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之所以爆发,一个原因就是委员长拿掉了东北军三个师的番号编制,这让东北军上下都想给委员长一些颜色看看。因为在民国的乱世中,有没有在陆军部、军委会记录在案的编制很重要,这关系到很多军人的饭碗问题。
早在民国初年,北洋军就用编制问题消灭对手、扩大实力。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后,全国各地民军数量暴增,湖北民军从最初的两万人上涨到8个师、两个旅11万人,湖南有8万人加入了民军,广东民军四个军兵力超过十万人,刀客成群的陕西民军最多时有7万人,江西、安徽、浙江等地也有数万民军。这些民军作战勇猛,人数众多,愣是用悍不畏死的冲锋和北洋军打得难分难解,终于让袁世凯等人抛弃了满清。满清没了,北洋军也只有7万多人,算上跟着他们混日子的毅军、满清禁卫军等部队,袁世凯能动用的兵力也不过17万人。
这时候编制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袁世凯提出要给饷银可以,但我们要先给有编制的军队发。清末新军一共有十三个镇,投奔民军的有五个,它们分别是新军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七、第十九镇,这些部队是能同北洋军抗衡的主力,袁世凯不敢怠慢,不但保住了这些军队的编制,还重用了这些部队的主官蔡锷等人。但对于没有编制的民军,袁世凯要求大部分解散。偏偏革命党也很没出息,起义之初给民军开出了10元银元的高薪,同盟会等南方势力控制下的政府根本就养不起。以湖北为例,黎元洪等人拿到了4000万银元的湖北省库存款,他们手下的兵力可是11万,仅仅是工资每个月就要烧掉两百万左右(军官加倍),广西等地的兄弟部队到达武汉后,军费也由湖北承担,几个月下来就烧掉了湖北半数的银元储备。
按照张骞的推算,南京临时政府一年的财政缺口是80,00万银元。因为孙、黄等人实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们就只好同意袁世凯的建议将手下20个师、近30万人民军裁撤。民军剩下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前清时期就有编制的部队,比如黎元洪当过旅长的第八师等。袁世凯拿到了西方银行借款后,立刻就给北洋军增加编制,扩充成了十二个师和十六个混成旅,此消彼长之下增加了编制的北洋军实力大增,压制了同盟会。
民国乱世虽然有枪就是草头王,但有没有编制对军头和下层军人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楚云飞出身晋绥军就很有发言权,民国初年晋绥军只有一个旅外加一个师,阎长官拜了段祺瑞为老师后,才保住了这些部队的编制;袁世凯死后,段老师在陆军部掌权,阎锡山才借助这个条件两次扩军,把军队扩大为十个旅。
北伐和中原大战前后,阎长官放飞自我,吸收大量西北军等部队,经过前后四次扩军(包括前面提到的两次,还有一次是北伐时期)终于把西北军打造成了14个军、四十五个师庞大武装。中原大战结束后,少帅在山西裁军,裁军计划就是要把晋绥军变成四个军、八个师的武装。
少帅的裁军计划和以前冯玉祥的计划类似,保留的八个师也都是晋绥军早就有编制的部队。这个计划一下子就裁了晋绥军三分之二的兵力,几乎让晋绥军元气大伤。阎长官重新返回山西后,由于实在养不动军队,也把暂编等临时武装裁了一大半。川军的刘湘也在毒霸四川后进行裁军,裁减了四川1/3的军队。民国军阀要裁军,首先要干掉了的就是各种带着暂编、独立字样的军队。
民国军队丢了地盘后,它们的番号和编制就是要军费的最大筹码。西安事变前,东北军一共才13个师的番号编制,结果一下子被裁了三个, 东北军上下自然怒不可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