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要来蛀空大明王朝?因为工资太低……

时拾史事 2022-03-09 14:55:45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

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农历十月,某卫所千户何成给辖内百户张勇布置了一项任务:“你去把大伙儿这个月的禄米支领回来。共计16石8斗4升。”张勇年少文弱,听话地点点头,拿出纸笔认真记录,还审慎地验算了一遍,感觉数额不对:“您是不是记错了?您给的数字比实际多出六石。正好娄敬等六人外出不在,按规定扣除他六人的份额,应为10石8斗4升。”

何成眼皮一跳,使劲蠕动嘴角肌肉,扯出一抹尴尬的笑:“你问这么多干嘛?你袭职不久,第一次出来办事,我来教导你规矩——让你支领多少,你就支领多少。好处么,历来是众人分享,必然少不了你那一份。”

话虽如此,架不住张勇年轻单纯、胆小怕事又不通世故,只认准“明规则”不能违反,不肯听从何成传授的潜规则,不敢搞那些营私舞弊的手段,仅据实支领了十石八斗四升粮米。何成羞恼不已,又担心张勇不易控制,将来很可能断他的财路不说,或许还会“出卖”他,遂决定拔掉张勇眼中钉:“初生牛犊不畏虎?我来给你好好上一堂【社会课】!”

何成篡改文册,指控张勇侵吞六石粮米。张勇为自己少不更事的正义感付出了代价。与此同时,在“大明王朝”这棵貌似巍然屹立的参天大树上,还有无数个“何成”在不同的角落啃噬着明朝的机体。

同月,山东白呆厮、张留儿等人置酒宴请当地负责计征赋税的基层工作人员魏安,请求魏安予以“照顾”。其实白呆厮、张留儿在经济上并不困难,相反,他们是富人,一出手就赠给魏安银子五两、布十叚,赠给魏安的助手郁隆银子三两、布五叚,只为贪心多赚些利润。魏安、郁隆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采取虚报账目等手段,协助白呆厮、张留儿等人减少应纳税额。

又有另一卫所百户朱敬主办八、九月份粮米发放事务,因其不识字,委托高旺协助工作。高旺抓住朱敬性格懦弱、意志薄弱的缺点,诱使朱敬与他通谋,趁指挥张智、军户杨勇等人外出“操备”,以张智、杨勇等名义冒领粮米共计十六石。

但以上“小打小闹”跟顺天府辖内通州、冀州等地广泛出现的伪造文书、偷筹粮草、“诓揽粮价”现象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再来: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闰二月,军人刘福、冯玉等涂改文册、私自增添子虚乌有的姓名,冒支粮饷,吃空额;

严宗兆等人串通季昶、工匠金原等人弄虚作假,由金原动手在季家用铜铅掺合银子,以缺斤短两的银锭替换足值银锭,中饱私囊;

某器皿厂“作头”丘珎等人内外勾结,利用给光禄寺制作餐具的机会,盗取金箔、“娘珠”等原材料出外售卖。

更加令人发指的是,某卫所仓库管理人林清,不仅隐瞒军户程雄、李申见、郭三郎、李粲等人的死讯,冒支亡人粮饷,还将程雄的遗孤儿程团儿以收养为名留在自己家中使役……

如果说“严嵩”级的“硕鼠”毕竟寥寥可数,不足以动摇明朝的根基,“何成”等“蝼蚁”多如牛毛,无孔不入,则充分印证了学者李庆勇的论述:与古代其他时期相比,明代是“腐败十分严重的一个时期”,严重程度在整个古代史上都较为罕见,“明代的腐败深入到各个领域、不同阶层”,“腐败伴随明王朝的始终,如影随形,相伴而终,影响明王朝的兴衰,直至推动它的灭亡。”

我们忍不住要向明朝的各位大老鼠、小蝼蚁们发起一个灵魂拷问:“你们有地位、有饭碗(铁的),为什么要做这样做?”

最大的一条直接原因是:工资低。广大低阶官吏甚至连养家都成问题,更无法满足对美好生活的正常追求。如顾炎武《日知录》所言:“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明朝官吏的工资有多低?拿《明史》的话来说:“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工资菲薄得前无古人。

首先,明朝取消了唐、宋时期分给员工的“职田”。其次,不按规定数额足值发放工资。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规定各品级员工的月俸依次为粮米若干石、若干斗。

假如足额给付,大概也不算很差,但明朝常态化实行“折俸制”,把禄米折变成纸币“大明宝钞”、银子或胡椒、苏木、布料等实物。“大明宝钞”没有挂钩金、银、丝等钞本,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纯粹依赖明廷的威严强制百姓使用,而且滥发无度、流通混乱,一路光速贬值,几成废纸。

至于禄米折换实物的比例,亦不会随行就市,而是必须遵照明廷规定的价格折变。例如,当市场上一斗米只能买到两匹布时,明廷依然按照一斗米换半匹布的比例发放实物布匹充抵禄米,本质是一种巧取豪夺式的降薪、欠薪。

