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00元起家到200多家连锁门店,仁人和深耕“药店+诊所”模式

老夏的笔记本 2025-03-14 03:30:07

仁人和通过“药店+诊所”的模式解决了合规性、服务能力、相互引流三个问题。目前仁人和旗下已拥有超过200家药诊店,会员数量接近百万。这些店铺聚焦1公里社区圈,面积均在200平米以上,回本周期仅需4-5个月,店均服务人数超2万,日均营收超过万元。

来源:诊锁界

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pixabay

药店数量已突破70万家、处方外流阻力重重、互联网医药电商崛起……四面楚歌之下,药店们纷纷瞄准“药诊店”,尝试通过“从药到医”的方式在“卷生卷死”的市场中博出一条活路。

然而,囿于人才缺难、管理难、成本高等问题,药诊店的发展一直受限,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没形成成熟的连锁商业体系。国内首家拿到连锁诊所牌照的医药零售企业——仁人和,在药与医的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上述症结已经有了妥善的解法。

首创连锁模式,深耕“药店+诊所”20载

“药店+诊所”的模式在国内药品零售行业并不罕见,但真正将诊所集中化管理、连锁化运营的还是仁人和药诊所。谈及仁人和,不得不提到其创始人杨全柱。

1969年,杨全柱出生于山西省娄烦县。在那个生活条件艰苦、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父亲因患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而离世,母亲也因长年劳累成疾而早逝。双亲的相继去世,以及上山采药以维持学业的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未来要从事医药行业。

2004年,杨全柱怀揣着几乎全部家当——4000元,回到老家娄烦县,开设第一家药诊店,开创了“药店+诊所”的全新经营模式。

理由在于,一是市场需求,大部分顾客来药店的目的是治病,医生比店员提供的建议与服务更加准确、专业,能满足顾客更深层次的需求。据杨全柱观察,进店顾客中仅20%-30%明确购买药品,超60%会先询问“该吃什么药”。“店员只能推荐OTC药,但很多症状需要专业诊断。”

二是基层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市场竞争相对较小,更适合零基础的“菜鸟”。这也成为仁人和后期拓展城乡结合部或居民小区,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

2004~2007年,杨全柱和合伙人陆续在太原市周边的娄烦、代县、太谷县等地开出7家药店和门诊,为“农村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2007年注册成立了山西仁和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2012年9月,获太原市卫生局批准,成立太原仁和诊所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连锁诊所。2013年,在太原市拥有门店超过100家,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目标。2015年8月,山西仁泽医药集团正式成立,打造企业在医药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整体实现集团化运作。2020年,提出“全渠道医疗生态”概念,通过自建诊所、签约医生、打通医保系统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15分钟健康服务圈”。

2021年起,仁人和确定诊所以全科+儿科为标配,儿科病种为优势,其他病种做补充,全力打造儿科特色门诊,制定了适合基层医疗的15个儿科病种标准化诊疗方案。“儿科疾病并发症少、病情简单,治疗方式可以涵盖中医、西医、推拿、理疗等,容易标准化复制,对医生水平的依赖度较低。”杨全柱表示。

2023年,杨全柱在医药物资协会主动请缨,成立药诊店赋能分会。2024年,仁人和推出发展加盟模式,并定期主办药诊店训练营,分享经营管理经验,为更多药店赋能。

20余年的探索中,仁人和药诊所以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为基础,成功打造出一套涵盖诊疗标准化体系、药诊店管理运营标准,以及差异化商品、营销、服务体系的全方位医疗解决方案。这一体系不仅覆盖了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还延伸至健康教育、康复养老、居家护理等多个领域,为居民提供了全面、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目前,仁人和旗下已拥有超过200家药诊店,会员数量接近百万。这些店铺聚焦1公里社区圈,面积均在200平米以上,回本周期仅需4-5个月,店均服务人数超2万,日均营收超过万元。

每家单店都配备8至10名员工,至少包括2名医生(一中一西)。据统计,仁人和的中西医学专家团队合计超过400人,加上护理人员,总员工数已超过600人,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

