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非偶’与‘请除彭生’——郑、齐、宋、鲁诸国故事

伯虎 2022-10-15 20:32:07

————————————————接上篇

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周、郑“繻葛之战”结束后,颜面尽失、肩膀还中了一箭的周桓王虽然想再次召集诸侯、第二次讨伐‘侵害天子’的郑庄公,但成周此时的实力已经大大衰落,而天下有影响力的诸侯,又大多与郑国相善;因此,在虢公林父“二次伐郑乃自彰其败”的劝谏下,周桓王恨恨地接受了郑庄公派郑大夫祭足送来的‘犒慰王师’贡物,就此和郑国“和解”。

正如郑庄公事后所说的:“周天子,再也担不起天下这副重担了!”,伐郑失败后的周桓王,不得不灰溜溜地带着箭伤返回了雒邑王都,此后再也没能以‘天下共主’的名份和威势,振兴倾颓已久的周王室。

在郑国强势崛起、并兴兵对抗周王室的同时,另一家周室宗亲诸侯——晋国的内讧也发展到了顶峰,周桓王十五年(前705年)冬,曲沃小宗首领曲沃武公诱杀了翼城大宗的晋侯(小子侯),准备就此吞并大宗,夺取晋侯之位。

周桓王虽然被郑国一箭射掉了天子的威仪,周王室的实力也大大受损,但天子本人终归是周室的大宗,对于同宗的晋国发生内讧之事,不能置之不理(晋国公室也是周室小宗)。

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冬,周桓王命卿士虢公林父率兵到晋国国都翼城,以天子之命的形式,立晋哀侯的弟弟、晋小子侯的叔父缗为新一任晋侯,即晋侯缗(翼城大宗末代晋侯);随即,虢公林父再以天子的名义,召集芮、梁、荀、贾四个小国,出兵讨伐作乱的曲沃武公,将曲沃武公的军队赶回了曲沃,晋国翼城大宗这才暂时得保平安。

虽然虢公林父为维护王室权威和保护周天子的安全屡次立功,但周桓王却因为郑庄公的先例,怀疑虢公林父有效法郑庄公、操控王室大权的企图。正好此时,周室大夫詹父与虢公林父不和,虢公林父便向周桓王告发、诿罪詹父;但周桓王却相信詹父,而猜忌虢公林父。

周桓王十八年(前703年),周桓王命詹父率王师进攻虢国,讨伐虢公林父。同年夏,虢公林父不敌王师,只得弃国逃亡到虞国避难(可见虢国的实力比郑国差远了,虢公林父也远不如郑庄公有手腕)。

虢公林父逃亡后,周桓王改立其他虢国公室为新任虢公,春秋初期王室最重要的支持者和封臣——虢国,就此彻底衰落,五十年后灭亡于新兴的晋国(曲沃小宗),还留下了‘唇亡齿寒’、‘假途灭虢’这两个成语。

在周王室勉力维护最后的‘天子威仪’时,和王室对战并取得了胜利的郑国也没有闲着;郑庄公于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夏,派太子忽率军出征援救齐国,协助齐僖公在六月间击败了侵扰齐国国境的北戎;太子忽还擒获了戎人首领大良、少良,并斩戎人首级三百级,然后将其作为礼物献给了齐国。

当初,太子忽率军援救齐国时,齐僖公非常欣赏太子忽的才华和勇武,于是想要把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可太子忽对此一口拒绝,回复齐僖公说:

“每个人都有他合适的配偶,齐国如此强大,(其公女)做我的配偶不合适。《诗》中说:‘求助于自己、多受福德’;今后的事情,还是靠自己,不必劳动大国(指齐国)了。”

——————这也是‘齐大非偶’、‘自求多福’成语的出处。

后来,等到太子忽率军击败北戎、献捷齐侯时,齐僖公又想把公室其他女子嫁给郑太子,以为对郑国援助的报答;但太子忽再一次拒绝了,且用的是郑庄公的名义:“我们郑国是小国,不能和大国(齐国)相提并论。”

其实,太子忽是对齐国的接待礼仪和事后馈赠仪制有怨气——当初出征援齐时,各诸侯国的军队驻扎在齐国边境,齐僖公让使者给他们送粮草给养;获胜后,齐国又派人给前来救援的各诸侯军队送军资和赠礼。而在送军资礼物的时候,因为(同时来援的)鲁国是保存周礼最完整的诸侯国,且有着丰富的礼仪经验,于是齐僖公两次请鲁国大夫来确定给各国军队的致谢、馈赠先后次序。

但鲁国是依照周王室当年册立诸侯时的先后次序,来安排各诸侯国接受军资食物、以及礼仪馈赠的顺序;郑国,是在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才被册立为诸侯的(几乎是最后一个被王室册立的同宗诸侯,和其他被立于周武王、周成王时期的诸侯相比,时间上相隔太远了),因此,郑国军队在接收齐国的粮草和馈赠时,两次都被排到了最后一位接受致谢。

