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相较于其他一些癌症,乳腺癌总体的预后大多都不错。即便如此,我们仍不可掉以轻心。
在实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有六种常见的错误认知和不当做法,需要我们警惕并避免。

仓促手术,风险重重!
一是忽视术前评估与综合治疗,错过新辅助治疗,腋窝处理也不精准,增加复发风险和影响治疗决策;
二是手术方式选择不当,盲目全切造成乳房缺失与心理创伤,还错过即时重建机会;
三是术后并发症风险升高,包括出血、感染等短期风险,以及上肢淋巴水肿等长期功能障碍。
术前准备有三件大事,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治指南》,规范化术前评估包括:
一是给肿瘤“做体检”,病理活检确定激素受体(ER/PR)判断是否适合内分泌治疗、HER2状态指导靶向药物使用、Ki-67指数反映肿瘤生长速度;
二是全身扫描侦察,包括超声、CT、核磁共振、骨扫描等检查,以排查转移灶;
三是评估身体底牌,检查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确保患者能承受后续治疗。
术前新辅助治疗有哪些好处?
一是对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前治疗可使60%肿瘤缩小到可保乳大小,部分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二是术前治疗相当于“药物试验场”,能直观看到肿瘤对药物的反应,为术后治疗指明方向;
三是对三阴性乳腺癌,术前化疗能提前消灭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降低转移风险。
02.手术切得越多越安全?“多切点,切干净才放心!”是很多患者在手术前的想法。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过度切除不仅不能提高生存率,反而可能带来更多伤害。
过度切除有三重伤害:
一是身体创伤加剧,全乳切除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是保乳患者的3倍;
二是心理打击持久,乳房缺失导致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可持续5年以上;
三是治疗风险叠加,扩大手术可能延误化疗时机,增加并发症风险。
临床实践证明,符合保乳条件时,保乳手术联合放疗的生存率与全乳切除相当。
哪些情况适合保乳术?肿瘤直径≤3cm(经新辅助治疗缩小后达标也可)、单发病灶且远离乳头、有保乳意愿的患者。
还有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向肿瘤周围注射示踪剂定位“哨兵淋巴结”,若其无转移,可避免清扫其他淋巴结,使70%早期患者免除上肢麻木、淋巴水肿等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03.盲目排斥放化疗许多人抗拒放化疗,认为化疗会掉光头发、放疗会烧伤皮肤,但是,规范使用放化疗可使早期乳腺癌复发风险降低40%!
如今放疗技术已很先进,三维适形放疗以多角度照射使高剂量区与肿瘤形状高度匹配,心脏、肺等重要器官受照剂量降低50%,质子治疗对临近心脏的肿瘤更是要安全一些。
基因检测指导下的个性化化疗,正在改写“无差别杀伤”历史。
Oncotype DX检测通过21基因评分,预测化疗获益程度;MammaPrint检测用70基因模型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三阴性乳腺癌含铂方案化疗可降低32%死亡风险 ,HER2阳性型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病理完全缓解率提升至65%。
Luminal型部分低危患者可豁免化疗,基因检测指导下的化疗方案调整,可使30%患者避免过度治疗。
04.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差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而言,坚持5-10年内分泌治疗,比手术本身更能影响长期生存。
内分泌治疗如同给癌细胞戴上“紧箍咒”,阻断雌激素对癌细胞的刺激,术后5年起,高危患者需延长至7-10年,坚持完成5年治疗,可降低40%复发风险、30%死亡风险 。
他莫昔芬是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适用绝经前女性为主,抢占癌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位点,可能引起子宫内膜增厚,需每半年超声检查。
芳香化酶抑制剂(AI类药物)代表药物有来曲唑、阿那曲唑 ,切断雌激素生成(绝经后女性主要雌激素来源),比他莫昔芬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
芳香化酶抑制剂可导致骨密度流失,每日需补充钙1200mg +维生素D800IU(含食物中的钙、D),中高度风险考虑加用骨改良药物预防治疗。
用药前需检测胆固醇、甘油三酯,每半年复查,若低密度脂蛋白>3.4mmol/L需启动降脂治疗,减少反式脂肪摄入。
文拉法辛(抗抑郁药低剂量)可减少潮热,可随身携带冰镇颈环物理降温,针灸也可使潮热频率降低。
05.偏方替代正规治疗“隔壁病友吃中药肿瘤消失了”“某大师的艾灸疗法包治乳腺癌”,这些诱人故事让不少患者误入歧途。
有很多人因害怕放化疗副作用转向替代疗法,只看到“成功案例”的幸存者偏差,某些机构将保健品包装成“细胞修复素”“基因抗癌剂”的商业包装陷阱,导致患者迷信偏方。
现实当中,每10个延误治疗患者中,7人曾服用过声称“替代化疗”的偏方。
放化疗期间可以用一些中药,比如在化疗期间用姜半夏、陈皮等缓解呕吐,放疗期间用黄芪多糖改善骨髓抑制,康复期使用扶正固本方剂等,但这不等同于千篇一律的偏方,验方,也是辨证论治,个体化诊治。
06.忽视定期复查复发转移如同灰烬中的火星,早期发现可及时扑灭。术后2-3年是复发转移的红色警报期,转移偏好部位为骨(49%)、肺(15%)、肝(10%)、脑(5%) ,60%的骨转移初期无症状,等出现骨痛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根据《中国乳腺癌随访与健康管理指南》的意见,前2年每3-6个月复查,第3-5年每6-12个月复查,5年后每年1次终身随访。三阴性乳腺癌前3年每3个月复查,HER2阳性型重点监测脑转移。
肿瘤标志物,如CA153和CEA是每次复查的必查项目,或可警复发与转移。乳腺及腋窝超声用于检测局部复发情况,而腹部超声则筛查肝转移。
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需每年进行一次DXA骨密度检测,若T值低于-2.5,则需启动抗骨质疏松治疗,并同时进行椎体骨折风险评估,以筛查隐匿性骨折。
胸部CT能检测到3毫米的肺结节,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对于使用他莫昔芬的患者,需妇科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并结合CA125筛查卵巢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