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心灰意冷的蒋介石从成都飞往台湾,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
蒋介石很不甘心,他直到败退到台湾还没有想到自己为何而败,甚至对外高调宣称:
三年准备,五年反攻,十年成功。
这也就是说蒋介石并没有觉得他已经一败涂地了,依然认为再给他十年,他将重新站在大陆的顶端。
历史证明了蒋介石的痴心妄想,在他的有生之年,这份无法实现的坚持,成了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
只是新中国的成立,对于全球来说是一件极其轰动的大事,这引起了西方列强的忌惮,尤其是美国更是妄想着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所以背地里一直在给蒋介石提供帮助。
当然,也正是由于美国的帮助,才会让蒋介石想当然地认为他还有机会。
可是等到1962年,美国上将极力劝说蒋介石反攻大陆,蒋介石却一反常态直言:
这次无论如何都不能打。
那么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何蒋介石却拒绝了美国人的劝说没有反攻大陆?
中印之战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有过数次危急关头,而周边的国家都觉得新中国好欺负,争相想与我国比划比划。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为捍卫新中国的主权,向所有的对手打出了重拳,让新中国以傲然的姿态耸立在了全世界。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交上的一份自我崛起的答卷,连美国人都敬佩不已,周围其他的小国又怎么能阻挡中华的腾飞?
只是有人总是觉得新中国能打赢美国纯属偶然,所以他们得寸进尺,完全不把新中国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放在心上,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便是其中显眼包。
1962年10月,尼赫鲁在新德里发表公开演说,直言:
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随后便公开下令,要将中国军队从印度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
在尼赫鲁的影响下,国防部长情绪高涨,更是对外表示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随后便亲自赶赴中印边境,着手部署兵力,与我国开战。
面对挑衅,毛主席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我反击作战的决策,中印之战就此爆发。
蠢蠢欲动中印之战爆发之后,全球的视线又随之聚焦在亚洲,而身在台湾的蒋介石也开始蠢蠢欲动。
对于反攻大陆这事,蒋介石始终念念不忘,早在朝鲜战争期间,蒋介石就想着出兵,可就在他磨刀霍霍之际,却看到了美国节节败退,他只能放弃这一计划。
面对中国大陆与印度开战之际,他又开始策划,只是还没等他下定决心,美国上将费特尔找上门来。
费特尔时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武装部队司令,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极力劝说蒋介石向大陆出兵。
只是蒋介石却一反常态,他并没有立即应允费特尔的提议,这让费特尔一时间摸不到蒋介石的真实想法,便对其继续劝说:
目前,中印战争已经爆发,中共无力两面开战,只要你愿意收复国土,我们美国可以提供你援助,这是肯尼迪总统亲自下达的指令。
背后顾虑蒋介石听闻费特尔的许诺并没有很兴奋,他慢悠悠地对费特尔说:
中共与印度开战,为的是领土争端,不论中共是败还是胜,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好机会,可是我却不能这么干,不然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要被万世唾骂。
费特尔听闻之后,着实有些恨铁不成钢,随即便气冲冲地拂袖而去,而一直在旁边的副总统陈诚则很不解,询问蒋介石为何要拒绝美国人的好意。
蒋介石对陈诚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我整日都在想着打回去,可是难啊,中共已经今非昔比,在中印战争所投入的兵力不过十分之一,东北、华中、华东都屯有重兵,倘若我们轻举妄动,不要说复国无望,就连台湾都极有可能沦陷。
陈诚听后认为蒋介石实在是太过忧虑,背后不是有美国撑腰么,怎么着都该试一试。
蒋介石似乎看到了陈诚的顾虑,继续说道:
美国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战略重点是在欧洲,我们不是只是他们全球战略上的棋子,他们想让我们出兵,真正用意是缓解古巴导弹危机。
当然蒋介石嘴上这么说,他内心还是很渴望借此机会重返大陆,只是在他犹豫之时,中印战争则以印度惨败而告终。
蒋介石就此明白,他高喊着十年成功,终将成为自欺欺人的玩笑……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