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下称“纳卡”)地区,在近年冲突中,出现了“百年前极端暴力模式的现代重演”,其中最令人发指的部分依旧与女性遭受X虐、平民沦为血腥试验品等内容相关。
早在2020年,国际红十字会的统计就曾让世界震惊:纳卡冲突末期,亚美尼亚平民伤亡率中女性竟高达67%,并有超过30%的幸存者报告自己曾遭受过性暴力。
为什么百年前的阴影仍在现代冲突中重演?

这并非单纯的巧合:久被忽视的历史暴力,往往在国际秩序真空与地缘争端的催化下,又披上了新的外衣,为某些势力所利用。
从2020年无人机轰炸平民车队的视频,到2024年独立调查机构“Bellingcat”揭露的活体实验嫌疑,冲突双方的斡旋与国外大国的交易中,让“被遗忘的伤口”再次裂开。
如果说奥斯曼帝国时期的种族清洗是历史痼疾,如今的纳卡战场,则是无数老问题的重演。

1.结构性压迫:从“二等公民”到“异教徒”
在奥斯曼帝国的漫长统治中,亚美尼亚人被视作供养帝国财政的重要角色,却顶着“二等公民”的社会身份。
在经济上,他们被限制从事高利润行业,只能做税收中介或手工业者;在此种制度性压迫下,亚美尼亚人囤积的财产亦易遭没收。
宗教上,作为基督教信仰群体,亚美尼亚人长期被伊斯兰主流当局打为“异教徒”,并多次遭到小规模清理。
这种宗教鸿沟在1915年之前就埋下了仇恨种子。

2.新政权:煽动对“内部叛徒”的仇恨
青年土耳其党在帝国后期匆匆上台,面对战败危机与国内矛盾恶化,需要寻找外部或内部“替罪羊”转移视线。
亚美尼亚人被塑造成“内部叛徒”,被诬陷为战败的罪魁祸首。
与此同时,大规模物质掠夺开始——据当时统计,有系统地没收亚美尼亚人土地、商铺和文化遗产,累计充公资产占奥斯曼帝国年度财政收入的12%。
透过这场“定向剥夺”,新政权不仅获得了一笔环节财政危机的资金,也让民间的愤懑因对“异教徒富人”的仇视而暂时得以释放。

1915年到1916年间,久积的仇恨一步步酝酿成系统性的残杀。官方与民间组织合流,将杀戮进一步“仪式化”。
大量资料显示,那些斩首后陈列尸体、强迫亲属互相残杀的残暴场景,并非零星事件,而是一种刻意形成的恐怖策略,目的在于彻底粉碎亚美尼亚族群的心理防线,令其无法再组织有效反抗。

更令人发指的是,1915年至1916年间,大约15万亚美尼亚女性被送入“强奸营”,成批量地沦为性奴,部分则被贩卖到阿拉伯国家。
可见,性暴力在当时俨然成为一种“产业化”行为。

4.国际盟友放任与全球沉默
一战期间,同盟国基于地缘考虑默许土耳其对亚美尼亚人的残酷行径,导致在短短18个月内,被屠戮的亚美尼亚人逾150万,占当时亚美尼亚人口总数的80%。
虽然大屠杀全球震惊,但在战争乱局与大国政治的暧昧博弈中,呼救声最终淹没在各国啃食奥斯曼遗产的争夺中。
历史证明,若大国纠结于自身或同盟利益,对种族清洗采取选择性视而不见,那么只会让加害者变本加厉。

2020年纳卡战争爆发之时,一段无人机轰炸平民车队的影像流传于各大媒体。事后对比发现,轰炸路线与1915年“死亡行军”路段竟有惊人重合。
更具冲击性的是土耳其武装人员的存在:据多方调查,土耳其雇佣军介入纳卡,甚至出现了以“练习刺杀亚美尼亚战俘”为噱头的恐怖视频。
国际社会惊恐地发现,那些昔日最惨重的人道主义悲剧,如今似乎在纳卡战场得到“复刻”。

无论是在战地前线,还是在社交媒体层面,性暴力对亚美尼亚女性的迫害依旧严峻。
2023年,阿塞拜疆士兵在Telegram群组里公开亚美尼亚女兵的尸体照片,还配上了“净化血脉”的耸动文字。
而在后方,施暴者更是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豁免”:根据亚美尼亚政府报告,2020年冲突后仅3%的性暴力受害者愿意公开指控,因为加害者多有交战豁免或军方背景,这些女性恐惧既背负耻辱又得不到法律保障。

当年,奥斯曼军方曾将活人当成所谓“医学研究”对象。
原以为这样的野蛮已被时代埋葬,但2024年独立机构“Bellingcat”却披露了惊人证据:纳卡部分医院疑似对亚美尼亚战俘注射不明药剂,引发受害者出现类似1915年记载中的中毒症状。
所谓的“医学研究”痕迹再次显现,让世界感到毛骨悚然:原本记录在历史书页中的医虐场景,竟没能永远停留在逝去的时间里。

俄罗斯一直被视为亚美尼亚的传统盟友,但在2023年却对阿塞拜疆加强对纳卡控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称是为了换取土耳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中立”。
中国在2025年1月的外交部声明中,再度强调“尊重领土完整”,却并未直接谴责阿塞拜疆对纳卡的行动。

原因在于,早在2000年双边联合公报上就已确立了对纳卡问题的传统立场,这是一种“原则性模糊”。
2024年,国际刑事法院(ICC)曾宣布受理亚美尼亚提出的起诉,但阿塞拜疆并未签署《罗马规约》,让调查陷入僵局。
纵然ICC有心,也难以对非签署国强行管辖。
联合国安理会曾为此进行5次投票,却皆被俄罗斯否决。理由则是“内部事务不干涉原则”。在安理会否决权的重压之下,再触目惊心的屠杀指控,也只能束之高阁。
尽管国际红十字会竭尽全力提供援助,却屡遭干扰。

尤其2024年8月,运送到纳卡地区的女性卫生用品被阿塞拜疆军方扣留,理由荒诞至极:怀疑物资中“可能夹带宣传材料”。
人道主义本应超越政治,但在纳卡,这种原则往往被跨国博弈与区域对抗扭曲。
当一个基本的救援包也无法顺利抵达手中,那么受害者向外寻求帮助的路,只能越发艰难。

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之所以震慑人心,不仅因其残暴手法,更因其系统性与国家机器的合谋。
当纳卡再度燃起战火,旧有暴行的碎片纷纷浮现,无人能否认:“未被真正清算的历史,总会在权力真空和利益纠纷中重演。”
如若大国把外交和“地缘”问题凌驾于正义追责之上,那么日内瓦公约可能随时沦为一张空头支票,甚至成为少数人利用的道具。

你认为大国是否该为ICC强制管辖权背书?又是否应设立“种族灭绝追责不设时限”的国际法新标准?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每一条面向正义的呼吁,都可能成为压垮冷漠的支点。
(全文约3000字,旨在提供对相关历史背景、突发冲突及国际反应的中立性分析。文中未对任何国家或个人进行不实抹黑,而是基于公开报道和多方调查信息,呈现出亚美尼亚族群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暴力真相。)
参考资料:
中国外交部:

国际红十字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