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彭德怀到达成都,看到一篇文章后,气愤道:谁也压不垮我

是侃天说地的小李呀 2025-04-27 15:03:52

【前言】

地势险峻,道路漫长,沟壑遍布,军队迅猛前进。谁能勇敢地持刀策马?只有我们的彭德怀将军。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彭德怀始终保持着那份无畏的英雄气概。

【毛主席:老彭,你还是去西南吧】

1959年9月,彭德怀致信毛主席,陈述了自己的想法。信中,彭德怀提到:

主席:在八届八中全会和军委扩大会议上,我的错误得到了全面揭露和严厉批评,这消除了党内分裂的潜在风险。这是党的重大胜利,也为我提供了改正错误的最后机会。我衷心感谢您和其他同志对我的耐心教导和帮助……因此,我请求中央在军委扩大会议结束后,允许我进行学习或离开北京前往人民公社,既学习又参与劳动,以便在劳动人民的集体生活中接受锻炼和思想改造。此请求是否合适,请您考虑并回复。此致敬礼彭德怀一九五九年九月九日

收到彭德怀的信后,毛主席心情愉悦,迅速与他进行了电话沟通。通话中,毛主席表示要将这封信传达给全党成员。同时,毛主席在批示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我非常赞同彭德怀同志的信,他的立场和观点都很正确,态度也十分真诚。如果他能彻底改变,不再有大的动摇(小的动摇在所难免),那么他就能迅速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建议,全党同志都应支持彭德怀同志在信中所表达的态度。对于他未来工作的安排,我认为他的建议基本合理。他年纪大了,不适合从事体力劳动,但花几年时间读书,并定期到工厂和农村进行观察、调查和研究,是非常有益的。中央将与彭德怀同志进一步讨论,做出合适的决定。

1964年9月17日,国家主席刘少奇签署了一项重要人事任免决定。这一决定是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作出的。根据这项命令,林彪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国防部长。同时,彭德怀不再担任国防部长一职。这次人事调整标志着我国国防领导层的重要变动。

彭德怀决定整理个人物品,迁出中南海。他将崭新的元帅制服、少用的勋章、狐皮大衣、地毯、名家书画、猎枪和较贵重的衣物全部上缴国家,仅保留书籍和日常衣物。他对妻子浦安修表示:“老百姓用不上的东西,我都不留。”

9月30日这天,彭德怀换下了身上的军装,穿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在警卫员的陪同下,从中南海永福堂离开,开始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

为了确保彭德怀的生活和工作得到妥善安排,毛主席决定给予他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相应待遇,并为他配备了包括秘书、警卫、司机、医疗团队及后勤人员在内的九名工作人员。然而,彭德怀对此表示不接受,明确表达了拒绝的态度。

我身体好得很,不需要护士照顾。现在我已经退休了,更不需要别人来帮忙打扫卫生、处理日常琐事,这简直太荒唐了!另外,我坐的那辆高档轿车也得换掉,现在根本没必要用那么豪华的车,出门坐公交车不是更方便吗?

在吴家花园,彭德怀专注于两件事:种地和学习。他在中央党校跟随杨献珍,深入研究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

10月13日,彭德怀前往中南海,与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人会面并展开讨论。在谈话中,彭德怀建议自己用几年时间进行学习,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和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思考,彭德怀内心充满了困惑。他找到杨献珍,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杨校长,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同时,我也非常感激毛主席给予我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越发坚信自己在庐山会议上的立场是正确的。我实在不该做出那个违背自己信念的检讨。”

1962年,彭德怀撰写了一封长达82000字的信件,亲自前往中央办公厅,将信件递交给杨尚昆,并请求杨尚昆复印几份,分别呈送给毛主席及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这封书信里,彭德怀详细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提到:

作为一名党员和退伍军人,我始终坚持对党忠诚,勇于直言。敢于说真话不仅是党组织蓬勃发展的体现,更是对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关于外界对我与外国势力有不当联系的指控,我认为有必要澄清事实。我欢迎中央派遣调查组彻查此事。如果调查结果显示我确实背叛了祖国,我甘愿接受任何惩处,包括在天安门前执行死刑。

递交了信件后,彭德怀便进入了等待的状态。在这期间,他主要忙于农活和学习,空余时则像平常人一样散步消遣。

彭德怀的警卫员见他的一双皮鞋磨损严重,未经许可就擅自处理掉了。事后,彭德怀多次提起这件事,惋惜地说:“那双鞋特别适合我,穿着很舒服,真不应该扔掉。”

彭德怀的朴素作风,据他的警卫参谋回忆:

彭德怀在日常生活中极为节俭,他不搞特殊化,坚持在集体食堂用餐。如果饭菜有剩余,他坚决不让浪费,要求留到下一顿加热后再吃。他的衣物,尤其是内衣,常常缝补多次,即便破旧不堪,警卫员也不敢擅自丢弃,因为彭总随时可能要求继续穿用。这种简朴的作风,体现了他一贯的节俭精神和对公物的珍视。

另一次,彭德怀患了感冒,还伴有高烧。浦安修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并取些药物。虽然彭德怀有权享受医疗照顾,但他却坚持说:“这种小病,何必吃药,忍一忍就过去了。在我的家乡,感冒了就去干活,出出汗自然就好了。”

1965年3月,美国军队正式进入越南战场,局势迅速紧张起来。

在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后,中央立即下达了关于强化国防准备的指导意见,要求全体党员、军队和人民群众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充分准备。这一指示旨在动员全国上下提高警惕,增强应对潜在危机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在严峻形势下能够迅速有效地作出反应。通过全面部署和广泛动员,中央希望凝聚各方力量,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鉴于当时的形势,毛泽东决定派遣彭德怀前往西南地区,负责指挥该区域的大三线建设项目。同时,毛泽东也考虑到,若局势需要,彭德怀还能继续承担军事指挥的重任。

1965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彭真受党中央委托与彭德怀进行了一次重要会谈。彭真向彭德怀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希望他前往西南地区主持大三线建设工作,并担任副总指挥职务。然而,彭德怀对这一安排持有不同意见,当即表示难以接受。得知彭德怀的态度后,毛泽东决定亲自出面与彭德怀进行直接沟通。

9月23日,彭德怀被召至中南海的颐年堂。

当毛主席与彭德怀重逢时,他双手紧握住彭德怀的手,关切地说道:“好久不见,你看起来比之前老了不少。”彭德怀笑着回应:“我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毛主席把彭德怀叫到屋里,笑着对他说:“你这人就是太倔,平时不联系,一写信就长篇大论,弄得咱俩都累。今天咱们好好聊聊,有啥说啥,该吵吵,该骂骂,你还是咱们的政委,还是自己人。待会儿少奇、小平、彭真他们也都过来,周总理要见西哈努克,可能赶不上。”

毛主席进一步指示道:“当前的重点是打造战略后方基地,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好准备。按照规划,西南地区的投入将占据最大比重,其战略地位极为关键。你前往西南任职是合适的安排,李井泉担任主要负责人,你作为副手协助,程子华也一同前往。未来必要时,你们还可以率领部队参战,以此挽回声誉。”

彭德怀回应毛主席的提议时表示:“我不在意名声问题。我觉得还是不去为好,带着这种负面形象,到了地方上,和群众交流会有障碍,他们和我也很难正常相处。况且,我一直严格遵守自己立下的三条原则。”

彭德怀提到有三项保证,毛泽东随即从烟盒中取出一支烟,点燃后吸了几口,接着问道:“具体是哪三条?”