太子忽认为自己援救齐国有大功,但却因为国家的册立时间过短这莫名其妙的原因(这就是‘守礼’和‘失礼’的区别了;严格来说,鲁国的做法还真没有错,但太子忽的自尊心受不了),而被排在最后接受馈赠,这简直是有意羞辱郑国。

因此,太子忽对齐国(还有严守周礼的的鲁国)此举很是恼怒、愤慨,这才有了连续两次拒绝齐僖公、不肯与齐国结亲的赌气举动。

当时,郑大夫祭足跟太子忽一起率军援齐,见太子忽如此生硬地拒绝齐僖公的结亲好意,祭足从维护郑齐两国融洽的关系角度出发,以及为太子忽将来的利益着想,想要劝太子忽答应和齐国结亲娶亲,于是对太子忽说:

“国君(郑庄公)有很多宠爱的妾室,也各自养育了公子;太子您如果背后没有大国的援助,将来继立之事恐怕不一定能平稳进行;而三位公子,都有可能代替您成为国君。”(三位公子,指的是太子忽的三个异母弟弟——‘繻葛之战’的功臣公子突,以及公子亹、公子婴)。

但是太子忽依旧没有听从祭足的劝诫,回答说:

“我之前并没有为齐国做过什么事情,这一次是由于国君的命令,我才急忙地赶到齐国,为他们解救危急,如果就因为此事而娶了齐国女子回国的话,这是利用战争(的影响)而迫使齐人与我结亲;假如这样做了,郑国的国人们,又将如何看待我,对我有什么议论呢!”

太子忽直到撤军回国,到底也没答应和齐国结亲,迎娶文姜;后来,在郑庄公的主持下,太子忽迎娶了陈桓公之女为正妻。

不过,太子忽(郑昭公)坚决不肯娶文姜,却使他意外地避免了接盘侠:鲁桓公将来所遭遇的祸端————————

文姜没有能嫁给郑国太子忽后,被齐僖公做主,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后来给鲁桓公生了嫡子‘太子同’;鲁桓公因此极为宠爱文姜。

但鲁桓公不知道,文姜在出嫁之前,便与其兄齐太子诸儿(后来的齐襄公)暗中私通(齐国的风气实在是不好),在嫁到鲁国后,文姜和异母兄一度断了联系;周庄王三年(鲁桓公十八年、齐襄公四年,前694年)春,文姜借着和鲁桓公回齐国省亲的机会,再度与已成为国君的齐襄公私通。

鲁桓公得知此事后,大怒不已,于是严厉斥责文姜;文姜既羞且恼,因此将鲁桓公对自己的责骂统统告诉了齐襄公,请求齐襄公为自己出气。齐襄公也是恼羞成怒,当即应允。

周庄王三年(前694年)四月初十,齐襄公借口宴请妹夫鲁桓公赴宴,将鲁桓公邀请至宴会上并蓄意灌醉之后,命齐大夫公子彭生(齐襄公庶弟)将鲁桓公送上座车,然后授意公子彭生将醉酒中的鲁桓公“拉肋而死”(就是折断肋骨致死)。

跟随鲁桓公出使齐国的鲁国大夫们畏惧齐襄公的威势,不敢公开和齐国翻脸,但又不能就此罢休,于是向齐襄公奏请:

“我们寡君畏惧齐侯的威严,所以前来修齐鲁友好之礼;但礼仪已经完成、寡君却未能回国,且无处追究罪责;请用彭生(的性命)来清除在诸侯中的丑闻!”

齐襄公虽然不怕鲁国事后前来问罪报复,但和妹妹私通并杀死妹夫的行为实在不是什么光彩事(甚至是大大的丑事),要是鲁国以此大肆宣扬的话,自己的面子恐怕要丢光。

于是,齐襄公将‘立了大功’的公子彭生抛出来当做替罪羊,以“侍奉不谨、导致鲁君暴薨”的罪名将其处死,以此向鲁国道歉、赔罪。而鲁国也不敢再追究其他,只能从齐国接回鲁桓公的遗体,并拥立年幼的太子同继位,就此作罢;太子同,就是鲁庄公。

鲁桓公暴死于齐国后,文姜心中惴惴不安,不敢回鲁国,因此就在齐国留居了很久;后来,鲁庄公逐渐长大,自度有所依靠的文姜才敢回到鲁国,但不入曲阜(鲁都),而是住在糕地,遥控鲁庄公治理国政。

因上所述,当年郑太子忽没有迎娶文姜,反倒躲过了一场人伦祸事,也为自己的头顶保持了正常颜色;不知道当初是不是已经提前得知文姜和齐太子之间的丑事,太子忽这才斩钉截铁的回绝了齐僖公的结亲请求呢?史书上没有记载,这里也不敢乱猜测,读者朋友们还是自己发挥想象力吧。

