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晚年时嘴馋要吃肉,妻子不让,他指着门外说:你看是谁来了
1983年初的一个冬日,在北京一处宴席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廖承志眼巴巴地盯着餐桌上的一盘红烧肉,但因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他的饮食一直被妻子经普椿严格管控。就在这时,廖承志灵机一动,指着门外惊呼让妻子看谁来了,趁她转头的瞬间,迅速夹起一块肉塞进嘴里。当经普椿转回头来怒视他时,他还笑着狡辩说:"我吃的是白葱!"这个令人莞尔的小插曲背后,却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革命伉俪情深。从1933年初遇、相恋,到1938年香港相聚成婚,再到建国后携手共进,廖承志与经普椿的感情历经战火洗礼,在生死考验中愈发醇厚。这个"偷吃"的温情片段,正是这对革命伴侣相濡以沫的生动写照。
革命家庭铸就不凡姻缘
廖承志出身于革命世家,父亲廖仲恺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母亲何香凝是著名的革命家和画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廖家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
1922年,廖仲恺遭遇政敌暗杀,何香凝带着年幼的廖承志在上海的光裕坊里度过艰难岁月。正是在这个时期,经普椿与廖承志的命运之线开始交织。
经普椿的父亲经亨颐是中国现代教育界的泰斗,与廖仲恺、陈树人等人都是国民党左派的重要人物。因为两家的渊源,经亨颐常常让女儿去看望独居的何香凝。
1933年的上海,白色恐怖笼罩着这座城市。刚从莫斯科归来的廖承志为了革命工作,不得不隐瞒身份,以何香凝侄儿的身份在母亲家中短暂停留。
一次偶然的相遇,经普椿在何香凝家中见到了这位"幽默风趣的侄儿"。那时的廖承志文质彬彬,言谈举止间尽显革命青年的英气。
命运弄人,这次相遇后不久,廖承志就因革命工作被捕。在被特务押解回家搜查时,他临危不惧,巧妙利用这次机会向组织传递重要信息。
经过何香凝和经亨颐等人的多方营救,廖承志终获释放。为避免再次落入敌人之手,何香凝将儿子软禁在家中。
正是这段被迫的"闭门思过"时期,让廖承志有了更多机会与经常来探望何香凝的经普椿接触。两个年轻人在革命理想和人生追求上都深深契合。
但这份初萌的爱情很快就遭遇考验。经普椿的哥哥担心妹妹卷入危险的革命活动,在1933年7月将她送回浙江老家。
同年8月,廖承志接到组织指令,必须立即前往苏区开展工作。临行前,他给经普椿留下承诺,请她等待两年。然而这一等,就成了生死相隔的四年之久。
这对年轻人的相遇相知,既是个人情感的萌动,更是那个革命年代的缩影。他们的故事,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愈发动人。
那时的中国,革命者的道路充满荆棘,但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廖承志和经普椿这样的革命伴侣,也铸就了他们日后相濡以沫的深厚情谊。
廖府夫妻互动暖意融融事
1983年的北京,深冬时节寒风凛冽。在一处高级干部疗养院的会客厅里,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承志正与几位老同志一起用餐。
餐桌上摆着一道色泽诱人的红烧肉,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在座的几位老同志都知道,廖承志因为做过心脏搭桥手术,饮食受到严格限制。
廖承志的妻子经普椿一直坐在他身边,细心地为他夹着清淡的素菜。经普椿对丈夫的饮食管理向来严格,这让廖承志常常觉得"委屈"。
那天的红烧肉格外诱人,廖承志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那盘菜上。在座的老同志们看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流露出如此"吃货"本色,都忍俊不禁。
就在经普椿专注地给他夹菜时,廖承志突然指着门外说:"你看是谁来了?"这个小把戏成功地让经普椿转过头去。
趁着这个瞬间,廖承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夹起一块肉就往嘴里塞。等经普椿转回头来,发现丈夫嘴里鼓鼓的,立刻明白上当了。
面对妻子的责备眼神,廖承志一边嚼着肉,一边笑着狡辩:"我吃的是白葱!"这番辩解引得在座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这样的场景在廖承志晚年时常常上演。即便身居高位,他依然保持着质朴天真的本色。而经普椿虽然对丈夫的饮食管理严格,但每次发现他偷吃后,也只是摇头责备几句。
两人之间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互动,让人完全看不出这是一对功勋卓著的革命伴侣。在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展现出的是最普通夫妻间的温情。
这样的生活场景,与他们年轻时在战火纷飞中的革命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那时的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常常两地分居,聚少离多。
建国后,廖承志长期担任对外友好工作的重任,经常出访日本等国家。每次出访,经普椿都会细心准备行装,为他打点一切。
1981年,廖承志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手术后的调养期间,经普椿寸步不离地照料着丈夫。正是这份细心的照料,让廖承志的身体逐渐康复。
但康复后的廖承志,饮食上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格管控。经普椿订立了一套详细的饮食计划,严格控制油腻和高盐分的食物。
