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问问前边的那个樵夫,有没有一条到达汉中的捷径可走?”韩信对着身边的士兵说道,士兵听闻韩信的吩咐后,便前去找樵夫问路。
这个樵夫就是陈仓,正在林中砍柴,面对士兵的询问,陈仓十分热心的为他们解答,也明确的告诉他们前往汉中确实有一条捷径可以走。

并为其指明道路,这让迷失方向的韩信看到了希望,于是连忙向樵夫道谢,但在其走后不久,却又让人将樵夫杀了。
一、所遇皆良师韩信此举多少有些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但他为什么这样做?原来此时的他刚刚被张良策反,要前去汉中投奔刘邦。

害怕项羽派兵追他,路上遇到陈仓,又怕陈仓告诉追兵自己逃跑的路线,被追兵追上,为了除掉这个后顾之忧,便将樵夫杀掉了。
韩信此举对自己来说无疑是自私的,但也足以看出他的杀伐果断,没有因为“妇人之仁”就放过樵夫。

同样作为明朝第一内阁首辅的张居正,能够做到如此高的位置上,可见非常有能力,同样在对待小人方面也自然有着一套相处之道,那么看看张居正是如何做的?
张居正在大明王朝时期,可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物,在他的帮助下,让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这是怎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呢?张居正出生于荆州府江陵县的一位秀才家中,祖父曾经做过一个梦,非常的奇幻,月亮落入了水瓮之中,然后有一只白龟浮到了水面上。
于是祖父便为张居正取了一个乳名,叫做“白圭”,希望张居正将来能够光耀门楣。后来的张居正也确实如此,做到了这一点。

从小张居正就是别人口中“孩子”,聪慧、机敏,成为了荆州府人尽皆知的“神童”,在他十二岁那年参加了童试,因为他的机敏聪慧受到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
李士翱对张居正谆谆教导,李士翱告诉张居正要从小就立下志向,长大后一定要尽忠报国。
张居正的这个名字也是李士翱给他改的,可以说李士翱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也为他走上仕途打下了铺垫。

同年,张居正成为补府的学生,一年后参加乡试,却受到了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不幸落榜。但要问他为什么从中阻挠?
他认为张居正年纪还小,应该多加磨砺,日后才能成为大器。这番话确实是为张居正多加考虑,而张居正也并没有眼前的挫折就此放弃。

因为他本身就有着过硬的本领,三年后,他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了乡试,成为少年举人,一时间名声大噪。
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受到顾璘的赏识,也曾对别人说过:“这个孩子就是天生的相才。”于是将自己的犀带给张居正,对他说:“希望你能够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一样的人,不要就此止步,停留在少年举人的位置上。”

可见张居正这一路走来都是老师,对他的谆谆教诲,让他的人生更上一层楼,后来年仅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二甲第九名的好成绩。
张居正被授予庶吉士,他的前辈徐阶,也是内阁重臣,非常重视国家经济,张居正也是在徐阶的引导下,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今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基础。

张居正真正走到台前,还是因为受到了明神宗的重视,此前因为内阁争斗形势严峻,张居正对此只是冷眼旁观。
但从中也深刻的意识到大明王朝的危机,政治腐败不堪,就连边防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然而张居正指出了问题所在,主张政治改革,却并没有得到明世宗和内阁大学士严嵩的重视。

为此张居正再也没有上奏过,随后便离开了京师,来到了故乡江陵,给自己放了一个三年的假,游玩期间还遍访名胜之地。
他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尤其是在期间发现了许多问题,尚待解决的这些问题使他肩负起身上的责任,重返政坛,准备为民为国做一些实事,改变这一现状。

直到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重新回到了翰林院任职,如今朝堂之上已经是一片血雨腥风,为了保存实力,便选择伺机而动。
后来张居正凭借裕王旧臣的身份,进入了内阁,能够在朝堂上议事。此时正处于多事之秋,流民四起、国库空虚,就连用度都是非常匮乏。

因此充盈国库,又或者说是提升明朝经济的任务就落在了张居正的手中,这对于他来说几乎关乎到他日后是否能够成为内阁首辅。
明朝国库之所以空虚,离不开朝廷的腐败,有贪官污吏中饱私囊,这就导致国家连俸禄都没办法给官员定期发放。

但为官多年,对周围的官员品性也悉数了解,比如官员殷正茂在剿匪的过程中曾拿出20万两用作军饷,而殷正茂是张居正身边的亲信,自然是支持张居正,也对他的话绝对听从。
但当张居正找他要20万两银子的时候,却得知这笔钱早就花完了,张居正为此感到一筹莫展。

殷正茂却说出了另一番话:“我手中还有20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其实并不在殷正茂手中,和他所追查的一个叫做李延的人有关,此人贪污,为了保全自己,便用20万两银子贿赂殷正茂。
殷正茂最初也是想将这20两银子上交朝廷,同样还可以落得一个清正廉洁的名声,但就这点小伎俩被张居正看破。

因为这20万两银子从殷正茂手中交上来,是对殷正茂有利,甚至还能得到皇帝等人的青睐,但这对于张居正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甚至还会让殷正茂脱离他的掌控,于是张居正便认为这20万两应该是以多拨出的军款名义交上去,这样张居正便可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也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而有些不景气的地方,官员也捞不到一点油水,有的清正廉洁的官员不肯收受贿赂,才导致日子更加难过。
朝廷发不起饷银,底下也交不起赋税,张居正便让当地人用特产胡椒和苏木代替,并将这些当做钱财发给官员。

这对于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来说不能动摇其根本,但是对于清廉的官员来说也是没有太多用处,还是不能解决生存的问题。
于是他又让这些人将手中的东西卖出去,换些钱财,最终这写全都由商贾和贪污的官员承担,有些人为了巴结这些权贵,还是将这些胡椒和苏木收购了。

然而在这之后,张居正并没有很好的对待这些人,这点来说他确实是利用了这些人的“互相利用”的心思,这种“问路斩樵”的办法倒是解决了官员的工资问题。
然而在这其中确实也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其中有一个童立本的礼部官员,因为苏木和胡椒的事情,让他陷入了危机。

而他的上司王希烈,曾是前任首辅高拱的门生,最是备受看重,在高拱倒台后,便因为没有后台,怕张居正收拾他,便在背后让童立本出面攻击张居正。
但童立本没这个胆子,却被王希烈的话吓不轻,最终上吊自杀了。

王希烈便借题发挥,认为张居正是“苛政”,并在童立本的葬礼上说张居正的恶行,谁知道出现了一场大火,人群慌乱中,王希烈被人踩到地上,也成为烧死的众人中的一个。
结语这场大火可以说来的非常巧,但并没有证据指向张居正,但也不难让人怀疑这背后不是张居正的手笔。

为了除掉王希烈,放一场大火,可能还让一些无辜之人受到波及,但对于张居正来说,并没有因为妇人之仁放过王希烈,反而体现出了他的杀伐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