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书家第一人陈献章,一生跌宕坎坷屡试不第,束茅代笔终成大家

寓书喻画 2022-09-17 13:57:24

导语:陈献章,广东唯一一位具备从祀孔庙资格的大儒,他上承程朱理学,下开阳明心学,创立了名垂青史的“江门学派”。他独创的茅龙笔和茅龙笔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笔异彩。

陈献章自称“不要钟王居我右,只传风雅到人间”,这种理念在当时正统派眼里可谓石破天惊,但却为陈氏书艺带来了无限生机。

他所首创的茅龙笔书不仅在岭南,而且在全国书坛可占一席之地。今天,擅茅龙笔书者虽已成凤毛麟角,但白沙所谓的“风雅”却流传下来,成为书坛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种蓖麻诗卷》

屡试不第的一代大儒

陈献章生活的年代正是明初到明中叶国势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生经历了重大的朝政变化,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其一生跌宕坎坷。

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等。广东新会白沙村人,世称白沙先生。祖籍河南太丘,祖先为宋朝命官,因金人入侵中原,高祖多次南下后定居广东新会。

陈献章在父亲陈琮过世一个月后出生,作为遗腹子的他,人生自然也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波折坎坷。一生参加科举数次,20岁参加乡试,考中第九名举人,正统十三年四月进京参加会试,中副榜。

景泰二年返京科举再次落第,后随江西吴与弼学习半载而归,这半年的学习激励并启发了陈献章,为其后期的道学探究也打下了基础。

《种蓖麻诗卷》

成化二年,原本已对仕途无望的陈献章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再一次北上寻官,数月跋涉后到达京师,一日 ,国子监祭酒邢让试陈献章,以“和杨龟山《次日不再得》韵”为题,陈献章作诗后“名震京师”。

但因其不是科举出身,只得到了“国子监拨送吏部文选清历事”这样一个小小的官名。这并不是陈献章的初衷,成化三年,其辞掉官位,回到家乡。

成化五年,陈献章时年42岁,再一次复入京师参加考试,再下第。

从20岁到42岁的这二十多年间,陈献章饱尝了科举的黑暗,这也为其后期立志于潜心研究学术奠定了思想基础。

陈献章一生清贫,都御史邓廷缵曾令番禺县每月送米一石,他坚辞不受,说自己“有田二顷,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巨金买园林豪宅送他,他亦委婉回绝。以后,陈献章就一直隐居,侍奉老母,继续致力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

《大头虾说轴》局部

后来身兼礼、吏、兵三部尚书职务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华阁大学士卒赠太师的名臣梁储,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其过世之后,万历二年神宗命人建白沙祠堂。额为“崇正堂”,联为“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万历十三年,以翰林院检讨的身份入祀孔庙。

陈献章以理学、诗文擅名。其学以静为主,史称“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鳶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为宋、明理学史上承上启下、转变风气之重要人物。

他的诗名、书名均为理学所掩,所以现在人们谈起他的时候,往往忽略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实际上,在明代中期的书坛上,陈献章所独创的茅龙笔书彰显了书法个性,一扫明初以来“馆阁体”书风的时弊,在明代书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行书诗卷》

束茅代笔,自成一家

陈献章长于草书,张翊谓其“能作古人数家字,束茅代笔,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游潜称其“书法得之于心 随笔点画,自成一家”。

明代初期,由于朱子之学的笼罩,学术陷入因循守旧、万马齐喑的局面。书法领域,台阁体流行,书法家个性才情在平庸的环境中消磨殆尽。

在陈献章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书坛开始走向解放,其标志就是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人书法及观念逐渐流行。而在此之前的一、二百年间。苏、黄一直是被以朱熹为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所压制,这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场罕见的“文化革命”。

陈献章幼年时期得黎秫坡弟子梁继灏真传,应试受挫后于景泰五年前往江西临川,求学于理学家吴与弼。

《大头虾说轴》局部

这两个阶段的授业恩师所持学术理念不同,前者富于道家情怀,后者秉承理学理念,这两种思想都在陈献章的心中埋下种子,也为其后书风的转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湛若水曾经将其师陈献章的书法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盖翁无视前多用兔颖,书法出入晋人,神思逸发,非他人所能为。”

又说:“此吾师石翁初年墨迹,而周生荣未所藏也,时已得晋人笔意,而超然不拘拘于形似,善学晋者也。”

陈献章的书法以成化十九年为界,书法风格转变极大,由瘦劲转向丰腴平淡,后将书写工具改用为茅龙笔,便慢慢走上了槎枒峭削、奇横开张一路。

《大头虾说轴》局部

茅龙笔书是让陈献章留名书法史最浓重的一笔,也是最能体现其书法美学思想的一种字体。在当时已名声大振,时人得其片纸,藏以为传家之宝。更有传说交南人购茅龙笔书一幅,易绢布数尺。这足以说明白沙书法在当时的影响力。

陈献章传世之作,也多以茅龙笔所作行草,出颜真卿及宋人意趣为多。因茅龙笔锋硬且杂,弹性不足,所以茅龙笔书苍老劲利,潇洒自然,类似以破败之硬笔所书,视觉效果特殊,别具一格,情怀超然。

从陈献章的书法中我们能见他作书强调神会,重视自然,那种“觉初沐”创作情感、“熙熙穆穆”的内心感觉,造就了他笔下的生辣之趣和新鲜感。

换言之,他是靠“神气往自随”的内心活动凭感觉去作书的。此时茅笔的粗放正好与其创作思想相似,少有传统书法的束缚。

《兰亭序卷》

茅草笔写出来的气势磅礴

陈献章在《书说》里阐述了自己的书学主张及以书调性的哲学思想:“予书每于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此吾所以保乎静也。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形立而势奔焉,意足而奇溢焉。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调吾性,此吾所以游于艺也”

在这段简短的“书学宣言”中,可以看出陈献章追求的是一种“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的奇特风格,这种风格在当时“馆阁体”书风极为盛行的主流书坛,无疑是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种蓖麻诗卷》

笔锋刚健,气韵拙朴,一种未被世俗所羁绊的洒脱盎然于笔下,显示出作者无拘无束的疏狂之气。在他那近乎于粗糙和笨拙的用笔中,我们不难看到将意趣置于第一的内心世界,这在元代和明初都是很难见到的。

《慈元庙碑》

乃其绝笔之作。该书行草相间,运笔谨严但不失其古拙之韵,行笔自然,笔锋犀利,虽为晚年带病之书,但仍是其平常作风,只是稍欠腕力。

《大头虾说轴》

下笔顿挫力很强,毫端开叉,形成了较多的飞白之笔。字迹墨色干枯,粗细变化丰富,兼之运笔迅疾奔放、挥洒自如,又少见连绵之笔,显示出动中寓静、拙中藏巧的韵致。

《行书诗卷》

结语:

陈献章传世书迹中,真正的茅龙笔书不多。由于他在当时的名气很大,在明代以来就有不少人仿冒他的作品。因此,在现存的不少陈氏作品中,其中有相当多一部分还是可疑的。

——END

1 阅读:342
评论列表
  • 2022-09-19 00:01

    谁评“广东第一人”?碑派宗师康有为算第几?

  • 2022-09-19 00:48

    不平!暴戾!郁懑气显露无遗!果然是书为心划,此言不虚!好书法!好境界!

  • 2022-09-19 00:55

    罗浮山有他书法,苍劲有力!

寓书喻画

简介: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