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杨维桢的字,粗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实际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说把赵孟頫比作优美的代表,那他则是壮美的典范。
在元代,赵孟頫纯熟圆润、温和妍媚的书法风格一统书坛,在他的影响下,举国上下追求复古、崇尚晋唐。
《竹西草堂记题卷》
随着赵子昂的影响不断深入,许多人开始直接学习他的书法,这也束缚住了书坛的创造性,整个元代书坛陷入了靡弱、 缺乏生机的局面。
如何冲破赵氏书风的禁锢,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就逐渐成为当时少数书家的目标。
而在这些书家中,杨维桢无疑是追求个性、强调自由精神的标志性人物。
《元夕与妇饮诗》
元末三高士之一杨维桢,字廉夫,初号梅花道人,又号铁崖、铁雅、铁留子,晚年号东维子,别号抱遗叟、抱遗老人、铁道人、铁笛道人、铁龙道人、铁心道人、铁冠道人等。为元末三高士之一。
杨维桢早年随父学习,二十五岁后,其父“为筑万卷楼铁崖山中,使读书楼上。惧性弗颛易怠,去梯,轱辘传食。积五年,贯穿经史百家。”
在苦读的五年中,杨维桢对《春秋》等用功最深,这一方面使他领悟到其父“经不明,不得举”的儒家治国思想,另一方面使他树立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积极出仕的理想。
《跋苏轼二颂》
泰定四年登进士第后,杨维桢初任天台县尹,阶承事郎,但在任仅三年就因惩办黠吏而被罢官。后改钱清场盐司令,又因为民减赋,再次被罢官。
这对杨维桢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是巨大的,正如幺书仪先生所说:“有个性与才华,也总在寻找从政的机会,却一直没有得到上天的赐予”。
至正初年,朝廷主持修纂辽宋金三史,编纂过程中发生了关于辽宋金哪个是“正统”的论辩,杨维桢写《三史正统辨》一文进献朝廷。在此文中,杨维桢用大量的史实证明了元当承宋,这与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不同的,也正因此文对杨维桢的政治生涯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壶月轩记》
当时大司徒欧阳玄读完此文感叹道:“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于是向朝廷举荐杨维桢,但因为《三史正统辨》使很多人对杨维桢不满,所以欧阳玄“将荐之,又有沮之者”,杨维桢最终只做了“杭之四务提举"的小官。
至正十六年,杨维桢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负责刑狱。至正十八年,朱元璋部击败元兵占领建德,杨维桢避难富春山中。张士诚慕其名招之,但杨维桢不肯接受官职。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隐居在松江筑园圃蓬台,江南一带才俊之士造门拜访者络绎不绝。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召他至京师,修纂礼乐法典,杨维桢谢绝了,次年再次召他至京师,杨维桢留京四月便病重而亡,享年75岁。
《晚节堂诗札》
横扫元朝复古书坛杨维桢的书法充满着浪漫色彩,完全是自己性情的表达。这与赵孟頫“笔法千古不易”的精熟用笔,秀丽端庄的结体形成鲜明对比。也正是对赵氏书风的这些突破才给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晋以来,由王羲之父子创造的“二王”笔法作为书法的正统笔法被历代书家所传承,但经过宋代的“尚意”书风后,晋唐书风的影响逐渐减。
到了元代,在赵孟頫等人的积极倡导下,书法又回归到晋唐古意、崇尚“二王”笔法的正路。