破解医生资源难题,构建平衡利益机制

药诊所既不是单纯的药店,也不是单纯的诊所,复制药诊店不像复制药店那么简单,医生水平直接影响到诊所的口碑和业务量。仅仅医生资源短缺这一问题,就阻碍相当一部分药店转型的步伐。

一方面,药诊店大多需要全科医生,需要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类医生本身就短缺。另一方面,受社会评价、心理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优秀的医生倾向于去医院任职,不愿“屈尊”在药店看诊。

那么,医生到底怎么来?杨全柱表示,中国的医生并不少,缺的是名医。而基层医生不需要有太过于高的学历与顶尖的技术,能不能留住人关键在于培养体系、考核制度是否完善,以及薪资待遇、就业体验是否有吸引力。

仁人和坚持“校招为主,社招为辅”的原则,结合诊疗经营与个人发展意向的医生定位吸纳更多的医生人才。校招聚焦于本科与专科人才,辅以研究生;社招则锁定二甲及以上医院在职及退休人员。同时邀请省内知名医生进行培训、带教、病例点评和跟诊,通过标准化管理和系统培训提升医生整体水平。

仁人和构建薪酬体系的依据是医生的职称与等级,以医生入职前的原有职称作为参考标准,年末统一组织考核,以实际的考试成绩作为晋升标准之一,不设固定的晋升名额限制,以“主任医生”为例,一般而言基本工资达到15000元左右,日诊35人次左右。

接诊量也是考核医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那些年纪较大、技术精湛但理论知识可能稍显不足的医生,直接免去考试环节,同时将接诊量考核标准提高20%,主任医生需达到40人次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药店,药诊店在人员配置、专业性以及成本支出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且难度更大。笔者观察到,不少转型中的药诊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医生赚钱、而药店亏损,二是店员拦截顾客、医生难接到诊。

究其根本在于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平衡。换言之,如何巧妙地平衡药店、店员与医生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了决定药诊店能否稳健运营的关键所在。

仁人和在这个问题上也给出解法:尽管药店和诊所在营业执照上各自为营,但由同一套管理团队进行统一调度与考核,取消个人激励机制,引入了集体奖金制度。简单来说,员工的薪酬不再单纯依赖于个人销售业绩,而是与团队的业绩表现挂钩。

“怎么把顾客从药店导流到诊所,光是这一件事情就花了十几年!”杨全柱强调,薪酬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是仁人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融合药诊优势,打造特色经营体系

医疗人才的紧缺固然是一方面,诊所和药店的经营体系差异更为值得重视。

药店本质上属于产品驱动的零售行业,诊所服务属性更强,以诊断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来解决问题,注重患者口碑。如果能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把管理细节做到位,便是“1+1>2”;反之则可能“1+1<2”。而仁人和可以实现“1+1>3”,“药店+诊所”的模式解决了合规性、服务能力、相互引流三个问题。

为强调“医”的属性,2023年,仁人和正式将沿用近二十年的“药诊店”更名为“药诊所”。“过去老百姓觉得我们是卖药的,现在要让他们知道,我们首先是看病的。”杨全柱表示。

从坐堂医模式到药诊分开经营,再到药诊统一管理,以及发展到目前的药诊所模式,仁人和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儿科做优势、全科做基础、中医做特色、妇科做补充”的诊所定位强化诊所在居民心中的形象,逐渐摸索出一条仁人和特色的药诊所经营道路。

1、以经营“人”为核心

仁人和将“药诊店”更名为“药诊所”,将经营中心放在诊所服务上,摒弃药店依赖药品销售、打折促销以及单品营销的经营理念,专注于提升诊所对周围居民的服务能力,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等手段,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

2、“九化”标准

仁人和打造新型诊所时,提出“九化”标准,环境舒适化、服务亲民化、管理信息化、诊疗规范化、培训常态化、诊疗科学化、人才多样化、经营特色化、运营标准化,这为大部分常见病建立了一套标准化流程,有效提升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医生的压力。