如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 规定“以【三梭布】折米, 每匹抵三十石, 其后【粗阔布】亦抵三十石”。但“三梭布一匹, 极细者不过值银二两”, 而当时米价逢高可达“一石值银一两”,相当于应发工资30石米,实发2石。如此发薪已属“耍流氓”,后来进一步规定每匹仅值三、四钱银子的【粗阔棉布】亦可充抵禄米三十石,简直与打劫无异。

明廷的员工们领取了一堆实物,须得自行换购为生存必需品。布匹还好办一些,如果是胡椒、苏木,因在古代系进口奢侈品,市场需求量小,很难换回足量的生活资料,真是欲哭无泪。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吏部主事李贤指出,“在朝”员工如按“俸米一石”领取酬劳,在单身过活的前提下仅能支撑十天,根本无力赡养父母妻子。加上各种应酬、人情往来所需,自然是捉襟见肘。譬如成化年间,状元罗伦在任福建市舶副使期间, 因入不敷出,不得不卖字挣外快,以贴补家用。

对于“体面”生活的向往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十年寒窗,进士及第,工资收入竟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品质,“操守”二字自然会渐渐黯淡应有的光芒。

因此,李贤认为,“臣以为欲其无贪,不可得也”——不可能指望他们不“贪”。

于是,有明一代,“贪”形成一种文化、一种规则,如“张勇”之类拒绝同流合污的人,反而遭受排挤、打击。很多人被迫随波逐流,不知不觉地蜕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结果,大大小小的蛀虫“遍布内外,剥削及于骨髓”。

既然如此,明廷为什么不适当调涨工资呢?非“不为”也,乃“不能”也。根本原因在于明朝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资源配置结构不匹配。

古代农业靠天吃饭,产能提升缓慢。在明代,江南地区是明廷财赋的主要来源地,明朝用于给各级员工发放工资的财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南北漕运。古人抵御天灾的能力孱弱,黄河只要发生一次改道或决口等变故,就会对漕运造成一次破坏。自明初到明末, 运河的运量从每年约400万石左右下降至138万石。明廷可用于发放工资的财物越来越少,等着领工资的人却越来越多。

明朝厚待宗室,致力于保障龙子凤孙世世代代享受“食禄而不治事”的优渥生活。为了养活这群快速繁殖的米虫,明朝的宗室开支不断增长。据部分学者研究,明代宗室人数“大约每30年增加一倍”。

明太祖洪武年间“亲、郡王以下男女”只有58人, 到了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宗室人数膨胀至“不下八万”。明世宗嘉靖后期, 举“天下财赋”之力,每年供应给京师的粮食不过【400万石】, 但各宗室王府消耗的禄米共计已达到【853万石】之巨。

明代“吃皇粮”的官吏人数也在持续增加,远超汉、唐、宋。汉代文武职人数最多曾达到7800多人,唐代最高峰为1.8万人,宋代3.4万人。而明朝正德年间文武职合计12.47万人。外加各卫所“旗军”总人数89.6万人, 吏员5.5万人,账面禄米总需求远高于夏、秋粮食总产量(约2660万石)。缺口巨大,无以弥补,后期对宗室的禄米都不能保证,当然只好委屈各位员工了……

可是,明廷的各级“员工”并不是最可怜的人。身处食物链最底端的是寒耕热耘的明朝普通劳动者。他们缴纳名目繁多的贡赋,用血汗供养着“吃皇粮”的宗室老爷和文武大人们。成化年间,某地赵信等40户人家因家境窘迫,迟迟缴不齐1200束草。里长周原因年老体弱,委托王四、李秀山出面催征。赵信等40户断断续续地拼凑出草、银、布等,其中,银子、布料托付给王四购草上缴,竟被王四“侵欺”草价达30两银子——吃惊吗?其实也不是非常意外吧!

但与王四构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秀山仗义疏财,卖掉自己的小骡一头、肥猪七口,帮助“人倒户绝”的人家缴纳贡赋。

这个世界虽然不乏乌烟瘴气,却仍然值得人们热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李秀山这样善良的人存在。不过,对于大明王朝这艘巨轮来说,“李秀山”的数量太过稀少,他们所作的贡献很快就被不计其数的蛀虫淹没,直到明朝沉没。

作者简介: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主要作品有唐代历史背景小说《神探王妃》、《鱼玄机》等,均已出版或签约出版。

本文参考资料: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李庆勇《环境、姑息与低俸:明代腐败的三个诱因》,明•王槩《王恭毅公驳稿》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2 阅读:1377
评论列表
  • kyx214 11
    2022-03-28 01:58

    满清有了养廉银,也不妨碍后面的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大飞蛇 回复:
    你要看地方的,陕西,宁夏,贵州这些地方想屁吃呢
  • 2022-03-21 20:09

    今有过之而无不及[笑着哭]

  • 2022-03-26 02:32

    文人洗地无所不用其极,俸禄低,没看还有多少隐性福利,荫田一项都不得了。文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想着高人一等如何盘剥农工。

    参政知事 回复: 小小书童
    会有人挂靠的[得瑟]
    小小书童 回复:
    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田赋免税的前提是你自己有田产
  • 2022-03-29 01:40

    薪水低只不过是借口而已,难道说薪水高就能自觉操守了吗[得瑟]说白了,权利还得靠制度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