彭德怀直言不讳地表示:“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会背叛革命;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我都不会选择自我了断;至于未来的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我愿意通过劳动自力更生。”

毛主席表示:“关于最后两点,我印象还很深刻。老彭,虽然会议已经结束,但可能你的观点更接近真相,就让时间来验证吧。再过几年,我们或许会有更清晰的答案。不过,关于你去西南工作的安排,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去。在那里,你或许能做出一些成绩。为了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我们打算设立一个建设总指挥部,由李井泉担任主要负责人,你作为副手,程子华也会参与其中。”

毛主席为了让彭德怀放下心中的担忧,特别诚恳地对他说道:“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是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大家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合作了几十年,一直配合得很好,不应该因为庐山会议的事情就彻底分开。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看来,对你的批评可能是不恰当的,也许真理在你这边。不过,希望你不要记恨,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们继续一起前进吧,以前我反对你是出于好意,现在支持你也是真心实意的。”

毛主席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后说道:“对于老彭,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我自己也是如此。老彭,你还是去西南吧。让少奇和小平同志召集西南区的相关人员开会,把问题说清楚。如果有人有异议,就让他直接找我谈。最后,我送你几句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保留自己的意见,努力工作,做出成绩,必要时再带兵打仗,争取恢复名誉。”

毛主席的一番坦诚交谈深深触动了彭德怀。他凝视着主席,诚恳地回应:“主席,我接受您的安排,前往西南。”

中午时分,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人前往颐年堂,与彭德怀共进午餐。从彭德怀的神情中,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愉悦心情。

宴会上,彭德怀豪饮数杯,面色红润,毫无不快之色。散席时,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等人陪同彭德怀走出丰泽园,逐一与他握手告别。

【彭德怀:只要毛主席不下令撤我,我就干到底】

1965年11月28日,彭德怀搭乘33次特快列车从北京出发,经过两天行程,于30日抵达成都。

彭德怀读完文章,意识到内容针对自己,顿时怒火中烧,猛拍桌子,桌上的笔都被震得弹了起来。

彭德怀突然愤怒地喊道:“我刚恢复工作,他们就开始批评我,真搞不懂为什么!让他们批吧,我根本不在乎!我早就料到这事没完,大不了再被抹黑一次,我等着。其实,没人能真正毁掉我,只要我自己不垮,只要毛主席不撤我的职,我就会坚持到底,谁也别想打倒我!”

彭德怀的言行表明,他对毛泽东的忠诚始终没有动摇。他不仅口头上表达了对毛泽东的信任,而且在实际行动中也始终如一地贯彻了这一信念。他的言行一致,充分体现了他对毛泽东的坚定支持。

彭德怀全身心扑在了大三线的开发任务上,他立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项重大工程中做出显著成果。

在办公期间,有人建议彭德怀放慢节奏,但他毫不犹豫地回应:“别理会这些,我们按计划行事。明天继续听取各部门的报告,后天就动身前往施工现场。”

彭德怀随即启程,深入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在施工现场,目睹工人们干劲十足、热情高涨的场景,他感到由衷的欣慰。这次外派巡查持续了数月之久,他亲力亲为,深入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

在长达数月的实地考察中,彭德怀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他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参与大三线建设的工人们详细讲解西南地区三线建设的战略价值和光明未来。他不断激励工人们,希望他们能够全力以赴,把三线建设的工作做到最好。

彭德怀在视察时从不搞特殊化,与普通工人同吃同住,哪里条件最差,他就主动去那里实地考察。他始终坚持与基层群众同甘共苦,深入最艰苦的地方了解实际情况。

彭德怀深入施工现场,亲临多个险峻工地。他登上正在钻孔的陡峭山崖,走进随时可能坍塌的深洞工程,还视察了顶部渗水、底部泥泞的隧道作业面。

彭德怀的出现让现场气氛热烈起来。在铁路施工现场,一名铁道兵指挥官兴奋地向众人喊道:"战友们,咱们的彭老总向来是胜利的象征!这次有三线建设大会战,西南地区必将迅速崛起,成为国家坚实的战略腹地。"

领导的一番话让所有人精神振奋,干劲十足。彭德怀也深受感染,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步伐轻快,充满活力。

