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看古装剧的观众们,对清朝的历史剧无疑是非常熟悉的。在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剧中,清朝的历史剧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精品佳作数不胜数,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追捧。总体来说,一些清朝历史剧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值得去看一看。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影视剧中的清朝士兵的服装好像不太一样。有的士兵的衣服上印着“兵”,有的士兵的衣服上标注着“勇”,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影视剧组的道具老师们弄错了?

有事实证明,并不是道具老师们的疏忽。因为清朝距离我们现代生活比较近,传承下来了很多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剧组的服化道的工作变得十分严谨。他们根据影视剧的实际需要,制作安排清朝物品的时候,精心制作了符合真实史实的道具。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标记“兵”和“勇”这两个字样,都是真实存在的,两者都是清朝的兵种。首先,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兵”。
“兵”就是清朝军队的正规军,他们具有正统身份,属于朝廷控制的国家军队。它的地位非同一般,一般待遇比较高。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们都知道,一谈起清朝的正规军,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八旗子弟的身影。事实就是这样,八旗子弟确实是朝廷直接管理的军队,是正儿八经的皇家军队。然而,很多人忽视了一个细节。

朝廷的正规军除了八旗子弟之外,还有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军队。他们也是皇家正规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参与了维护清朝治安与稳定统治的事务。他们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对国家的发展也贡献了一定的力量。

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王朝,也就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政权。后来,他们进入山海关内,成功地入主中原。这时候清朝统治者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一时间难以管理数量惊人的汉人。皇家本来的正规军八旗子弟的人数有限,短期内无法缓解当前的局势。

后来,清朝政府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皇帝决定争取汉人的支持与拥护,得到他们的忠诚效力。这一方法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此建立了绿营制度。绿营军队全部由汉人组成,并且以营为军事单位。

我们观看清朝历史剧的时候,会发现八旗军的旗帜颜色为红黄蓝白这四种。而为了能够与八旗军明确区分,绿营军队的旗帜为绿色。别看旗帜的颜色确实存在一定不同,但是绿营和八旗军的待遇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两者在军饷俸禄上的差别不大,都是朝廷军队的正规编制。所以说,清政府就将八旗军队和绿营军队统称为“兵”。然而,后来八旗军在各方面的待遇要比绿营军好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国家建立的初期阶段,清朝的管理与统治地位尚不稳固,自然就需要尽力争取汉人的支持。

如今,清朝已经逐渐稳定了下来,国内的战乱已经得到平定。清政府一时间就用不上绿营军队了,所以就开始区分对待八旗军和绿营军这两支朝廷的正规军。
当时,清朝政府决定安排八旗军负责京城的安全保卫工作,而派遣绿营军队去防守其他的地区。就这样,清朝的这两支正规军开始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战斗力逐渐拉开了差距。

后来,由于清朝的统治日益腐朽,使得综合国力逐渐下降。国家内部动荡不安,爆发了农民起义。当时,清政府的正规军由于长时间没有进行军事训练,整日表现得松弛懒散,战斗力大大减弱,根本就抵挡不住农民起义的猛烈进攻。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队伍逐渐发展得越来越壮大,最厉害的时候竟然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清朝统治者面对如此危机的局势,决定组建新的军队,那就是“勇”。与“兵”相比,“勇”没有正式的军队编制,属于是拥有临时工的身份。

从临时工的身份可以看出,“勇”的待遇是比较差的,工作也是比较累的。这些人主要是乡勇民兵组成,都是从底层的人民中挑选出来的。这些人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并不像“兵”那样,每个月都可以领取粮饷。

他们只能等到打仗的时候,朝廷派遣他们出征作战,这才有粮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他们在上阵杀敌之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只是为了充当排头兵。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勇”的伤亡率非常高,明确说明了“勇”的这份工资不好挣。

有可能稍微不注意的话,大概率就会牺牲在战场之上,难以顺利回家。“勇”的职责就是冲垮敌人的防线,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他们为了赚得这份工资,以此可以养家糊口。他们不顾及自身的安危,前往战场的最前线,充当军队的先锋或者是诱敌深入的疑兵。

在实际作战中,他们的晋升空间很小。也就是说,他们就算取得了胜利,也很有可能无法得到升迁,没有完善的奖励机制,只有那一份固定的工资。等到战争结束,“勇”就会被解散,他们就又失去了谋生的来源。

这时,他们只能离开军营,再寻找其他的工作。朝廷也不会给予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只能靠他们自谋生路。我们应该可以猜到,在“勇”的队伍中没有满人士兵,基本上全是汉人。当时,汉人的地位比较地下,他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很难找到谋生的手段。

有些汉人可能有一些田地,尚且还可以进行农业生产,维持家庭日常生计。他们还可以通过种植粮食,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汉人没有田地,也没有其他的谋生方式,只能铤而走险进入“勇”的行列,这样至少能够保证是有钱赚的。

“勇”的工作虽然风险很高,付出的代价也比较高,但是依旧又很多的汉人乡民参加。所以,我们在观看一些清朝电视剧的时候,就会发现衣服上印着“勇”字的士兵。
这些人冒着很大的风险参军,只为了能够暂时有地方住,有饭吃,还能够领取一些粮饷,帮助家里人渡过难关。

“兵”和“勇”这两个不同的兵种,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清朝的正规军,一个是清朝的临时军队。这样的事实也直接决定两个兵种的命运肯定是不一样的。哪知世事难料,随着清朝的日渐衰落,这两支军队纷纷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清朝后期,清朝统治者面对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时间竟然束手无策,无法拥有强盛的军事实力与之抵抗,逐渐处于弱势地位。这时,无论是“兵”,还是“勇”,都难以发挥作用,根本就没有击败西方列强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之下,看似地位天差地别的两个兵种,却迎来了相同的结局。当时,清政府决定开展近代化军事变革,开启了洋务运动的序幕。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清朝政府创建了新式陆军和北洋水师等新型的朝廷军队,之前的“兵”和“勇”慢慢就走向了没落。

从那时开始,官府之中就逐渐出现了配备着洋枪等现代武器的“新军”。传统的衙役制度渐渐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新军”政策的普及。新军之所以可以发展壮大,是因为他们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装备着西方先进的武器,展现出来了很强的战斗力。

曾经辉煌一时的清朝正规军,八旗军和绿营军慢慢地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他们无法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难以保卫国家安全。
既然他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那自然而然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比他们地位还低的“勇”,更是没有容身之处了。“兵”和“勇”见证了清朝的军事制度变迁,也成为了清朝历史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