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自曝尴尬现状:考上北大后,人生都是下坡路

罗晓晓说事 2024-07-12 12:09:06
大家好,这里是“罗晓晓说事”!高考状元是我们学生时的巅峰存在,今天来聊一聊高考状元?

对于高考,大家给予很高的期望。

有人把高考当作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人把高考当作终身奋斗的目标。

实际上,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无数的学霸在走过高考之后告诉我们:

就算有幸进了清北和985,后面的人生也不一定就是走上人生巅峰,也可能是个下坡路。

01

2013年,河北唐山的高考状元小赵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顺利被北京大学录取。

然而,小赵得知自己是状元的那一刻,内心却充满了忐忑和不安。

她坦言,第一感受是"很不开心"、"完蛋了"。

小赵解释道:

"因为我之前人生的这18年,就是按照这样一个社会的安排,大家说你上学你就是好好学,你考了好的成绩你就一切都拥有了。但是我心理隐隐地对这件事持否定态度,我觉得一旦我考砸了,我反而可以更无所畏惧地去尝试那些我没有尝试过的东西。但一旦我依旧考好了的话,我反而要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我要继续扮演一个可能并不是我本人所希望的样子。"

这种内心的纠结和痛苦,像一根刺,扎在小赵心里,伴随着她度过之后的十年人生。

其实,以小赵的高考成绩,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并非难事。

但是,为了满足家人和学校希望她进北大的期待,小赵最终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也并不了解的日语专业。

缺乏兴趣和语言天赋,小赵发现学习变得异常吃力。

即便付出比其他同学多几倍的努力,她依然感到难以跟上学习进度。

大一下学期,小赵甚至连考试试卷都无法完全看懂。

曾经的学霸,到了北大却沦为垫底的学渣。四年的大学生活,在小赵的形容中,是一片平淡的灰色。

毕业后,她既没有收到任何一份工作offer,也没有参加任何校园招聘,最后两手空空地离开了这个令她伤心的地方。

02

小赵的经历并非个案。

一位人大附中的毕业生在网上吐槽,从这所中学毕业,似乎就注定了他人生下坡路的开始。

凭借优异的成绩,她考入了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在众人眼中无疑是人生赢家。

但她却觉得这还不够,毕业后又考入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然而,藤校毕业后,为了离家近一些,她放弃了国外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国进入科研岗位。

面试时,领导对她的简历赞不绝口,承诺会优先保证他的学术课题和科研资源。

但入职后,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领导表示,资源有限,一切都需要她自己去争取。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她感到无比失落和迷茫。

在学生时代,她习惯了轻松拿第一,习惯了众星捧月般的优越感。但进入社会后,她发现学历再好也不过"只是个普通人"。

社会的评判标准和学校完全不同,成绩优秀、学术出众,并不能代表一切。

她不得不承认,曾经的骄傲,如今却成为前行路上的枷锁。

03

还有一位北大医学院本硕博连读八年的博士,毕业多年后依然买不起房,最终被迫转行做了股票分析师。

他坦言,医学院班里的同学大多成了普通打工人,没有年薪百万,绝大多数都买不起北京的房,除非本来就是富二代。

以他的学历和资历,在北京三甲医院工作,月薪大约2万,一年收入不到30万。

而北京的房价动辄上千万,即便一年不吃不喝,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积累足够的购房款。

即便如此想留在北京发展,也谈何容易。

因为他的竞争对手几乎清一色都是清华北大的博士。

在这个圈子里,学历成了最基础的配置,八年寒窗苦读换来的,是让人沮丧的低回报率。

04

纵观这些昔日的高考状元和名校毕业生,他们如今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曾经的优秀,并不能保证一生的优秀。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竞争中,仅凭一张考卷、一纸文凭,是远远不够的。

情商、智商、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是职场和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而长期浸润在应试教育中的尖子生,往往在这些方面能力匮乏。

他们习惯了别人来适应自己,却不懂换位思考,不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当进入社会,失去了优越的标签和资源倾斜,一旦遭遇挫折,就难以从容应对。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无论过去有多么优秀,生活总会给每个人出难题。

与其徒叹命运不公,不如脚踏实地去开拓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应试教育的窠臼,可能让孩子们暂时站上人生的顶点,却也可能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桎梏。

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向后看走了多远,而在于向前看还能走多远。

感谢您读到最后。这里是“罗晓晓说事”,点击关注。希望可以点个“赞”+“分享”,给更多人看。
1 阅读:405

罗晓晓说事

简介:说身边事、说关心的事、说最新的事、说最好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