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段话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子贡向孔子请教为何孔圉去世之后会得到“文”的谥号?
孔圉与孔子两人是同一时代的人,他是卫国的大夫,为卫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卫国国君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别赐给了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便尊称其为孔文子。
作为孔子学生的子贡,他也是卫国人,由于他非常了解孔圉的事迹,就觉得他拥有这么高的名气是名不副实,认为他根本配不上“文公”的称号。
这件事困扰子贡很多年,后来在与孔子交流时,子贡就提出了疑问。
而孔子则耐心给子贡解释说:
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如果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和学问不及他,他也会大方而谦虚地向他请教,一点不觉得羞耻,这便是他能得到“文公”称号的原因所在。
子贡听后,大为叹服,而不耻下问也成为了儒家之人相当推崇的品德。
当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本身也一直在践行这一行为标准,有一次,他外出遇到了一位七岁小孩,问他天上有几颗星星。
等小孩说出答案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这位小孩便是春秋时期的神童项橐。
偶遇神童孔子仕途不顺,便开始四处周游广收天下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走上一条为人师表的光辉大道。
有一年冬天,孔子游说讲学走到了兖州,路上遇到一个小孩用树枝在树上画画。
细细打听之下,孔子得知这位小孩便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小神童项橐,孔子便打算考验一下,项橐腹中的学问究竟有多少。
由于项橐在地上画的城池很漂亮,也很用心,孔子便想着有机会在考验他,便绕过项橐准备离去。
可谁知项橐却责怪孔子没有礼貌,孔子很奇怪便询问他何出此言?
项橐却回答说,他画的城门就是给大家走的,如果城门不让人过,那要它何用?
孔子便故意刁难项橐,说他画的城门那么小,他根本过不了。
项橐听完后,倒也没说什么,在孔子面前虚空画了一个大门,便让孔子通行。
双方争辩孔子见到这么聪颖的孩子内心十分欢喜,顿时便起了爱才之心,便与其一同回家,在路上,项橐则趁机又询问孔子了几个问题。
由于当时天气寒冷,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只有松树和柏树枝繁叶茂,项橐便询问孔子,为何它们冬天不落叶子。
孔子觉得是时候给项橐上一课了,便对他说:
松树心实不虚,所以才能耐得住严寒。
项橐听后却觉得孔子说得不对,甚至还举了一个例子:
竹子心虚不实,为何也能耐得住严寒?
孔子听后项橐的质疑,顿时觉得自己的回答确实是有漏洞的,虽然上升到了做人的品格方面,但终究有以偏概全之嫌。
此后,两人又相互争论了几个问题,孔子发现项橐之才并不是吹嘘出来的,他举一反三的能力,自己都不如。
拜他为师在项橐到家之前,孔子却问了项橐一个古今都没人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即:
天上有多少颗星辰,地上又有多少粒五谷?
很显然这个问题很难,即便是现在,我们都无法弄清楚这个问题,孔子如此出题,只能说本就没有给项橐回答的余地。
可是项橐思索一会后,回答说:
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孔子听完项橐的回答之后,着实被他的回答所折服,因为项橐的回答,实在是太精妙了。
在项橐回家之前,孔子恭敬地说:
吾常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您可为吾师也!
于是孔子便按照当时的拜师礼,正式拜项橐为师,虽然项橐只有7岁,但孔子却丝毫不觉得有什么羞耻的,毕竟他始终都记着“不耻下问”这是一种难得的品格。
等到后来孔子被后人赞誉为圣人之后,项橐也因此被尊为了圣公,着实没有愧对他神童的称号。
只是让人奇怪的是,项橐在此之后,便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根本找寻不到他长大后的事迹和最终的结局。
有人认为,项橐在十岁那年便早夭了,根本没有活到成年。
也有人认为,项橐与出现在我们课本种的仲永一样,长大后,便成为了普通人。
不过还有一些史料称项橐是项羽的祖先,可是由于历史已被尘封数千年,已经说不清楚了……
参考文献:《淮南子》、《论衡》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