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时期,全民加入到抗战的行动中。不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着八路军部队,也在为打击日军努力,因为他们的坚持,才换来我们现在的安稳日子,他们过去的英雄事迹,也在全新的时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像潘冬子、王二小等少年英雄人物,想必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只要提及他们的名字,似乎故事自然而然就跟上。我们只知道他们都是经典的文学艺术形象,但其实这些故事都有迹可循。
并也有真实的人物原型,而真实的他们似乎更令人动容。

首先从潘冬子说起,1974年影片《闪闪的红星》走进大众的视野,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在放映,而少年英雄潘冬子也成为百姓崇敬的对象,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的故事不止发生在影片中。
少年潘冬子成长于1930年后的困难时期,周围是革命思想的影响,他的父亲也成为了他的榜样。

潘冬子的父亲是一名红军战士,本就是让人骄傲的存在,而后还在他的领导下他们的家乡得到了解放。父亲的革命信念激烈,这样的红军战士必然影响着很多人,当然也就从小影响着潘冬子。
为了革命,许多红军战士背井离乡是必然,潘东子的父亲无疑也是。但潘冬子逐渐成长起来,他也是一个小男子汉,后来更光荣的成为了一名战士,似是走上了和父亲一般的路。

最后亲情割舍不开,多年后潘冬子父子俩也终在一天得以重逢。
对此可能很多人非常熟悉,而将这一故事放在许世友将军的儿子许光身上,只能说重合之处甚多。
没错,潘东子的主要原型就是他——许光。

不说许光是许世友将军的儿子,许光自己的人生也同样走的热烈。
许光生于1929年,我们知道许世友将军参与革命的时间不晚,那么在许光三岁的时候他就随着队伍转移,参战。妻子儿子不能带在身旁,年仅三岁的许光,自然对自己的将军父亲没有印象。

许光跟着母亲又怎会不因为动荡的环境而生活艰苦,如此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们生活的艰苦不已,而且一些时候还得躲避敌人的一次次扫荡。

父子俩的再一次见面已经是十几年以后,1948年许光终于被送到许世友手中。在这期间,他们俩见面那是相当的不容易,而后要说许世友不对许光抱有期待,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毕竟革命一生的许世友将军,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许世友将军将其送到了第五航空兵学校,还有海军舰艇学院,总之学有所成的许光也将是我国建设时期的专业人才。
进入部队,许光可以说也是佼佼者,成为了海军军官,也成为了一名舰艇长。要说许世友将军有没有为儿子感到骄傲,我想也是有的,不过后来出现意外,许光不得不回到家乡,为祖母尽孝。

似乎这样的转折让人看来有些可惜,但还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1965年在家乡,许光继续投身建设,在当地展开工作,担任县武装部副部长和县人大副主任,不论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有多大,他都将奉献出所有。

许世友将军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很多人,我想同样也激励着许光。在家乡,他竭尽全力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同时也会尽可能的与百姓走到一起去。
任职多年,他走遍家家户户,与群众取得一定联系,而且他还有自己的规定,也从不会在他的身上乃至他子女的身上出现什么特权。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洪水抢险救灾行动中,许光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正值需要之时,即便重伤,他也有很快回到前线去。
2013年许光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而以他为主要原型的潘冬子形象还在继续被更多年轻人士熟知。

说到“王二小”,人们自然而然会唱起那首《歌唱二小放牛郎》。抗战时期,那时的王二小也不过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但他在其中却展现出了超出年龄般的机智。
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占据地理位置优势的他早已看到一队日军,几十人的队伍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接下来王二小想到的就是怎么对付他们了。

毕竟肯定不能让他们进村,要不然遭殃的就是其他更多老百姓,还有八路军的后方机关也将形成很大的损失。于是王二小就在这时想到八路军战士就埋伏在前方,也便是为了以防万一。

而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引过去,于是王二小直接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被他们抓去问路。他自然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什么,但在他看来恐怕自己的性命与其他众多百姓的安危相比,显然他接下来的举动才是最重要的。

如此,王二小将他们带到了八路军埋伏圈,最后敌军傻眼,王二小也难逃一劫。
将王二小的事迹与“阎富华”的经历放在一起,似乎有很多的重合之处。
因为阎富华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人们都叫他“二小”。当然我们如今社会也有这么叫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进驻很多地方,他们保护这当地百姓,也在影响着更多人参与到这场抗争中,如此阎富华就早早的加入儿童团,为八路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得不说,阎富华就非常聪明,做起事情来相当干练。时常在山上放牛,也在观察着敌人的动向,最后如王二小一般,保护了一众人,自己却永远的留在了十三岁。
其实与其说王二小指一个人,不如说他是一个集合,是像阎富华一般的少年英雄的集合。

阎富华的经历有人见证过,那他的故事也就更加令人动容。
三、角色故事像他们一样的少年英雄很多,他们在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也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可能很多地方都有“王二小”,而这样的少年英雄也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其实除了潘冬子、王二小这样的角色人物,还有很多很多。就如儿童团的团员小铁头,日军搜捕我军伤员的动向被他知晓,他便不惧危险的去报信。
为此小铁头的胆子可是不小,他竟然夺取了日军队长的马,而后朝着目标骑兵连驻地奔去。

敌军随后展开猛追,但小铁头似乎势不可挡,最后日军只得进入我军埋伏圈。
总而言之,这些角色,这些少年英雄很多,而这些故事也承载着一段惨痛的经历。

革命时期,处处都有危险,也总有人迎难而上,正是他们的英勇付出,才有了我们的安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