有的学徒,在练习时分心去做其它事,把剃刀往冬瓜上一插,忙其它事再拔出来继续练习。到了给真人剃头时,这个习惯可能会要了顾客的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