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即欲望,尼采和叔本华的分歧,说出了对待欲望的正确方式

高天鹤 2025-04-13 04:53:28

哲学家尼采和叔本华在欲望问题上有着明显的分歧,叔本华对欲望持负面的看法,而尼采却持相反态度。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认为,欲望的满足总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欲望和痛苦。因此,人生的本质充满了痛苦和不满。

人所爱的不是欲望对象而是欲望本身。而尼采则认为:欲望本身驱使人们不断地去行动、去努力,提升自我。过程即意义,在追求欲望对象的过程中,人们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并从中成长,这或将成为一种特殊的体验。在很多时候,人们享受的是这个充满激情和挑战的追求过程、以及所带来的自我认知提升和成长的机会,而非仅是最终得到欲望对象的结果。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由欲望驱动,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存在真正的无欲。无欲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欲望,大多数人所说的无欲其实就是以一种新的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

实业、商业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进步和成长,都离不开欲望和需求的驱动。

事物和情境如何,不在事物和情境本身,而在于我们的内心感受、看待事物和情境的方式,欲望也同样如此。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强调: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当人们将生活的幸福寄托在欲望的达成上、活在欲望和期待中。那么,欲望或将会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将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明天未必就比今天更加美好,即使能够达成自己的欲望,但实现欲望需要无数的瞬间,而欲望实现后所得到的快乐往往是极其短暂的瞬间,人们转身又会去追逐新的愿望。

在这种情况下,人生要么苦于愿望没达成的失落、要么苦于愿望达成后喜悦的短暂。如此循环往复,人生将疲惫和痛苦不堪。

当人们不再将幸福寄托在欲望的达成上、而是活在当下和专注当下,发现和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美好,并将追求欲望的过程当成是个人提升和精神修炼的契机时,人们就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欲望、应对欲望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

当人们极度专注于追求欲望的过程本身,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而非欲望对象或结果时。人们将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不但将会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在实现自己的欲望或愿望同时,也能减少过程当中的焦虑和烦闷,增强愉悦感。

心不苦则智不生,在追求欲望和理想的过程当中,困难和挑战、失败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在于能够正确对看待和对待失败和挫折,勇于面对它们,克服困难和挑战,并从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正如尼采所言的: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心不死则道不生,由欲望所产生的烦恼和痛苦如同滋养如来智慧种子的土壤,内心的强大需要烦恼和痛苦的磨砺。只要人们能够正确看待和对待它们,这些烦恼和痛苦将会成为人们智慧和心性提升的阶梯。

正如尼采和卡尔·荣格所强调的那样,欲望本身并非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看待它们和对待他们。

人们的成功和成长由追求欲望和成功的强烈信念所驱动,但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欲望并极度专注每一个当下瞬间,用心若镜,前事不滞,后事不迎。也同样能够在追求欲望的过程当中实现内心的平静和修行的精进。

正如维摩诘大居士那样,居家修行,家财万贯,但精通佛理,功名财富、爱情和求道三不误,并深得佛陀尊重。

0 阅读:55
高天鹤

高天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