警卫员发现彭德怀连续奔波视察,顾不上休息,便关切地提醒:“彭总,您得保重身体,岁数不小了。”彭德怀听后轻松回应:“在农村,我这岁数的人还在田里干活。”

1966年7月,彭德怀回到了成都。

在成都期间,彭德怀的日子过得比较清闲,主要靠读书和下棋来消磨时光。他觉得这样的生活远不如深入基层,和工友们一起工作来得充实和有意义。

在十二月份,彭德怀的境遇出现了显著转折。周恩来总理获悉彭德怀的处境后,深感愤怒,随即发布了三项指令。面对这一情况,彭德怀深受触动。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申请人王奎,居住在301室,与逝者王川为父女关系。王川,男性,享年76岁,身份证编号为0012690。

彭德怀的遗体火化后,骨灰被专人护送至成都保存,随行人员携带了必要的介绍信。此外,他们向四川省委、省革委会及成都军区的主要领导段君毅、李大章和刘兴元传达了周恩来总理的具体指示。

妥善保存并定期核对,禁止更换容器或移动位置,防止检索时出现混淆。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为彭德怀恢复了名誉,撤销了之前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会议还决定在12月24日举行彭德怀的追悼会,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和尊重。这一决定标志着对彭德怀历史地位的重新肯定,也为他的历史贡献正名。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下达紧急指示,要求立即全力搜寻彭德怀同志的骨灰,确保其安全运抵北京。这项任务被列为最高优先级,被责令迅速行动,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当中央军委获悉彭德怀的骨灰存放在成都的消息后,立即派遣专人搭乘飞机紧急前往成都,展开对彭德怀骨灰的搜寻工作。

那时,四川省委书记正在北京参加会议,于是有人联系了省委副秘书长张振亚,递交了一份关于寻找彭德怀骨灰的请求信。

张振亚对此事毫不知情,一脸惊讶地回应:"彭总在四川任职的事我确实知道,可他的骨灰放在成都?这我可从来没听说过!你们是不是弄错了?"

对方坚定地回应:“没错。1974年冬天,确实有两位军人乘飞机从北京带来一只骨灰盒。”

张振亚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确实有保管骨灰盒这回事。那时他在四川省革委办事组任职,组长杜心源向他交代:“一位重要领导的骨灰盒已运抵成都,你去找负责人协商妥善存放事宜。未经省委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移动。至于具体是谁,我不清楚,你们也不要过问,必须严格保密。现在你立即前往锦江宾馆,与中央专案组派来的两位军人对接办理此事。这件事必须认真对待,务必办好。”

不久后,张振亚与两名军官会面。他们向他传达指令:“我们受中央领导,特别是周总理的委派,专程到成都护送一个骨灰盒,逝者名为王川,男性。骨灰盒需妥善安置在成都,并严格保密。”随后,张振亚按照指示,将王川的骨灰安放在成都东郊的火葬场。

张振亚思索片刻,回应道:“确实有,不过那是属于一个叫‘王川’的人的骨灰。”对方听完,立刻激动地补充道:“没错,王川的骨灰盒,实际上就是彭总的骨灰盒!”

1978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彭德怀举行了平反追悼仪式。仪式结束后,彭德怀的骨灰被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殡仪馆的第一室。

在彭德怀的平反追悼仪式上,邓小平以沉痛的语气表示:

各位同志:今天我们以沉重的心情,为彭德怀同志举办追悼会。彭德怀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党员,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平江起义的关键领导人,也是红三军团的创始人,在我们党、国家和军队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彭德怀同志对党充满热爱,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坚定地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在战斗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性格直率,公正无私,严于律己,始终关心群众利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面对困难,他从不退缩,勇于承担责任,对革命工作充满热情,极度认真负责。彭德怀同志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0 阅读:6
是侃天说地的小李呀

是侃天说地的小李呀

侃天说地的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