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家族收到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80年后值500万,里面写了什么

老高看历史 2024-09-07 19:22:42

一个普通英国家庭世代珍藏一封来自毛主席的信件,见证了两个伟大家族的渊源。

在英伦三岛北部,约克郡一座略显阔绰的宅院里,保存着一件无价之宝。这便是艾德礼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的一封亲笔信件,信件的来源竟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延安窑洞。

艾德礼,这个在英国家喻户晓的姓氏,源自一位曾执掌英国工党领袖的政坛风云人物。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正值艾德礼鼎盛时期。作为英国影响力最大的在野党领袖,他经常就重大国际事务发表见解,获得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一个年轻的农民出身共产党人毛泽东,已在陕北窑洞树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背景下,延安和英国虽遥隔重洋,却早已有了渊源联系。那一年,毛主席决心向艾德礼伸出友谊之手,双方就此拉开了通信的序幕。

来自中国西北边陲的一封薄薄信函,出乎意料地飘洋过海,穿越层层防线,终于抵达远在英伦的艾德礼手中。这不啻为毛泽东和艾德礼家族的一次特殊邂逅,也标志着两个伟大家族血脉相连的开端。

1937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在这个危难关头,毛泽东以出色的远见卓识,向远在英伦的艾德礼敞开了中国革命的大门,展现了他非凡的外交智慧。

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蹂躏。北平、天津相继失守,连南京都难逃蹂躏。面对狰狞的侵略铁蹄,中国人民拼尽全力予以顽强抵抗。然而,中国终究是一穷国,仅凭自身力量难以独善其身。此时此刻,毛泽东意识到必须向国际社会伸出双手,广求援助。

毛泽东审时度势,洞见日军不仅是中国的敌人,也将成为全世界和平力量的公敌。因此,他在给艾德礼的信中闪耀出精辟见解——"我们相信,当英国人民了解日本在中国所犯下的恶行后,就会选择和我们站在一起,选择以你们的名义帮助中国人民。"短短一句话,便将中日矛盾上升为国际大义,切中要害、入木三分。

毛泽东更是远见卓识地预言,日本将成为"一个很可能给英国带来同等、甚至更残酷威胁的敌人"。这一判断确实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惨痛印证。此番远见,令人叹服毛泽东出众的战略眼光。

正是出于上述高瞻远瞩的考量,毛泽东不仅向英国人民发出了呼吁,更亲自向艾德礼提笔疏通友谊。这一举措,堪称是中国革命对外交往的一次成功开端,彰显了毛主席非凡的外交智慧。

一封跨越时空的信函,凝结着两位伟人的真挚情谊。在信的结尾处,毛泽东和朱德亲笔签名,两人的墨迹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见证着中国革命的坚定脚步。

彼时,毛泽东身处陕北窑洞,率领着游击队伍苦苦支撑。即便生活窘迫,他依旧心系革命大计,矢志不渝地为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而奔走呼号。因此,在写给艾德礼的这封信中,毛泽东不但一字一句铺陈论证,更在结尾处亲笔签上了自己的中英文名字。

那一份份扭曲的笔迹,正是毛主席在战火纷飞中挥毫泼墨的痕迹。细细端详,便可想见延安窑洞中,一盏昏黄的油灯为毛主席笔下书写铺平一方天地。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毛主席对革命事业的执著追求。

不仅如此,毛主席更是邀请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信上同样亲笔签名。两位革命领袖的名字并驾齐驱,即便是在信函上,也展现出他们那份同甘共苦的革命情谊。借助这一份亲笔信函,两位领袖的英勇风范就此流传开来,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当年的油灯已然熄灭,但领袖们的亲笔墨宝依旧耀眼夺目。这份凝聚着伟人们真挚友谊的信函,已然成为彪炳千秋的史家瑰宝。无数中外读者在观赏这亲笔书札时,必定倍感动容,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与领袖们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心灵契合。

一封亲笔信,承载着革命年代中外两党人民之间的友谊契合。作为这份信函的最初收信人,艾德礼不仅成为中英两国人民交流的使者,更在数十年后成为首位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领导人,彰显出两国友谊的历史延续。

1937年,艾德礼作为英国工党领袖,第一次收到了这份来自延安窑洞的亲笔信。作为毛泽东向西方世界敞开大门的使者,艾德礼对中国革命事业有着特殊的缘分。信中毛主席诚挚呼吁英国人民同情中国抗日事业,携手抗衡日本法西斯,这一举动无疑让艾德礼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就在这封信件抵达约克郡艾德礼宅邸的同一年,一位年轻人叫斯诺也抵达了延安,随后著成了《西行漫记》一书,令中国革命第一次为西方世界所了解。艾德礼收到毛主席亲笔信,斯诺亲身走进延安,这两件事实无疑是英中两国人民沟通友谊的珍贵契机。

转瞬即逝,十几年过去,1949年新中国终于屹立于世界东方。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艾德礼再次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出任英国首相的他,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政府的西方国家领导人。正是多年前收到毛主席亲笔信的经历,让艾德礼对新中国抱有特殊的期待与友谊。

正如艾德礼当年对杜鲁门所言:"我们应设法避免让中国人认为只有俄国才是他们唯一的朋友。"这一番话,正是出于他希望英国与新中国结好的真挚愿望。可以说,艾德礼不仅是促成英中两国早日复交的关键人物,更是两国人民友谊的温暖使者。

这封战火纷飞中谨慎托寄的亲笔书信,如今已成为艾德礼家族世代相传的无价之宝。随着时光流转,它在艾德礼家族后人手中世代相传,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中英友谊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封毛主席亲笔书信被艾德礼家族妥善保管在私人藏品中。随着年代更迭,它在艾德礼家族后人手中绵延流传,份量日益沉甸。直至今日,这封字字珍贵的信函已在艾德礼家族手中保存了80余载。

几代人的辛勤守护,才使得这份革命馥郁的墨宝得以流传至今。艾德礼家族世世代代对此信件视若珍宝,生怕泛黄斑驳的纸张遭到损坏。他们对这份革命遗产孜孜以求,全然是出于对革命先驱的崇敬与景仰。

如今,这封历经沧桑的信函已被艾德礼家族当做镇族之宝,价值连城。有收藏家愿意斥资500万英镑将其收归麾下,但艾德礼族人婉言谢绝,执意将其世代相传。他们深知,这份墨宝不仅承载着两代伟人的友谊佳话,更是一部彪炳史册的革命文献。

毛主席当年在信中提及"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呼吁,至今仍闪耀着光芒四射的英明决断。这份书信所凝聚的中英友谊因子,正是新中国外交才得以扎根的根基。如此可贵的瑰宝,艾德礼家族世世代代自当视为传家宝典,永世流传。

6 阅读:492

老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