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拖延族”到行动派:接收大脑的“求救信号”,7天告别拖延症

嘉慧浏览趣事 2025-01-21 00:12:36

在日常生活里,拖延的现象屡见不鲜。从准备睡觉却迟迟不睡,到面对任务不断推迟行动,拖延似乎成了许多人难以摆脱的困扰。深入探究拖延背后的原因、类型以及应对策略,对我们提升生活与工作效率、改善生活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晚睡型拖延,也叫心理性晚睡。很多人即便困意缠身,却仍不愿入睡,渴望在夜晚为自己留住独属于个人的时光。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心理能量的变化规律。人的意志力资源,作为心理层面的能量,在一天中是有限且不断消耗的。

清晨,我们犹如装满意志力的罐子,精力充沛。然而,随着一天中各种琐事的干扰,如堵车心烦、工作受批、饮食不适等,意志力资源逐渐减少,到了晚上便降至低点。此时,我们不仅容易产生拖延行为,还容易陷入负面情绪。

基因也是影响晚睡型拖延的因素之一。天生的“猫头鹰型”和“百灵鸟型”人格,决定了部分人在基因上就更倾向于晚睡。“猫头鹰型”的人在夜晚往往灵感丰富、思维活跃,这使得他们更享受夜晚的时光,从而导致晚睡型拖延。

拖延并非偶然,它与多种因素紧密相连。从年龄阶段看,青春期的孩子是拖延的高发群体。由于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大脑中的额叶系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而掌控情绪冲动的边缘系统却过度生长,这使得他们在脑机制上难以调用足够的认知功能来控制自己,进而容易出现拖延等自我控制失败的行为。

完美主义者同样容易陷入拖延的困境。他们对任务要求极高,追求事事达到心中的100分,然而过高的标准致使他们难以行动。

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者在拖延时,右侧大脑前额叶会出现兴奋的神经活动,而这一区域与消极情绪、恐惧感和焦虑感密切相关。因此,完美主义者在拖延时往往并不快乐,更多是受焦虑感和紧张感驱使。

还有一类人,因恐惧失败而拖延。特别是面对自己重视且感兴趣的项目,他们害怕搞砸,宁愿选择不开始,最终陷入拖延。

结构性拖延是拖延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类拖延者会刻意将任务拖到截止日期前的一两天,此时他们的工作效率会大幅提升。在临近截止日期时,身体会分泌更多多巴胺,这种渴求的激素能让人兴奋起来,找到工作状态。

然而,这种拖延方式也存在弊端。一方面,在截止日期前高度集中精力工作,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体验不佳;另一方面,在拖延过程中,未完成的任务会不断消耗大脑的神经资源,这就是蔡加尼克效应。即便在做其他事情时,我们也会因惦记未完成的任务而无法专注,影响做事效率。

应对拖延的策略与方法

面对拖延,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立即行动”是应对拖延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将翻越一堵高墙比作完成一项任务,先把背包扔过墙,就如同给自己设定一个必须行动的理由,逼迫自己迈出第一步。

针对完美主义导致的拖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调整大脑状态。由于完美主义者拖延时右侧前额叶兴奋,我们可以通过刻意让右手进行一些运动,如握小球、盘串等,反向激活左侧前额叶,调动积极情绪,降低右侧前额叶的兴奋水平,从而减少拖延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刷手机这类行为会降低自我意识,损害时间感知,助长拖延,应尽量避免。

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对抗拖延至关重要。虽然常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但科学研究表明,养成一个好习惯通常需要66天以上的坚持。以居家办公为例,将作息调整为与上班时一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时间意识。即便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偶尔中断,也不应放弃,而是要继续坚持,毕竟这并非连续打卡的计划。

此外,调整饮食和作息也能助力对抗拖延。意志力资源有其生理基础,糖分是意志力的基础,适当补充低升糖食物,既能恢复意志力水平,又可避免体重过度增加。脂肪对大脑也很重要,特别是Omega-3脂肪酸,如鱼油,能让大脑恢复精力,利于自我管理。

最后,高能量姿势也是应对拖延的小窍门。当不想行动时,保持如伸懒腰、挺胸等开放扩张性的高能量姿势一分钟左右,身体中的睾酮素会加快分泌,而负责焦虑的皮脂醇会下降。睾酮素含量高的人更具行动主义精神,不容易受拖延困扰。

总之,了解拖延的成因、类型,掌握应对拖延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告别拖延,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向着更高效、更积极的生活迈进。

文本来源:@科普中国的视频内容

0 阅读:6
嘉慧浏览趣事

嘉慧浏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