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是寒冬已至。
近两年,价格卷、产能过剩等言论在光伏行业内好似就没断过,然而,身处行业内的各位玩家却还是在“乐此不疲”地扩产能、打价格战。
这不,卷着卷着市面上关于光伏的利空消息越来越多。
7月8日当天,光伏企业在A股的市值纷纷呈大幅度收跌态势。其中,隆基绿能市值竟跌破到千亿之下,除此之外,包括通威股份、晶科能源、时创能源等企业也有5%~7%左右的收跌情况。
曾经的光伏“千亿市值俱乐部”成员在当日就只剩阳光电源一家,如今,再说光伏行业还没到“寒冬”好似也不合适了。
01
市值集体下跌
近日,光伏界出了件大事。
截止到7月8日收盘,光伏界绝大部分企业都呈现市值下跌态势。其中,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市值跌破1000亿,跌幅达3.11%。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这个曾经在2021年创造超5000亿元市值的光伏企业,或许还想着向万亿冲刺,如今只能说“世事难预料,光伏界也没有常胜将军”。
除此之外,像通威股份、晶澳科技、阿特斯等企业在当日也都有较大幅度的收跌情况。其中,时创能源跌幅最大,当日收跌超7%;其次是阿特斯,市值下跌超6%;通威股份、TCL中环、晶澳科技则分别收跌5.37%、4.81%、5.72%。
值得注意的是,阳光电源以超1200亿元的市值坚守在千亿行列中,不过就算这样,其市值也是有近4.7%的收跌。
这么看来,隆基绿能还算是跌幅比较小的了。
而且,截止到7月11日收盘,隆基绿能的市值又上涨到1078亿。不管怎样,光伏企业算是正式打响了“千亿市值保卫战”。
头部企业都过得如此艰难,那些中小型企业就更是“战战兢兢”了。
昨日,以智慧能源、智慧电源和数据中心为主营业务的易事特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名称也更名为“ST易事特”,截止到昨日收盘,其股票跌幅达到了近20%。
据了解,目前被ST的光伏上市企业已增至9家。包括ST中利、ST聆达、ST爱康、ST阳光等,其中,ST阳光、ST爱康和ST亿立都在上个月宣布停牌,剩余的几家也都面临着严重的退市风险。
简单来说,整个光伏行业从上到下好像都处于一片“阴霾”中,没有谁的日子特别好过,光伏界的“寒冬”已经来临了。
02
一边扩产,一边又狂卷
作为新能源的主力军,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很迅猛的。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光伏新增并网容量达到4574万千瓦,同比增长36%。然而与前几年增速相比,2024年一季度的新增装机量增速是有所减慢的,特别是在需求侧,国内市场装机消纳量有限。
这也充分反应了光伏行业快速扩产扩张的同时,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与此同时,行业内也存在着其他诸多问题,比如技术、比如成本。
技术上个别“拿来主义”思想的存在,就会造成光伏业产品同质化现象愈加严重。
单看光伏电池产品来说,有PERC技术、TOPcon技术、再有HJT/HIT技术、BC技术等,或许未来真如隆基绿能所认为的“BC技术将会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流”。但对于现在绝大部分、特别是新进玩家来说,还是会选他们认为当前最为保险、盈利最快的技术。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各个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大,所有技术拿出来都“炫耀”一番然后被“抄走”,给了大家一种错觉:光伏好像是一个“人人都能干”的行业。
再个就是产品市场价格,今年上半年,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价格都有大幅度的缩水,一次次让人跌破眼镜。
总之,进来玩的人太多了,不卷技术就剩卷价格了,卷着卷着发现把自己盈利都卷成负数了。
03
洗牌加速,胜者为王
光伏卷进“寒冬”,某种程度上也表明光伏进入行业“大洗牌”的中后期阶段了。
隆基绿能董事长曾表示:光伏产业每一次出现危机,又会再次回到增长通道,本质靠的是创新驱动,用老办法绝对走不出当前的局面。
毋庸置疑,能熬过这场寒冬的,注定不会是那些靠“拿来主义”卷价格的企业,洗牌留下的是那些能拿的出真东西的企业。
其实,很多企业一直都在技术研发创新上不断尝试。
就像坚持走BC路线的隆基绿能,在前段时间发布的HPBC二代电池技术Hi-MO 9组件产品,虽价格上较自己的TOPcon产品有着平均20%的溢价,但得到的结果还不错,拿到了1GW的组件订单和5GW的储备订单;通威股份同样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除了专注于TOPcon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在HJT、XBC等前沿技术上进行了深入布局......
除此之外,产业链整合也是一种创新“改革”。
从上个月底开始,就有两家公司有些新的行动。首先是通威股份联合10余家光伏材料、设备等公司注册成立四川省通威晶硅光伏产业创新有限公司;紧随其后,天合光能同样牵头了几家公司成立江苏群创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新公司中,通威股份和天合光能的持股比例均在50%以上。将产业链环节中与自己联系密切的供应商整合起来,形成完善的上下游关系。
与此同时,国家工信部也下场助力行业加速洗牌。
在光伏A股板块整体下跌之后,国家工信部也出台了一份规范性文件——《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这份《征求意见稿》是在2021年版本进行修改调整发出的,其中,最为利好的消息就是:提高了光伏业的资金门槛比例。
新建和改扩建的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金比例由原先的20%改为30%。这一点大有说法,也就是说某个公司若要进行一个1亿的光伏项目,自己就要先拿出3000万。
也就是说,对于很多跨界或者新进玩家来说,随随便便就能申请搞项目的时代可能就要过去了。
另外,《征求意见稿》还着重强调了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消了那些抱有“拿来主义”的侥幸心理。
此文件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作为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光伏,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进来干的。
据了解,2021年,一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文件的下发给整个行业带来活力,不到一年时间,到2022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就屡创产量新高,行业总产值据说突破1.4万亿元,超15家上市企业的市值都跻身在“千亿俱乐部”中。
时隔三年,正值光伏“寒冬”,困境同样意味着机遇,若能抓住机遇、重回千亿市值也未必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