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列子·说符》中“争渔者濡”的故事

上善若茶说 2024-11-05 10:20:49

原文: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未矣!”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

我们先来看故事发生的背景。白公胜为什么要问孔子呢?他到底想干什么?简单讲他想谋逆作乱。白公胜的爷爷是楚王,他是太子建的儿子,后来他爷爷受到奸臣的蛊惑以后,就把他父亲太子建流放了,要杀太子。太子建就带着儿子白公胜一家人跑到了郑国。郑国其实对他父亲挺好,可是他父亲又勾结晋国要去打郑国,结果郑国人一看这种情况,就把他父亲杀了。白公胜在吴国,一直想替他父亲报仇,他觉得郑国人是杀父仇人。他的心胸比较狭窄,脾气很大,也是善于使用各种各样阴谋诡计的小人。后来楚国的大臣子西很仁厚的,看他可怜,也觉得他好歹是个人才,而且是王孙,就把他招回来,把吴国边境的一个城市分给他。后来白公胜一直想给他父亲报仇,总是怂恿朝廷出兵,最后出兵几次都没有成功,白公胜眼里只有报父仇这一件事,他不管什么公啊、私啊,就只有这一件事。所有挡住他报仇想法的人,他都视作仇人。他时时刻刻都想要造反,包括对他有恩的子西,最后也被他杀死了。

故事背景交代完了以后,我们再来翻译这段文字。可能在这个期间,白公胜正好遇到了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个有本事的人,是个圣人,所以他向孔子来请教。希望能得到孔子的指点。

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他说人可以微言乎?微言可以解为微言大义,也可以解为说些不为第三者所知的话,就是法不传六耳,带有密谋的意思。

人和人之间可以说些机密的话吗?他这么问孔子。孔子不应。就是不回答他,孔子为什么不回答他?因为孔子知道此人所谋不正,不合天道人道,所以不搭理他。

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白公就接着问,他认为孔子是怕密谋不够密,所以他又举了两个例子说,若以石投水何如?就是我的问题就象把石头扔到河里头沉底了,谁也不会知道。

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孔子说吴国有善于潜泳的人,他能够潜到水里头几小时不出来,什么石头也给你捞出来。就是说你这样的秘密不行。

然后白公胜又举了一个例子。

曰:“若以水投水,何如?”我把水投在水里头,俩水合在一块,总没人分得清吧?这下总够机密了吧。

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孔子说也不行呀,像齐桓公的厨子易牙就可以轻易分辨出淄水和渑水的不同。也就是说你做得再机密也是保密不了的。

白公胜最后急了,就直接问:“人固不可与微言乎?”那人是不是绝对就不能够谋划了啊?

孔子回答:“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孔子回答,谁说不可以呀,明白言语背后真义的人,就可以。但是真正懂得了真义的人,他又无法用言语又表达出来。

白公胜问的微言和孔子说的这个微言,在概念上其实已经不一样了。白公胜说的微言是谋划,孔子讲的微言是指明德知道。

孔子进一步打比喻说:“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长期打渔的人身上哪免沾染水汽,长期打猎的人不自觉的身体前倾,不是他乐意这个样子,而是无意识的显现。

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所以最高深的言语是没法表达的,好比佛陀拈花一笑。最高明的行为是无为,好比庄子说的“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知识浅薄智慧不足的人,其所争夺争论的都是些支末。

白公胜不得已,遂死于浴室。白公胜没有真正领会到孔子这些话背后的真义。最后非正常死亡了。最后是在楚国山头上吊而死的。

那么孔子这些话背后的真义是什么呢?就是说白公你不要以为自己谋划的那些事很机密,没人知道,只要你有争渔逐猎(谋逆判乱)之心,聪明人从你细微的行为动作中都能发现。如果执着于谋逆叛乱,总有一天会泄密败亡。孔子其实是教导白公要破除偏执,把心思转移到人间正道上来,悟求大道而不息。真正得道的人,无言无名无功无已。这才是真正的的微言大义呀!

0 阅读:6

上善若茶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