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落后的农业国德国,如何追赶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英国

狐狸先森讲历史 2021-02-19 14:39:28

在欧洲,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实力大增,能和英国掰掰手腕的,也只有法国和西班牙。

但随着英国在海洋上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和在陆地上打趴法国,英国妥妥地坐上了世界第一强国宝座。

此时的德国,不仅没有统一,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与我们印象中的西方列强相差甚远。

我们都知道,德国后来迎头赶上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英法,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德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01

率先实现工业革命的英国,通过它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产业落差,发展出了自由贸易的玩法,对其他国家形成了经济上的降维打击。

这套玩法也不复杂,就是单方面实行自由贸易,对任何进口商品一律零关税,至于我出口的产品,你收不收随你便。

因为英国进口的都是原材料和粮食,出口的都是工业制品,进口零关税当然利好英国本土。

当时全球三分之一的贸易都集中在伦敦,这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

可见当时英国的强大。

详细分析可以看之前的文章《一百年前的贸易战:英国为什么不收关税 》。

这种玩法让英国特别受益,但其他国家肯定不痛快,必须得想办法对抗英国的降维打击。

什么办法呢?

我们先说说当时的贸易思想。

当时的世界贸易,遵循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国家只要提供一个公平的法律环境就行了,其他方面的参与越少越好,就让个人直接到世界市场上去折腾,这是最好的。

亚当·斯密提出的思想,其实是要回应时代的问题,那就是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在亚当·斯密提出自由贸易之前,重商主义理论和贸易保护政策,大行其道。

这在只能通过贸易来积累财富的时代,是有效的。

但是到了亚当·斯密的时代,工业革命初步开始了,工业生产开始成为重要的财富来源,贸易保护政策就与时代的趋势背道而驰了。

那么在亚当·斯密看来,经济政策上应该怎样做呢?

很简单,把一切交给市场,让“看不见的手”来指挥各种经济资源的流动,就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政府只作为一个打更老头存在,防止有人不守规矩就行了。

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贸易把人类各大地区给连接成为世界市场。

市场不是以国家为单位的,而是以全球为单位的,所以要把一切交给市场的话,那么国家也就不应该设置贸易壁垒,以至于世界市场被割裂。

各国之间应该进行自由贸易,让“看不见的手”来引导全人类的经济运转。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究竟该怎么界定,这就是亚当·斯密在时代问题背后,看到的更深层的永恒问题。

亚当·斯密的高超之处在于,他还进一步论证出了普遍的自由贸易所具有的道德价值。

他认为,各国之间通过不断的商业交互与技术传播,包括对于亚洲非洲等地的传播,可以让世界各地的居民都能够有同样的勇气和实力,就不会有哪个国家敢于欺负别人了,这将让全人类普遍享有繁荣与自由。

亚当·斯密的这种理论为后来大英帝国所主导的全球自由贸易秩序,提供了最高的正当性论证,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样一种秩序不是为了英国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

如果谁要是违反这种自由贸易的秩序,就是与全人类的利益为敌,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就会过去教他做人,这让英国的对外军事行动也获得了非常强的正当性辩护。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不仅仅是经济学的奠基性著作,它同样也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学著作。

这样的思想也反映在今天的美国全球治理秩序中。

美国要求每一个和自己做贸易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只有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才能享受优惠国待遇,否则就有可能遭遇贸易堡垒。

02

亚当·斯密的理论,甚至让当时的很多德国人也很信服。

虽然他们可能也觉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经济形成了打击,但也无力反驳斯密的理论。

但如果德国遵循这套理论,那德国永远都是农业国,只给英国提供原材料和粮食,别想生产和英国竞争的工业品。

德国要崛起,需要新的理论作为思想武器。

这个时候,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站了出来,他正面硬刚亚当·斯密。

当然,李斯特出道的时候,亚当·斯密已经去世了,这只是一个后辈单方面对老前辈的反击。

李斯特发表的《国民经济学的政治体系》,为德国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你可能会说,理论对于政策的影响力能有多大?这么说会不会过分拔高了理论的影响力?

对此,我们可以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凯恩斯说: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思想家的思想,无论是对还是错,实际上都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为有力。

这个世界确实是由少数精英统治的。

那些自认为能够免于受经济学家思想影响的实干家,往往是那些已经过世的经济学家的奴隶。

那些当权的狂妄者信奉的,其实也不过是若干年前某些末流文人狂妄思想的零碎而已。”

理论对于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理论是人们用以理解世界、发现问题的基础框架,政策只不过是用来解决理论所识别出来的问题。

03

李斯特首先抨击亚当·斯密的理论是一种空洞的学说。

因为它只从个人和世界市场这两个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国家这个中介。

因为世界上会有战争,而亚当·斯密的理论只有在各国都处在持久的和平关系下才可行。

可是这种理想主义状态哪里靠得住啊?