这让习惯了大鱼大肉的廖承志颇感不适,但他从不与妻子争执。只是偶尔,会像这样使用一些"小聪明"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这个看似普通的生活片段,实际上折射出革命伴侣之间最真实的情感。那些轰轰烈烈的革命岁月过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是最动人的故事。
革命伉俪相濡以沫一生情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廖承志与经普椿的相识堪称命运的安排。1933年春天,在上海的一个雨天,经普椿按照父亲经亨颐的嘱托,来到何香凝家中探望。
那时的廖承志刚从莫斯科归来,正以何香凝侄儿的身份在母亲家中短暂停留。在客厅里,这对年轻人的目光第一次相遇。
两个革命家庭的子女,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语言。经普椿发现这位"表哥"谈吐不凡,对革命事业充满热忱;廖承志也被这位知书达理的女子吸引。
但这份初萌的情愫还未来得及绽放,变故就接踵而至。廖承志因地下工作暴露被捕,关押在龙华监狱。何香凝和经亨颐等人多方奔走,终于将他救出。
获释后的廖承志被母亲软禁在家中。这段时期,经普椿常来探望何香凝,两人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在革命理想的指引下,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近。
1933年夏天,经普椿的哥哥担心妹妹卷入危险,将她送回浙江老家。临别前,廖承志向她许下承诺,请她等待两年。这一等,却是漫长的四年。
这四年间,廖承志奔波于各个革命根据地,而经普椿在家乡等待着他的消息。直到1937年,两人才在上海重逢。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承志奉命前往香港开展统战工作。1938年,经普椿也来到香港,两人终于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喜结连理。
婚后的生活并不平静。廖承志继续在香港从事地下工作,经普椿则在一所学校教书,用微薄的薪水支撑着家庭的开支。
1941年,香港沦陷,廖承志被迫撤离。经普椿独自留守,既要照顾年幼的女儿,又要应对日军的盘查。这段艰难的岁月,考验着这对革命伴侣的感情。
解放后,廖承志投身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经常奔波于中日之间。经普椿总是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1981年,廖承志因心脏病住院。经普椿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病床前,亲自照料丈夫的饮食起居。手术后的康复期间,她更是充当起了"严师"的角色。
即便在晚年,两人之间的情谊依然如初。廖承志虽然常常抱怨妻子管得太严,但心里明白这都是为了他好。那些看似斗气的小插曲,反而成为了他们感情的调剂。
这对革命伴侣的故事,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的岁月。从相识、相知到相守,他们的感情在革命的洗礼中愈发深厚。
正是这样的革命伉俪,用他们的付出和坚守,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廖家夫妻携手道别落幕时
1983年12月,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廖承志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依然坚持处理公务,为中日友好事业奔波操劳。
经普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劝说丈夫放慢节奏。可廖承志总是笑着说:"革命者的责任不能放下。"
这一年的最后几天,廖承志突然对经普椿说想吃红烧肉。经普椿破天荒地没有拒绝,亲自下厨为丈夫烹制了这道平日里严格管控的美食。
谁也没想到,这成了廖承志生前吃的最后一顿肉食。1983年12月30日深夜,在北京医院的病房里,廖承志永远地离开了。
经普椿守在病床前,紧握着丈夫的手,仿佛要把五十年的革命伉俪情谊都凝聚在这最后的告别中。病房里的医护人员都默默退了出去。
葬礼上,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送别这位老革命家。经普椿强忍悲痛,接受了党和国家授予廖承志的"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重要贡献"的褒奖。
丈夫离世后,经普椿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整理廖承志的遗物和文稿工作中。她要让后人记住这位为中日友好鞠躬尽瘁的外交家。
在整理文稿时,经普椿发现了丈夫生前写给她的一封信。信中记录了他们五十年来共同走过的峥嵘岁月。
特别是那段香港时期的回忆,让经普椿泪流满面。那时的艰难岁月里,是她用微薄的教师薪水支撑起整个家。
1984年,经普椿将廖承志的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镌刻着"革命伉俪"四个字,见证着这对革命伴侣的深厚感情。
之后的日子里,经普椿开始编撰《廖承志传》。她要让更多人了解丈夫的革命生涯,了解他们这代人为新中国付出的心血。
每到丈夫的忌日,经普椿都会带着家人去墓前祭扫。她常常对子女们说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包括那些"偷吃"的趣事。
1986年,《廖承志传》终于出版。这本传记不仅记录了廖承志的一生,也展现了一对革命伉俪的坚贞爱情。
经普椿在序言中写道:"承志同志是一个永远年轻的革命者。"这句话,道出了她对丈夫最深切的怀念。
直到经普椿去世前,她都保持着丈夫生前的生活习惯。书房的摆设一直保持原样,仿佛廖承志还在那里伏案工作。
这对革命伉俪的故事,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用毕生的努力,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伴侣。
他们的故事告诉后人:革命理想与爱情并不冲突,反而能在共同的追求中愈发醇厚。这种革命加爱情的组合,成就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