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爱隐居在终南山?大致分三种情况,李白王维属于第二种

友绿评历史 2023-07-22 16:56:00

当初读完了《倚天屠龙记》,对一个地方和一句话记忆犹新,那一个地方是全真派的大本营——终南山;一句话就是:“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其实,武侠传说只是终南山的细枝末节,它还有很多故事和神秘之处。

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出山之前就曾隐居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老子也曾在这里讲授《道德经》;“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隋唐五代的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及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等都曾隐居终南山;著名诗人李白,王维,也曾来过这里。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钟情终南山?又为什么喜欢在这里隐居呢?

古人来此,大概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类:修行之人

终南山是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它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西安蓝田县,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终南山是秦岭主峰之一,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线,有“中国天然动物园”、“亚洲天然植物园”之称。

这里有四季分明的气候和优美安静的环境,另外古人认为南山阳气最足,非常适合静心修炼。或许,这也是道士们选择来此修行的一个原因。

另外,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不乏信奉者,而修道之人都认为可以修道成仙。而终南山作为道教发祥地之一,自然会吸引无数修行之人前来。

关于道教的成立,还有这样一段传说:

周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

不久之后,有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他便是西游入秦的老子。

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

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如今,科技发达了,迷信的人少了,真正去终南山修行的人已是凤毛麟角。更多人都是把那里当成一处景点,到此一游罢了。

第二类:来此寻找“终南捷径”之人

在讲述这类人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典故“终南捷径”:

据说,唐朝有位叫司马承祯的人,在终南山隐居了几十年。由于唐朝信奉道教,唐玄宗听说他后,降下圣旨想给他赐官,却被他拒绝了。这位皇帝被拒绝后不但没生气,还命人给他盖了一处院落,请他在里面抄写校正书籍。

后来,司马承祯应召前往长安拜见唐玄宗。准备离开长安的时候,偶然遇见了曾经也在终南山隐居过,如今已做官的卢藏用。

原来,这个卢藏用虽然早年中了进士,却一直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的他,就故意跑到终南山来隐居。后来,武则天到洛阳的时候,他又跑到了离洛阳城很近的嵩山去隐居。就这样,他成功地引起了女皇帝的注意,被任命为左拾遗。

两人见面后,先是互相寒暄了一番,之后卢藏用抬手指着终南山的方向,开玩笑说:“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由于司马承祯和卢藏用不是一类人,他是真心不想做官的,所以就讽刺卢藏用说:“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意思就是:依我看来,那里何止是有趣,简直就是做官的‘捷径’啊!”

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的来历了,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其实,在这条路上卢藏用并不寂寞,在唐代走“终南捷径”不仅不是个别现象,而且是,社会风尚。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对帝王而言,征辟隐士是王朝收复民心的重要举措,也是政治清明、王朝兴盛的象征,而士人渴望又进入权力中心、建功立业,彼此都有想法,也就促成了“终南捷径”的发生。

纵观历史,走“终南捷径”的名人也不少,就连大诗人王维、李白也名列其中。

王维,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他出身名门望族,9 岁时就能出口成章,自小就接受了全面的教育,能诗、善画、善书法、懂音乐。

据说王维不仅长得好看,而且文才高雅,精通书画,擅弹琵琶,性格温顺敦厚,为人十分佛系,他在当时可比李白的名气还要大。

开元八年(720年),王维第一次入京应试,结果落榜了。

后来,他在延生观有幸遇见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就用琵琶弹奏了一曲《郁轮袍》给她听,并呈上自己的诗卷,当时就得到了公主的赏识。

第二年,王维顺利进士及第,被封为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虽然只是一个八品的官位,但是进出皇家内苑却十分方便。

传说,玉真公主不仅赏识王维的才华,还看上了他的高颜值,他们之间似乎还有过一段绯闻。不过,这些正史并没有记载,咱们也就不多提了。总之,王维就这样被玉真公主推荐,成为了当时的状元郎,从此才踏上了仕途之路。

王维写的关于钟南山的诗,应该是唐代诗人中最多的。有一首诗直接命名为:终南山,最出名的一首当推:《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终南山因与王维的结缘,而增加了其文化韵味的沉积;王维因有终南山,从而也丰富了他的五彩人生。

相比王维,李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虽然李白的天赋也极高,五岁时便能诵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但由于他是商贾出身,此生注定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一心想出人头地的他,只好另谋出路。“门荫入仕”这条路对于李白来说,更是没有资格,摆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举荐征辟,也就是:被有资格的人推荐,才能做官。

最近,刚好《长安三万里》正在热映,写的就是李白和高适去长安追求理想的过程以及是是非非。

下面咱们也来简单聊聊李白的仕途之路:

大约30岁时,李白来到了长安,但却没有直接进入长安城内,而是隐居在距离长安城不远的终南山。在此期间,经过他人的举荐,李白两次来到位于楼观的延生观,同样拜见了玉真公主,并向公主献上了《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可能是因为时机未到,李白在玉真公主别馆忙乎了一阵子,却没有得到任何机会,无奈之下他只能暂离终南山。

但是,李白去终南山隐居并没有白费,他离开没多久,玉真公主和贺知章二人,分别在皇帝面前举荐了他,后来他被任命为翰林,成为唐玄宗身边的御用诗人,从此走上仕途。李白得以做官,“终南捷径”也是起了关键性作用的。

李白写的关于终南山的诗也不少,其中有一首《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比较出名,是李白写给杜甫的两首诗篇中的一首。据说是他和杜甫,高适同游之后所写,不仅表达了对终南山的热爱,也见证了他们之间的友情。还有一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其中有两句我非常喜欢:“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如今,忘机友更是难寻。

如今,李白和终南山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终南山成就了李白,李白也使得终南山更有诗意。

闲话不多说,咱们来总结一下原因:

由于终南山离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比较近,使得隐士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近达官贵人,一旦得到赏识,他们就有可能被推荐。所以,文人和隐士来这里都是为了“曲线救国”,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追求现世的功名利禄。

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中仅是吟咏终南山的诗歌就有上百首,其中到过终南山的诗人,更是有200多人。

可以说,唐代文人为了实现儒家的经世理想,常年颠沛流离,饱经磨难和离别之苦,但心中仍难以割舍下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仕情怀,正是这种信仰支撑着他们奔走在长安与终南山之间,寻找着属于他们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终南山已经失去了这种历史价值,“终南捷径”也早已不复存在,但它的自然魅力和历史底蕴仍在。

第三类:避世或追求宁静淡泊生活的人

还有一类人来此隐居是因为:想要躲避战乱;像陶渊明那样,因为官场失利,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又或是感情受挫,人生不如意,才来到终南山,想要追求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状态。

终南山虽地处中原,却有着独特的天然屏障,其地形多样险阻、道路崎岖难行。隐逸其中,可以暂时与世隔绝,过相对自由的生活。就如唐代诗人高蟾笔下所言 :“唯有终南寂无事,寒光不入帝乡尘”。

另外,终南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谓是吃穿用度,应有尽有,足以维持隐居之人在这里生活的几乎全部需求。

再有,这里千峰叠翠,景色优美,有圭峰山、南梦溪等自然风光,更有上善池、仰天池、楼观台、太乙宫等历史古迹,以其极为悠久的人文历史、动人的神话传说和众多的文物遗迹,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信士游客。

综上所述,在古人眼中,终南山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地,难怪人们喜欢到此隐居。

千百年来,无论过去人们因为什么原因来到终南山,都不重要了。他们的故事和终南山一样,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今我们来终南山看到的不仅是风景,还能通过聆听故事,感受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0 阅读:13

友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