一旦战争打起来,那肯定还是得靠国家,这时再仅仅从个人和世界市场这俩角度说事儿,就太不现实了。

那么李斯特是否认市场的作用吗?

这倒不是,他也完全承认市场的作用,认为这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手段,也认为从世界市场的角度来说,自由贸易是人类整体经济效率更高的办法。

但是一旦考虑到国家这个层面,李斯特就更重视,在世界市场上,自由贸易是以谁为中心展开的。

如果各国都依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来制定自己的政策,那结果是英国将永远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其他国家只能沦为龙套陪着英国玩,永远被降维打击,这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李斯特提出一个三步走的方案。

既然德国现在跟英国等发展起来的国家相比,比较优势只在农业上,那就先进行自由贸易,先通过农业积累起足够多的资本。

之后进入第二个阶段,采取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用积累起来的资本,促进本国的工业发展。

等工业能力发展起来了,再进入第三个阶段,恢复到自由贸易政策。

到了第三阶段这会儿,德国就在世界市场上有足够的话语权甚至成为中心了,也成为自由贸易的捍卫者。

这就是李斯特所说的“国民经济学”的基本路数。

如果我们去细想,会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基本上也是实行这三步走方案。

先是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做出口导向型经济;

积累到一定资本后,开始扶持本国工业;

当国货有了一定竞争力后,就大力倡导自由贸易,推广“一带一路”战略。

如果中国一直用亚当·斯密这一套理论,沉迷比较优势产业,而不去扶持自己的非优势产业,那中国永远是给西方发达国家加工。

04

李斯特为了让自己的理论能够获得实施,就积极参与到现实政治活动当中。

当时的德国还不是个统一的国家,内部是非常多个独立的封建小邦国,邦与邦之间的税卡多如牛毛,把德国这片土地上的市场分割得非常细碎,没法形成合力来发展工业经济。

同时又有很多邦国信奉斯密的理论,对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就让德国处在更加不利的状态。

所以李斯特联合另外一些人极力呼吁要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打造一个属于德意志的经济空间。

这在1834年成为现实,李斯特也成为德意志关税同盟的首任秘书长。

关税同盟的成立对于德国经济的发展、乃至对于后来的德国统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过近一百年努力,到19世纪后期德国经济崛起了,作为新兴工业国,不仅率先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工业经济上也超过了英国。

如果我们只看经济效益,德国是不应该实行李斯特那一套理论的。

因为在当初,李斯特也不能保证德国用了这套理论后就一定能崛起。

反而因为要实施李斯特的方案,德国为这个不确定的结果承担很多痛苦的努力。

比如,德国保护本国劣势工业,最直接损害的是德国民众的利益,因为他们要花更多钱去买进口的英国货,不然就要买劣势的德国货。

大家想象下现在的中国老百姓,买进口车和买合资车的价格区别。

虽然中国老百姓买了合资车,钱也给中国车企赚去了,但国产车还是难以崛起。

所以没人能保证保护本国工业的方案就一定能成,但损害本国老百姓的利益却是实实在在的。

05

那么,德国为什么一定要努力超过英国呢?

如果通过农业也能够积累起很多的财富,国民也能过得很舒适,那就做个安静的国家不好吗?

实际上现代世界有不少这种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没啥工业,主要靠第一产业发展起来,但是也非常富裕。

其实,李斯特也不认为所有国家都有能力或者应该奉行国民经济学的路数,多一半国家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一个被动分工状态就行了,因为国民经济学的实践过程会有很多痛苦。

只有那些有着伟大的文化抱负的国家,才应该承受这些痛苦,因为它们对于人类秩序有着更加重大的责任。

在李斯特看来,经济不是人类的唯一追求,在这之外还有其他的更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大国崛起。

现在国内不少人老在埋怨中国人多,要是中国只有一千多万人口,靠着资源,就能过上极其富裕的生活,就像澳大利亚那样。

确实,如果从单纯从经济考虑,这话是没错的。

但只有一千多万人的中国,注定无法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

这就是李斯特主张的理论延伸出的国家主义。

当然,这个国家主义帮助德国崛起,也让德国在拥有强大实力后失去了理性,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不过也正是国家主义,让每次经历大战后的德国,都能迅速恢复实力。

现在的欧洲,是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

德国能数度崛起,成为打不死的巨人,都要归功于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理论。

2 阅读:215

狐狸先森讲历史

简介:狐狸先森坚持原创,输出精品内容,与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