例如,《标准化诊疗规范》六册将90%以上常见病种诊疗规范化,涵盖全科、儿科、中医等领域;《接诊规范》将问诊、检测、回访等流程拆解成76项标准化动作,涵配合视频教学与专家带教,实现“赤脚医生手册”的现代化升级。

3、会员体系

仁人和实行双轨会员策略:普通会员与签约会员。普通会员半年仅需10元,通过累积积分可兑换药品优惠券、检验费减免及挂号费优惠等福利,以搭建与顾客的桥梁,增进彼此信任。而针对有更高需求的顾客,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价格区间为600元至3000元不等,涵盖身高管理、慢病管理等,为病人量身定制全周期、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4、产品与服务

仁人和药诊所有“品种全”“价格低”“服务优”三大竞争优势。品种全指的是药店提供1500多个品种,基本上涵盖了品类的需求大部分,能满足常见病治疗所需的药物。价格低,即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采取亲民的策略。第三是服务优,这不仅仅是服务态度,而要通过专业的服务来满足患者需求。

转型方向:多元化or专业化?

截至2024年6月,全国零售药店的数量已突破70万家,且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加剧了内卷与竞争。加之医改政策推进、监管趋严、互联网医药电商崛起等挑战因素的驱动,药店们开始积极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力求在“卷”字当头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

一是多元化,布局“药店+”,如“药店+彩票” “药店+美妆”“药店+咖啡”“药店+便利店”“药店+租赁”“药店+足浴”等,注重跨界融合与消费体验升级。例如,一心堂早在2020年一心堂在海南开设了首家药妆店,截至2023年末已经在3000家门店中开展“药店+彩票”业务试点;河南张仲景大药房旗下的仲景生活卖起了面包和奶茶……

二是专业化,围绕“大健康”核心理念,将药品零售与诊疗、理疗、康复相结合,如“药店+诊所”“药店+理疗”“药店+互联网医疗”,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服务的深层次需求。尤其是“药店+诊所”这一模式,已经成为包括一心堂、健之佳、益丰药房、九洲大药房、漱玉平民、海王星辰在内的知名药店探索的主要方向。

杨全柱表示,多元化会“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盈利难题。以药妆店为例,国内的便利店与美妆店已经发展成熟,在顾客的认知中,药店就是卖药的场所,购买化妆品会去专柜、官网或者美容机构。反观日本的药妆店能蓬勃发展,是因为市场中缺乏专门的化妆品店,药妆店刚好填补了市场空白。

“中国的药店天生残疾”是杨全柱多次跟媒体表达过的观点。他认为,药店不能对药店的未来还抱有侥幸心理,唯一出路是具备医疗专业性的药诊店,且在转型的过程中应与时俱进、拥抱变化,一切行为顺政策而为,确保诊疗服务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在当前市场背景下,“药店+诊所”是药店转型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可以解决处方来源问题,化被动为主动,接住门诊统筹等政策利好,另一方面,专业的诊疗服务比单一的卖药能够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建立私域流量池,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强化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同时,药诊店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诊疗服务优势,开展身高管理、健康咨询、慢性管理等增值服务,减少对药品销售的依赖,进一步拓展盈利空间。

但囿于人才与管理问题,药诊店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形成成熟的连锁体系。并且“开店容易守店难”,正在转型中药诊店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词:

一是深入社区。通过提供便捷、贴心的医疗服务,建立与社区居民的紧密联系,成为居民看病买药的首选。

二是慢病管理。门慢特病基数大、客户群稳定,流失率低,既可以开具医保统筹报销的处方,也会产生其他健康需求,为药店带来稳定的业绩。

三是普惠路线。回归医疗的本质,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性价比高的医疗服务和产品。

3月26日-3月28日,2025第六届诊博会药店诊所发展论坛,仁人和药诊所创始人 杨全柱将带来《从"药诊店"到"药诊所"定位转变的核心思考与行动》主题分享,敬请期待!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0 阅读:0
老夏的笔记本

老夏的笔记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