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店转型养老业务一定是“短期盈利+长期主义”相结合。只投入,不盈利,企业是无法生存的。

来源:中国药店
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pixabay

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根据《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我国银发产业正从7万亿规模向2035年的30万亿“蓝海”迈进,其中养老照护作为核心赛道释放巨大需求。
面对行业变革浪潮,连锁药店亟需突破传统经营思维——与其在红海市场中艰难求生,不如顺势切入银发经济新赛道。从政策导向到市场需求,从健康中国战略到消费升级趋势,药店转型银发经济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成都万华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湖湖南怀仁大健康产业集团等行业先锋,已通过创新实践为“药店+养老”赛道探索出可行的发展路径。

认知颠覆:药店养老服务≠照顾失能老人
传统养老总与“失能失智”挂钩,但照顾失能老人不是药店能做的。啄鸟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王吉泽表示:“把养老理解成照顾半失能半失智或者失能失智老人,药店是干不了的,我觉得药店养老服务是健康活力老人的养老”。
所以,药店做养老生意应转换思路——针对健康活力老人,提供“治未病”的康养服务。除此外,药店场景可天然承载老年社交需求,通过养生讲座、兴趣社团等社交活动,在满足健康管理需求的同时,更创造了情感连接和精神归属:老人们在参与活动中重建社会角色,在交流互动中疏解孤独情绪,这种“健康+情绪”的双重价值,正是药店养老业务区别于传统养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转型关键:老板亲自“操刀”
药店老板的认知深度,直接决定养老业务的成败。成都万华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凯强调,介入养老服务绝非职业经理人能“标准化操作”的领域——它要求决策者从“卖药思维”转向“健康服务思维”。
真正的转型不是堆砌产品赚差价,而是构建以用户健康价值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药店需要成为“社区健康管家”,用专业服务替代传统推销,用个性化方案取代单一药品,让消费者不再仅为“买药”进店,而是为“管理健康”停留。


轻医疗模式:借力打力做生态
转型绝非“改行做养老”,而是立足药店专业优势,搭建“轻医疗”服务生态。成都万华大药房打造的“银龄生活馆”,已构建社区化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群体提供基础健康检测、慢病管理、用药指导等社区服务。目前正规划引入居家化健康监测模块,拟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现老年防跌预警、行动轨迹追踪等功能,同步开发个性化健康产品序列,聚焦心脑血管防护、骨质疏松预防等老年疾病干预需求,形成“社区-居家-预防”三维服务网络。
同时,专业人才储备也是介入养老服务的关键突破口。传统药事服务已无法满足大健康管理的需求升级,药店需构建“健康+助老”双轨人才体系:既要配备具备慢病干预、营养指导能力的健康管理师,也要培养掌握生活照料、心理慰藉技能的照护服务师。
正如万凯所言:“药店提供药事服务是最主要的服务,未来药店转向大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和助老服务就必不可少了,但不同服务需要的能力不同,所以我们药店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准备。”

盈利密码:短期导流+长期锁客
除了适不适合做,怎么做外,行业人士还会关心养老生意会不会很“烧钱”,该怎么盈利?湖南怀仁大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林承雄给出建议,药店转型养老业务一定是“短期盈利+长期主义”相结合。只投入,不盈利,企业是无法生存的。
短期盈利的关键在于抓住药店的天然流量优势——据万凯透露,通过“银龄生活馆”的加持,万华大药房3个月老年客流增长40%,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买药的人”转化为“健康管理的长期用户”。
而长期主义则体现在情绪价值的深度挖掘:在“药店+养老”的场景中,老年会员不仅可以获得健康监测服务,还可以通过兴趣社团、知识讲座等收获精神满足,这种“健康+快乐”的双重价值绑定,使药店从药品销售终端进化为社区健康生态入口,最终实现短期收益与长期品牌价值的共生共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