周桓王十五年(前705年)秋,就在晋国内讧越来越尖锐的时候,郑庄公联合了齐僖公、卫宣公,攻打原本被纳入郑国治下、却心怀叛意的盟邑(河南孟州)、向邑(河南济源)。而盟邑、向邑敢于叛郑的背后,其实就是周王室在支持。

虽然有周天子的支持,但盟、向两地实力太过于弱小,因此抵挡不住郑、齐、卫三国联军,被一举拿下;但周桓王还是主动接纳了两地不肯归附郑国的民众,并将他们迁到郏地安置。至此,郑国取得了盟、邑两地的土地,周王室则接纳了两地的民众,差不多打了一个平手。

周桓王十九年(前702年)冬,郑庄公因为当初派太子忽援助齐国时,齐僖公赠送诸侯的食物军资,被鲁国按照诸侯册立顺序把郑国排在最后领取,所以对鲁国怨恨愠怒,于是在当年请齐国出兵协助攻打不敬郑国的鲁人。

齐僖公为了搞好和郑国的关系,便率领齐国、卫国(卫宣公是齐僖公的大女婿)军队帮助郑国,攻打鲁国(鲁桓公是齐僖公的小女婿),双方在郎邑(山东曲阜附近)交战,鲁国败阵(鲁桓公也是悲催,当初是齐僖公要求自己安排馈赠诸侯的顺序,现在齐国又为了此事协助郑国来攻打自己,这还有周礼王法么!)。

伐鲁获胜,使郑庄公又一次夺取了对外交锋的优势地位,郑国的‘小霸’之业也达到新的高度;不过,这也是郑庄公最后的辉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劳心劳力、殚精竭虑,已经耗尽了他的精力和雄心。

周桓王二十年(前701年),是郑庄公在位的第四十三年;当年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卫宣公、宋庄公在恶曹(大致在河南延津以东)会盟、商议诸侯间的交往礼聘之事;而这个时候的郑庄公,其实已经患病,且病体沉疴了。

当年五月初七,‘春秋小霸’郑庄公寤生于新郑薨逝,年五十七岁。之后,郑大夫祭足拥立太子忽继任郑伯,即郑昭公。七月,安葬郑庄公于郑国新密邑(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村王岗)。

郑昭公虽然被祭足拥立为新一任郑伯,但正如当初祭足在齐国对他说过的那样——郑昭公身后没有强有力的助力和外援,而三异母位弟又各有母家势力,因此,郑昭公的国君生涯,注定将历经挑战、甚至颠沛流离。

就在郑昭公刚刚继位之时,便有外人想要借郑郑庄公薨逝、郑昭公立足未稳的机会,进行干涉郑国君位更替,并扩大自己影响力及势力的行动了;这个人,就是被郑庄公收留、且支持其回国继位的现任宋国国君——宋庄公。

宋庄公,名冯,是宋武公之孙、宋穆公(公子和)之子,继位之前称为“公子冯”。当初,公子冯的伯父宋宣公在周平王四十二年(前729年)薨逝,临终前,因为宋宣公十分喜爱自己的弟弟公子和,所以舍弃了自己的儿子、宋太子与夷,而将宋公之位让位给了公子和。公子和推脱不掉,只得答应了宋宣公,在其薨逝后继位,即宋穆公。

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宋穆公病重,于是召见信任的臣子、宋国司马孔父嘉(记住这个名字),对他嘱咐说:

“先君(宋宣公)当初是舍弃了太子与夷,而立我为君的,我至死也不敢忘记先君的恩德。现在我恐怕将要走了,我死之后,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立与夷为新君。”

孔父嘉很是为难, 嚅嗫再三,还是对宋穆公说:“但群臣们的意思,都愿意立公子冯(宋穆公亲子)为君。”宋穆公很是坚决地说:“不要立公子冯,我不能对不起先君!一定要立与夷。”

为了避免群臣反悔,导致君位传递出现意外,宋穆公在临死之前,命两个儿子——公子冯、公子勃都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居住(也就是将他变相赶出宋国),还告诫他们说:

“你们虽然是我的儿子,(但为了宋国的稳定)我活着时不要再来见我,我死了也不要回国来哭祭我”。

当年八月初五,宋穆公薨逝,前太子与夷在孔父嘉等宋国大夫的支持下继位,即宋殇公。

宋殇公继位之后,公子冯在郑国的庇护者——郑庄公,想要用送公子冯回国的名义来影响(干涉)宋国的政局;但由于当时周平王刚刚去世,且在郑国“学习”的王太子狐也因为回国颠簸及伤心过度而去世,周、郑因此矛盾重重,郑庄公无暇他顾,于是此事才作罢,公子冯也只得继续在郑国住下去。

————————————————下一篇继续

0 阅读:157
评论列表

伯虎

简介:专注于历史事件、人物探究,追寻鲜活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