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点秋香”不是历史,但星爷的电影和唐寅的人生,本质相似

友绿评历史 2023-07-04 09:09:02

最近,有个消息令人振奋,周星驰宣布他要拍电影《少林足球》,面对全球招募女演员 。星爷拍的电影实在有太多经典,其中有一部不能不提,那就是:《唐伯虎点秋香》,当年以4017万的票房,取得了香港票房冠军。

唐伯虎作为“吴中四才子”,在历史上当然是真实存在的,秋香也确有其人,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却是杜撰出来的,历史上真实的“秋香”并非太师府华夫人最宠爱的丫鬟,其实是青楼里的才女,真名为林奴儿,小名也叫秋香。

但是,她比唐伯虎大了将近三十岁,可以说是唐伯虎妈妈辈的人,在唐伯虎二十岁的时候,秋香已经年过半百了,这足以证明两人之间的情感生活,不可能有任何交集。历史上真正的男主人公,另有其人。

那么,《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

说起这件事,那就要追溯到明代一本叫《耳谈》的小说了,这个故事的男主公原型是苏州才子陈元超,他才是真正点过秋香的人。也就是说,“唐伯虎点秋香”应该是“陈元超点秋香”才对。

不过,这本小说的古诗,恰好跟唐伯虎的诗的风格,有些类似。到了明末,一位叫冯梦龙的小说家,或许是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突发灵感,就把《耳谈》中的古诗加以改编,写成了一本《警世通言》。

在这本书里边,就有了“唐解元一笑姻缘”的说法,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被“无缝嫁接”到了风流才子唐伯虎的身上,并且人们还对此深信不疑。

或许是因为名人效应的缘故,“唐伯虎点秋香”可比之前的“陈元超点秋香”,流传得更快,更广了,甚至逐渐发展成了才子佳人的佳话。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关于唐伯虎人生和婚恋的故事,其实并没有这么浪漫,甚至还有些悲剧色彩。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家,本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唐寅的先祖是前凉陵江将军,晋昌郡太守唐辉,其祖唐俭曾跟随李渊起兵,受封“莒国公”,因此唐寅也自称“鲁国唐生”。

可是,到了唐伯虎父亲这一代就败落了,其父唐广德,靠经营一家小酒馆为生。

幸运的是,唐广德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儿子。据说,唐伯虎自幼就聪明过人,父亲也对其悉心培养,并寄予厚望。

当然,天资聪慧的唐伯虎也非常争气,16岁时,他便以童子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了秀才,并成功进入了苏州当地的才子圈,认识了祝枝山,文徵明,张灵等人。

1488年,也就是唐寅19岁的时候,他娶了徐廷瑞的次女徐氏为妻,婚后夫妻恩爱,并育有一子。在当时,这对才子佳人,很是令人羡慕。

也许是因为唐伯虎前期“透支”了太多幸运,到了24岁这年,他就开始走背字了,先是父亲在这一年突然去世,接着妻子,儿子和妹妹,也先后撒手人寰。

亲人的相继离世,让唐伯虎备受打击,从此他过起了放纵自己,借酒消愁的生活,也无心经营家中的小酒馆生意,家境开始一年不如一年。

后来,他甚至落魄到只能靠着好友祝枝山的救济过日子了。祝大才子劝他赶紧振作起来,去参加科举考试。

或许是因为,此时的唐寅已经破罐子破摔了,在参加科考期间,他还与好友挟妓饮酒。他这种放浪形骸的行事风格,很是令当时的提学御史方志厌恶,因此唐寅在录科考试中,被名落孙山。

还好,朋友多了路好走,苏州的名士文林、沈周、吴宽等纷纷为他求情,再加上苏州知府曹凤也十分爱惜人才,方志才勉强同意让其“补遗”参加乡试。

第二年,唐伯虎果然不负所望,在乡试中他得到了主考官的赏识。当时的主考官叫梁储,他看到唐伯虎的试卷后,大为赞叹,不由对着众人说:“士固有若是棋者耶?解元在是矣。”(见《吴郡二科志·唐寅》)

