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最凄美的一场雨,深情难有人及,700多年来感染了无数人

诗愿侃天地 2025-04-16 04:00:29

杜甫曾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那么,什么样的雨才能称之为好雨呢?有人说“天街小雨润如酥”是好雨,“沾衣欲湿杏花雨”是好雨,“春潮带雨晚来急”也是好雨……

诚然,这些雨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憧憬,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希望,它们是当之无愧的“好雨”。

那么,除了这些给人带来憧憬和希望的“雨”外,就没有其他的好雨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所知道的许多诗词中的凄美的雨,也算得上是难得的“好雨”。

这些雨凄美无比,读了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沉醉其中,其中的有很多更是在文学坛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比如点点滴滴的梧桐雨,欲断人魂的清明雨,让人思欲断肠的巴山夜雨等等,都是经典得让人难忘的雨。

而要说起宋词中最凄美的雨,那还得数南宋末年的一场雨。这场雨充满了人生的哀愁,充满了国仇家恨,充满了风雨欲来的无奈。

这首词便是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这场雨在宋词中下得淅淅沥沥,下得凄凄惨惨,一下就是700多年,让人闻之心伤,读之断肠。其词如下: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创作背景:

元朝大军灭了南宋以后,蒋捷便隐居于青山竹海之间,浪荡于天地江湖之外,终生不再出仕。

公元1299年前后,此时南宋灭亡已有二十年之久。51岁的蒋捷来到了福善寺,并暂时寄居于此处。

一日夜晚,天空突然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夜雨。面对这样的潇潇暮雨洒长天,蒋捷不禁感叹连连。

而那窗外的雨声,则轻一声,重一声,声声都击打在词人的心上。从这样的雨声中,他联想到灭亡了的南宋,联想到自己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漂泊生涯。

于是,千般愁怨重重地击打在他的胸口,万般孤苦连绵不断地涌上了他的心头,使他写下了一首响彻七百多年的千古绝唱——《虞美人·听雨》。

深度赏析:

在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中,他以“听雨”为媒介,巧妙勾勒出少年、中年和老年时的三幕听雨图。

这三幕听雨图每一幕都深刻地镌刻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每一幕都交织着一幅幅情感丰富的生命画卷。

第一幕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两句是说,记得年少轻狂时,我混迹于人间种种欢乐的场所,那真的是潇洒无限。

特别是在记忆之中的歌楼上,红烛盏盏,我待在温柔缱绻的罗帐之中,一边欣赏着不尽的欢歌曼舞,一边细听着帘外无尽的绵绵细雨。

那时的雨,一点也没有生活的忧伤,一点也没有国恨家仇的印记,一点也没有人生迷茫的苦涩。

相反,那时候的雨,充满了年少轻狂的欢歌曼舞,充满了春风骀荡的欢娱舒适,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人间所有的艰难苦恨,所有的烦恼忧愁,都不用记挂于心,难怪把家国天下事装在心中的辛弃疾都会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所以那时的雨,对少年时的蒋捷来说,管他是淅淅沥沥也好,凄凄惨惨也罢,总之丝丝缕缕的,全是欢娱之情。

接下来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三句描绘了词人的第二幅画面:

人到中年,在漂泊羁旅的途中,又体验了一次在客船上听雨的经历。此时江水茫茫、风急云低,一只落单的大雁在西风中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哀鸣。

这个时期的蒋捷,经历了烽火连三月的战祸,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人生痛苦,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种种不幸。

身为宋朝人的蒋捷,却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所以词人心目中的家国天下,被元人置于一种风雨飘摇的处境之中。

而身份卑微的他,只得恨蒙古大军无情的铁蹄,只得恨那个风雨飘摇的不幸的时代,只得恨自己生不逢时。

除此之外,他又能做什么?他只得眼睁睁地看着破碎的山河,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们被置于战火之中。

所以此时的蒋捷,失去自己的国家,失去了自己的家人。而他也正如那一只失伴单飞的大雁,只能在惨烈的西风里哀嚎。

这里的一个“断”字,让人联想到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以及与家人在战乱中生死离别的断肠之痛,真的算得上是痛入骨髓。

所以这里的一个“断”字,仿佛一把无形的利刃,轻轻一挥,便划开了曾经的过往与现在,给词人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到了词的最后,词人用整个下阕“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描绘了凄凉的第三个场景。

而到如今,两鬓斑白的星星点点的我,暂时寄居于僧庐之下。偶然之中,又听到那淅淅沥沥的雨。

它们在阶前肆无忌惮地下个不停,滴滴答答,从夜晚直到天明,一直都没有停止的意思。在这滴滴答答的雨中,我仿佛听到了一生的悲欢离合。

在这滴滴答答的雨中,再也看不到年少时的春花秋月,再也看不到中年时的国仇家恨,而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包括生命,也都在这样的雨打风吹中消失殆尽。

目前的眼下,只剩下满目疮痍,只剩下一世沧桑,只剩下破碎的山河。此时,谁人又能够坦然地面对这雨中似乎永远都下不完的“悲欢离合”呢?

或许你会说,人生到了两鬓斑白的年纪,早已过了大喜大悲的年纪,早就看透了人生的点点滴滴,一点点雨声,怎么能让一个人再起波澜?

但事实上,对于一个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家国天下的人来说,哪里又能够真正的超脱?哪里又能够事事无动于衷?

所以“点滴到天明”五个字,不但说明了词人无法超脱的心理,更是字字牵动着词人心忧家国天下的敏感神经,使得他彻夜无眠。

因此“点滴到天明”这短短的五个字,看似简单明了,实则是包含了词人一生的意难平!

回想蒋捷的的一生,他29岁便中进士,可才中进士不久,南宋都城便被元军攻破,南宋也结束它短暂的统治。

于是,一天官职也没有做过的蒋捷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样的家国命运,让蒋捷悲痛万分。

因此,他在乘船过吴淞江时,写下了另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南宋灭亡了以后,很多文臣武将都做了元朝的官,而没有做过一天南宋官员的蒋捷,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入元朝为官的邀请。

因为在他眼中,虽然山河破碎,家国无存,亲朋零落。他也从此颠沛流离,衣食堪忧,但他却不应该失去应有的气节与风骨。

于是,他怀着无限伤悲的亡国之痛,离开了众人的视线,隐居于故乡宜兴的茫茫竹海之中,并在此度过了他的余生。

如此忠贞爱国的气节,得到了世人的无限尊重,因此人们把他称之为“竹山先生”。

故而在蒋捷这首仅仅只有56字的《虞美人·听雨》的词作中,藏着蒋捷悲戚的家国大梦,也藏着他惨淡的一生。

因此,蒋捷的这一首词,写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哀歌,更是一个时代与王朝的悲戚挽歌,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

这样的风雨飘摇的历史,使得此词成为宋词中最凄美的一场雨,深情难有人及,700多年来更是感染了无数人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0 阅读:146
诗愿侃天地

诗愿侃天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