他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他的这种借古开今、力矫时弊的思想迅速在元代文人中发展开来,并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出现全面复古的学书之风。赵子昂的书法也成了众人效仿的对象。
《赠装潢萧生显序》
赵孟頫把二王书风中、侧锋互用的运笔方式,简化为一种纯用中锋的娴熟技术。使书风最终趋于整平化而缺少变化,并最终走向圆熟、精工的面貌。
他的追随者也陷入被动的模拟,加之宋代帖学流弊的影响,书坛也陷入妍媚,流滑的局面。总之,由赵子昂所倡导的复古主义书风没能推动书法风格的转变,却只是使书法的形式技巧更加纯熟而己。
而杨维桢却没有盲从于赵孟頫,他打破了赵子昂“结字因时相传”和“用笔千古不易”两大桎梏,结字上融会章草而变革其工稳,取法钟王而舍弃其圆通,奇崛而不怪异,流畅而不浮华。
用笔上除采用传统的中锋笔法外,大量融入侧锋、偏锋,使其书法风格呈现出放逸纵横、高古奇崛的面貌,充分体现着元代的“乱世气”。
《城南唱和诗卷》
他不受赵氏书风中精熟笔法的影响,而是上溯唐宋诸贤,直至两汉、魏晋,显得既高古又清新。
杨维桢用笔不拘于常法,劲健中兼以轻捷,凝重处又见飘逸,变化多端。其字形以行书为主体,兼之楷书、章草书,各种字体融为一体却不显杂乱。
这种奇崛的布局和元代主导书坛的赵氏书风是大相径庭,故被时人认为“未合格”、“狂怪不经”,但另一方面,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它“清劲可喜”、“步履自高”。
《真镜庵募缘疏卷》
奇崛不失典雅之气杨维桢大胆创新,用自己特殊的结体,构筑着自己书法艺术的特征,杨维桢的字形多以欹侧反正的险绝取势,或左低右高、或右低左高,俯仰参差,灵动又充满气势。
杨维桢的文艺思想中提倡复古,主张要上追先秦秦汉,故其书法也受到这种思想影响。
通过甲骨文、金文章法与杨维桢章法的比较可以得出,都采用紧密式的章法,缩减行距,在其中穿插粗重的点画。加之杨维桢劲健的线条,独特的结体处理方式,故作品在奇崛的同时不失典雅之气。
《周上卿墓志铭》
为乌丝栏小楷,此时杨维桢已六十四岁,但仍然一丝不苟,字的大小皆不超过三分,用笔劲挺,结构严谨。他还将章草点画的用笔加入到楷书中来,使得严谨的结体中出现了灵动的古意。
尽管这些变化是微小的,但在一整篇肃穆的墓志铭中出现,无疑会使欣赏者眼前一亮,对整幅作品的节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城南唱和诗卷》
行中带草,间杂有章草笔意。结体中宫紧凑,通过点画的向外拓展又显得灵动,险中求稳,平淡中又见奇崛,格调高古,有清雅之趣。
上下字之间较多的牵丝,不仅加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也使整幅作品的行气流畅。捺笔多采用章草的笔意,使整幅作品中显得生动而有趣味。
《题钱谱草书册》
行笔苍劲,结字奇崛,多杂章草笔意,墨色干湿燥润变化多端。
此作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写得较为规整,但作品写至中部“其集叙史,有法不古,吾铁史断” 时,笔致与前后相差很多。
前面犹如娓娓道来,书至此时却如狂风骤雨般,已经完全不顾忌毛笔的笔锋,狂扫而下,仿佛要将约束他的一切礼仪道德都打破一般。
《题杨谦小像》
结语:
杨维桢追求复古、崇尚晋唐:钟繇的朴拙、索靖的劲健,二王纯熟、飘逸的今草笔法,唐欧阳询的收束结体、顿挫转折,都可在杨维桢的作品中找到。
但他不为古人所拘束,他取法的古人高古浑穆的气息, 将行草书因素加入到章草创作中, 并将章草书法混入行草书创作中,加剧了作品中的“尖锐化”,从而得到了奇崛古朴的书法意境, 突破了妩媚靡弱的赵氏书风。
——END
善福的心~
赵孟頫是雅俗共赏,亲和力发挥到极致,降低了诗人对书法的门槛的认识。
三不五时
喜欢赵字,喜欢这种气质。人生平和点,把功名利禄看淡些,享受慢生活。
不哭的泪娃娃
我个人喜欢文徵明
说谎
老赵字,绝对是艺术!
宽面女孩 回复 09-23 17:12
放你屁,多看看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