就这样,唐伯虎中了应天府乡试第一名,不过从府试第一到乡试第一,他也用了12年之久,此时的他已经28岁了。

在唐伯虎人生再次得意,功名在身之时,他迎娶了第二任妻子何氏。这位娇妻很是欣赏夫君的才华,只盼望着他尽快考上状元,她自己也好能早日当上状元夫人。

大家都知道,科举考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也就是说此时的唐伯虎,已经过了两关了,只需要再考过会试和殿试,就可以平步青云,前途无量了。

可是,令唐伯虎自己和吃瓜群众都始料未及的是:他的人生巅峰到解元这里也就止步了,原因是因为一场扑朔迷离,至今难以定论的科举作弊案。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前面咱们讲过,唐伯虎在乡试中得到主考官梁储的青睐,要知道梁储的官职可是太子洗马,那可是跟着太子混的,人脉注定会很广。可是,这个人有个毛病,那就是:爱吹牛,喜欢炫耀,自从他“慧眼识珠”之后,逢人就夸自己的学生唐寅怎么怎么有才。其中就有一个叫程敏政的官场中人,就是因此,才知道了有唐伯虎这个人。

可以说,唐伯虎这一生是“成也梁储,败也梁储”。在梁储的引荐下,他有幸认识了程敏政,在参加科举考试前,他还带着礼物,亲自去程府拜访了一趟。当时两人相谈甚欢,热情的程敏政,也非常喜欢唐伯虎,还专门就当年的考试情况进行了一番分析,甚至还帮唐伯虎押了考题。

真是无巧不成书,唐伯虎刚离开程府没多久,圣旨就到了,他被皇上钦点为副主考官了。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申明一下:唐伯虎去拜访程敏政的时候,他还没有当上副主考官。一切都是巧合,是他当考官之前发生的事情,任两人谁都没有料到有后面的任命。

也许是因为唐伯虎当时过于高调,太被人们推崇了,引起了某些人的嫉妒。这世上也没有不透风的墙,唐伯虎和副主考官认识的事情很快就被人发现了,这个人叫华昶,他的官职倒是不大,也就是个七品给事中,不过他的权力却不小,可以监督百官、并向皇帝举报和上奏。

华昶听到了关于唐伯虎的传言后,就开始收集相关证据,终于得到了一个有利的消息:有人发现唐伯虎在考前写着玩的八股文的标题,跟刚结束的会试考试题极其接近,他还把这个题目写下来送给过他人。

当华昶把自己收集来的这些证据,统统都说给明孝宗听的时候,皇上本来是不相信的,因为他认为自己了解程敏政的为人,觉得他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来。

可是,华昶还是不肯善罢甘休,他向皇上建议:让正主考官李东阳再次审查一下程敏政批过的考卷,看程敏政是否录取了唐伯虎。若录了,就说明这个舞弊案确实有问题,反之亦然。

接到圣旨的李东阳,认真审查了很多遍,发现唐伯虎的考卷并没有被程敏政录取,他赶紧把这个情况向皇帝做了汇报。

本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应该是非常有利于唐伯虎和程敏政的,这个事情也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这个调查结果却不能完全证明他们的清白,还因此生出了另一个案子:华昶举报不实,那么考题究竟是怎么泄露的?于是,明孝宗下旨将唐伯虎、华昶和徐经,一块抓起来审问。

前两个人,咱们已经知道是谁了,大家或许会好奇:这徐经又为什么会被抓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原来,唐伯虎不仅得到好朋友祝枝山的救济,也曾得到过徐经的资助。徐经是徐霞客的曾祖,家住江阴,是当地的首富,他不仅好学,还喜欢结交朋友,经常资助一些学习好的考生,唐伯虎既是他的好友,也是他资助的对象。他第一次给唐伯虎的钱就高达100两银子之多,可见其阔绰。

