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五十年前,我们那儿的冬天真是冷得让人记忆深刻,气温常常降到零下三十多度。那时候的冷是真冷,早上起来,水缸里的水都结冰了,奶奶得用菜刀才能敲开。山村的天空虽然蓝得清澈,但冷得让人受不了。那时候,最缺的就是食物和柴火,山上的草都被拔光了。
我小时候,冬天雪下得特别大,雪花会从茅草房的缝隙里飘进来。老人们管这叫“贼雪”,外面大雪纷飞,屋里也跟着下雪。那时候的门缝特别大,早上起来一看,屋里到处都是雪。还记得家里的窗户并不是全用玻璃,只有下半截装了玻璃,上半截全糊着纸。外面一刮风,窗纸就呼呼地响。村里的小河冻得结结实实,我们坐在一块砖上,脚下踩着两块砖,后面有小伙伴推着,哧溜哧溜地滑冰,那感觉真难忘。
冬季清晨,窗户上结满了冰霜,还垂着几根冰凌,随手掰下来就能当冰棍啃。特别怀念儿时的冬天,一睁眼就能看到窗上那些漂亮的冰花,有的像柳树,有的像菊花,美极了,可惜再也回不去了。小时候屋里的水缸表面都会结一层冰。孩子们裹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戴着棉帽,手脚和耳朵常常冻得又疼又痒。池塘和湖面结着厚厚的冰,硬邦邦的,孩子们可以在上面尽情玩耍。六七十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童年却无忧无虑,特别怀念那时的快乐。如今人到中年,那份快乐早已消失不见。
童年时,我们用的护手护脸的东西叫蛤喇油。脚上穿的是水靰鞋。冬天在冰上玩,最常见的就是抽冰猴和支冰爬犁。要是带点助跑在冰上滑,那就叫“出溜滑”;从高处往下滑,就叫“出溜坡”。还有一种冰上交通工具叫冰车,小吃里有个叫冰溜子的。那种在冰上滑行的快感,我们叫“打滑呲溜”。食物保鲜的土办法就是放外面冻着。家里最暖和的地方是炕头,睡那儿是种待遇。要是感冒了,老中医还会用雪来搓身体,这叫“用雪挫”。
还记得以前冬天睡在草垫上的日子吗?那时候家里条件差,棉花不够用,孩子又多。我妈就把压扁的麦秆塞进半截褥子里,铺在身子底下,既保暖又能防止尿床弄湿。虽然睡着挺暖和,但容易上火。说到保暖,东北的土炕可是过冬的必备神器。在农村,能睡上烧得热乎乎的炕,那就是最舒服的日子了。
那时候冬天穿的都是厚实的大棉袄和棉裤,还得系上腰带和背带,上厕所都特别麻烦。不过这些衣服确实保暖,尤其是棉手套,小时候全靠它御寒。小孩子身体热,那时候根本不怕冷。家境好点的,棉袄棉裤里还能穿秋衣秋裤,条件差的就只能单穿棉衣了。想想那时候的母亲们真不容易,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还得在油灯下给家里人缝补衣服。那时候连内衣都没有,孩子们都是光着身子直接套棉衣棉裤。每年手脚都会冻伤,晚上躺被窝里又痒又疼,脚上的皮都磨破了,那种痒痛感特别难受。那会儿的日子真是苦,吃不饱穿不暖,想起来都觉得心酸。
我老家在农村,房子是用一种叫黄白草的植物盖的,这种草防水又耐用,多年都不会腐烂。屋顶是用草编成的厚草栅,一层层叠起来,从屋檐一直铺到房脊,再用白灰固定住。虽然那时候我还小,没仔细看过具体怎么弄的,但大概就是这样。冬天的时候,我们用玉米秸秆烧火做饭,顺便还能把炕烧得热乎乎的,炕头烫得不行。窗户是用麻纸糊的,那会儿的冬天感觉比现在冷多了,山沟里的水都结冰了,我们经常在冰上滑来滑去,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玩。夏天就在水深的地方游泳,那时候的小孩比现在皮实多了,不怕摔也不怕碰。吃的方面跟现在没法比,主要就是玉米粥和玉米饼子,偶尔用榆皮面和玉米面做成饸饹,那味道真是绝了。那时候没什么油水,上山打柴、捡柴火,大家都干得特别有劲。
秋收一过,农村人就闲下来了,接下来就是为冬天储备取暖的柴火。勤快的人会跑到深山里捡干树枝、割青棵,就算是懒人也不能闲着,得去捡树叶、野草和玉米秆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靠柴火取暖,山上能砍的树早就被砍光了,树枝更是严禁砍伐。这是我十岁前的记忆。记得小时候冬天,河沟和路边都干干净净的,连筷子粗的树枝都被人捡回家烧火。那时候真是穷!说到搂柴火,想起小时候地里收完花生后,大家可以去捡剩下的花生。叔叔在前面用大耙子搂柴草,我跟在后面捡花生……冬天几乎天天出去搂草、搂树叶,尤其是刮大风时,跑到果园里搂树叶最疯狂,有时干到半夜。现在想想,真不知道那时候是怎么熬过来的。那时候每年都用柴草和煤做饭取暖,倒也没听说过雾霾。家里取暖用的是火盆,条件好点的用生铁铸的,普通人家用泥做的。知青下乡时,会用水暖包装热水放被窝里,或者用烧热的石头和砖头放在屋里,勉强也能取暖。
