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是谁决定的?

宝宝聊过去 2025-03-11 20:03:02

长征决策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做出,主体为博古、李德。最初计划在10月末到11月初突围,最终中央红军主力于10月中旬实现突围。长征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非“逃跑主义”。

博古

李德

周恩来

1935年秋,中央红军长征抵达目的地陕北时,仅存万余人。这支疲惫之师的行囊里装着三百多天的血战记忆,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决策内幕——长征的起点。尽然源于一场仓促的撤退,最初计划中的突围远非如此狼狈。

早在1934年夏,广昌战役的惨败,让中央苏区门户大开,时任红军临时中央总负责人的博古便已萌生转移念头。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人,在共产国际的电报前反复踱步。莫斯科方面建议:派小股部队佯攻牵制,主力坚守根据地。可前线的溃败速度远超想象,敌军5个师的刺刀几乎抵住了瑞金的城墙。转折发生在8月的政治局会议上,留着长须的周恩来拍案而起,主张全军西进跳出包围圈。他手指划过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却被李德的冷笑打断。这位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顾问,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划出弧线:往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才是正途。

会议最终折中:由寻淮洲率领红七军团打着抗日旗号东进,试图调虎离山。真正的决策核心藏在三人团的密室里,博古负责拟定路线,李德执着于计算行军里程,周恩来则默默整理着各军团的花名册。他们最初的算盘很精确:等蒋介石在十月调集四十文大军合围时,红军正好踩着时间差从包围圈的缝隙溜走。但是,情报送来时,李德惊了!手里的咖啡也洒了一地,情报说:白崇禧的桂军提前半个月完成了封锁线。于是,十万火急的军令在10月10日深夜发出,各军团匆忙打包包括印刷机和兵工厂等设备,中央纵队甚至来不及销毁更多的文件。5天后,8万6千多人的队伍在夜幕中分头开拔,抬着X光机的担架队与扛着银宝箱的运输队挤作一团。他们不知道,湘江河畔即将吞噬3万战友的机枪阵地,此刻已张开血盆大口。历史的戏剧性总在细节中闪现,当先头部队在汝城遭遇粤军拦截时,曾经反对毛主席躺在担架上的王稼祥,竟然在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临时紧急会议时,支持毛主席。最终,会议听取了毛主席的意见,改变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

而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代表,此时正对着过时的战报绘制胜利反攻示意图。朱德的马鞭在湘江边凝滞良久,江面上漂浮的斗笠与文件箱,让他想起瑞金出发前夜,炊事班老班长往行军锅里塞最后一把咸菜的情景。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道:若是按原计划钻进湘西,怕是连这几根革命的火种都要熄灭了。

0 阅读:43
宝宝聊过去

宝宝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