据说唐伯虎第一次拜访程敏政时,送的是一块金子,就是徐经赞助给他的。有了徐经的经济支持,唐伯虎贿赂考官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大了。

再加上这个案子,又多出来一个好事的官员——林廷玉,而且他又拿出了一些不利于程敏政的证据,皇帝只好把程敏政也抓起来,一同审问。

弘治帝亲自过问的案子,那审问流程可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到了牢房,管你是才子还是高官,严刑拷打那都是少不了的。刚正不阿的程敏政,誓死坚持自己没有卖过考题,可是,唐寅和徐经,却没能经受住严刑拷打,最终屈打成招。

《孝宗实录》对整个事件的过程记载得十分详细,最后的结果是:

程敏政以“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沾文衡,遍招物议”的罪名,被迫提前退休。

华昶也因为“言事不察”而被降职,从给事中调任南京太仆寺主簿。

唐伯虎和徐经是最惨的,他们被给的罪名是:“夤缘求进”(为求科举成功而不惜送礼走后门达成目的,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不仅举人资格被废,而且还得去衙门当衙役。此事最严重的影响是:不仅他们自己没有社会地位,其子孙后代也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虽然,唐寅是否作弊,至今也很难定论,但唐寅在考前用金子向程敏政乞文,却是不争的事实。于是,这场著名的科场舞弊案,最终的审问结果却是没有人舞弊,只是有人走后门,这个结果或许只有皇帝一人满意,其他人都觉得很冤。

也就是这个时候,唐伯虎的第二任妻子留下一句诗:“若待夫妻重相聚,除非金榜题名时”,就跟他离婚了,唐伯虎再次沦为孤家寡人。

不过,作弊一案对于解元唐寅可能是悲哀的,但是对于诗人唐伯虎来说,或许又是幸运的,他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就是在这件事情之后,才创作出来的。

话说,回到苏州后的唐伯虎,终日靠画画,写诗,写小说和替人写墓志铭为生,日子过得倒也不错。

几年之后,他也积攒下了一笔钱财。在他快要40岁的时候,在苏州城北的一片土地盖了几间茅屋,还取名为:桃花坞。因房子周围遍植桃树,园中遍植梅兰秋菊,诗意盎然,而得名。他也自封为:桃花庵主。

唐伯虎除了在桃花庵,常邀好友相聚之外,还给桃花庵找到了一位女主人,那就是青楼大才女——沈九娘。后来,唐伯虎为其赎了身,两人在一起过上了桃花源般的日子,还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儿,日子过得十分潇洒和幸福。

也正是因为唐伯虎的第三任妻子叫九娘,才被世人误会成他有九个老婆,其实他只有三任妻子,而且都不长久。他的这位九娘,在30多岁的年纪,也离他而去了。

九娘去世后,唐伯虎的生活又变得落魄不堪,他带着女儿艰难度日。还差点卷入宁王谋反的阴谋之中,还好他及时发现并醒悟,用装疯卖傻,甚至不惜裸奔的办法,才被当成疯子赶出宁王府,躲过了一劫。

唐寅晚年生活穷困潦倒,只能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五十四岁时因病去世,也有人说他是饿死的。他在去世前还留下了一首绝笔诗,写尽了浪子的放荡不羁: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地府阳间具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现在,当我们了解了唐伯虎的一生,或许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周星驰要坚持拍唐伯虎了?因为周星驰的电影和唐伯虎的人生有相似之处:都善于用喜剧来掩饰悲剧的内核。

周星驰本人曾说过:我拍的电影全都是悲剧,而观众却只看到了喜剧效果。

唐伯虎也在诗中呐喊:“世人笑我忒疯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喜剧,或许会带给我们快乐和消遣,可是悲剧才更能打动人心。感谢星爷和伯虎,是他们用自己的“悲剧”,带给了大家欢乐。

0 阅读:10
友绿评历史

友绿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