在我上四年级之前,我们住的都是旧房子,窗户没有玻璃,冬天只能钉上塑料布保暖,等天气转暖再撕下来。那时我在三四年级,老师让我们帮一二年级的同学钉塑料布。那时候,很多同学手上都有冻疮,教室里连煤都没有,老师就让我们用玉米核来取暖。每天早上烧玉米核的时候,整个教室都充满了烟,只能从门缝里冒出去。外面冷得不行,坐在凳子上烟熏得眼睛都睁不开,我们只好蹲在凳子旁边。
六七十年代,我老家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简陋。冬天取暖主要靠烧柴火的炉子或火炕,那时候的房子大多是草房,虽然简陋但还挺暖和的。平时很少吃白面馒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蒸很多,一直能吃到正月结束。腊月里,家里会杀一头自己养的猪,大概能出100斤肉,除了过年吃,剩下的就用盐腌了挂在灶台上熏干,想吃了就切一块下来。这些就是我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记忆。
在城市里,几乎每个家庭都用蜂窝煤炉取暖做饭。人们得凭票购买蜂窝煤,还有那种压成鸭蛋大小的煤球。有些人也会把煤粉和成球状,直接放进炉子里烧。炉子上通常会放一个铝制水壶烧水。到了晚上,人们会把炉口封起来。而在农村,人们则用几块石头搭个简易灶台,烧木柴或树枝来取暖。讲究一点的,会在地上放个破铁锅当火塘,大家围坐在一起烤火取暖。我是农村人,六十年代时,我们已经自己用土坯和砖块砌了煤炉。虽然煤炭不多,但也能供应得上。城里人可能能分到一些煤炭。那时候,城市居民的所有生活物资都靠计划供应,买东西都得凭票。农村户口的票证更少,和城里人相比,生活条件差了不少。
在大城市里,冬季取暖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首先,得把炉子用泥封好,装上烟囱,有些家庭还会安装风斗,以防煤气中毒。接着就是买煤,五六十年代主要用煤块,比如优质的大同块,通常供应的是硬煤,虽然燃烧值低、不易点燃,但比较耐烧。后来,蜂窝煤逐渐取代了煤块,也有煤球供应。煤球烧完后会留下煤灰,不能浪费,于是人们会把煤灰贴在墙上做成煤饼。总之,冬天取暖需要专人负责,包括添煤、封炉、清理炉灰等。如今,取暖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的气候明显比过去暖和多了。回想六七十年代,我们那儿一到冬天和春天,总是冰雪覆盖,而现在一整年都难得见到一场雪,甚至连霜都很少出现。城市的寒冷程度也不如从前,这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城市热岛效应让气温升高;其次,现代人吃的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比以前高出好几倍,增强了身体的抗寒能力;最后,服装行业大量使用了皮毛、羽绒、碳纤维和反热辐射材料等高科技保暖材质。
在那个时代,母亲的手艺和家庭的生活水平直接影响了邻居们的羡慕程度。一个家庭如果柴火堆得高,就象征着日子过得富裕。回忆起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日。向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70后童年致敬。
魔兽入侵
2000年前我垫被下面还要垫稻草,不光是冷还有穷。往事不堪回首。
聪慧的兔爷
最直观的感觉,从前河北冬天都上冻,野外的地最深能冻1米多。河沟水塘里的水结冰200-300mm厚,人在上面走路滑冰很安全。地里一冬天下的雪有100-200mm厚,低洼地能一米深。每年冬天天地间一片洁白无瑕,猎人带着长长的猎枪背着干粮,带着狗穿着狗皮大衣一出去几天,每趟回来都能带回3~4支野兔子。
韵石
半夜能听到地裂的声音,太冷了
冷气挡grd 回复 04-23 23:20
确实,那时生态好,冬天分明,真的冷 1950--1999年之间
天剑丹心
那时冬天早早就到,几乎冬天只要一下雪,雪没过膝盖。电线杆上的电线最冷时也挂上厚厚的冰挂。脚冻的像馒头,手指像胡萝卜🥕,更是往往要持续几个月才好,得冻疮的人那是家常便饭。早上屋内水缸都是厚厚一层冰,暴雪时连房子都埋在雪下。
用户10xxx69
那过年代的广州冬天都十分冷,我们每个人小时侯都要穿棉袄,我外公在广东连平县,晚上在外放一碗水,早上就成冰了。八十年代至今,我再也没有穿过棉袄了,每年都是两件毛衣过冬天,羽绒服也就几年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