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Ho229:德国兄弟的飞翼传奇,比B-2早了半世纪

墨林聊天 2022-08-04 10:25:35

早期航空界活跃着很多兄弟,像著名的美国莱特兄弟、英国的德哈维兰兄弟,以及今天要聊到的德国霍顿兄弟。霍顿兄弟全名沃尔特·霍顿和瑞玛尔·霍顿,两人致力于飞翼布局飞 机研制,其中最知名、最接近成功的就是今天要聊的Ho229。Ho229开始于1943年,到二战结束前生产了一架无动力和两架有动力的原型机。收存这架飞机唯一残骸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对Ho229的评价是:二战期间测试过的最不寻常的战斗机之一。

Ho229在游戏中的截图

从飞机气动外形上来说,飞机要飞得好,首要问题是升力足够大且阻力足够小,除了主机翼以外的部件,不仅在提供升力上的贡献很小,同时还要增加阻力(主机翼当然也会产生阻力,但那是为了获得升力而付出的必要代价),从“纯粹”的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只有主机翼而没有其他部件的飞机的气动效率是最高的,因此吸引了一批飞机设计师痴迷于飞翼布局。

这里面最著名的大概要算诺斯罗普。诺斯罗普从二十年代后期开始迷上了飞翼布局,到四十年代先后推出了几款飞翼轰炸机原型机,但一直没能投入使用。最后到八十年代B-2总算是圆了一个梦,虽然诺斯罗普那会儿早就离开了诺斯罗普公司了。据说1980年诺老爷子终于拿到了还在研制中的B-2模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其实是病重没法说话),但1981年诺斯罗普去世,最后还是没能等到B-2的首飞,可见人生无常、多半总留下点遗憾。

1946年诺斯罗普在他的XB-35飞机前

诺斯罗普YB-49,小垂尾不影响整体飞翼布局

和梅塞施米特、亨克尔这些大腕比起来,霍氏兄弟非常年轻,哥俩一个生于1913年,一个1915年,所以当其他人已经开始在机界叱诧风云风云的时候,哥俩还是在滑翔机上学习的童子军,后来哥哥沃尔特进入德国空军飞上了Bf109,参加过不列颠空战,当过阿道夫·加兰德的僚机,击落了7架英国飞机。弟弟瑞玛尔也接受过Bf109的培训,但后来转入滑翔机飞行学校从事教育,后来在哥廷根大学还拿了个数学博士学位。其实他们还有一个兄弟是轰炸机飞行员,但在敦克尔刻会战期间被英国击落身亡。

航空事业就要从娃娃抓起

还在学习滑翔机的时候,霍顿兄弟就对飞翼式飞机产生了兴趣,霍家一般都不差钱,霍顿家也一样,于是1933年兄弟俩就在爹妈的房子里做出了一架全尺寸的飞翼式滑翔机,由不到20岁的哥哥沃尔特驾驶成功“飞”了100多米,算是两人的开山之作,两人给了个编号H.Ⅰ,H是姓氏首字母,后面是罗马数字1),后来在30年代到40年代这个编号一直编到了H.ⅩⅧ,这里面从1到4都是无动力的滑翔机,从H.V开始增加了动力,并且主要材料是当时一种塑料,算是首架全复合材料飞机,H.ⅩⅧ是可以炸到美国的远程轰炸机方案,没有完成研制。但兄弟俩实在太年轻,德国航空部没有对这些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

兄弟俩在为H.2飞行做准备

Ho229按兄弟俩的内部编号是H.Ⅸ,是为了响应戈林1943年提出的“3×1000”轻型轰炸机要求而设计的,显然只有采用喷气式发动机才能满足时速1000公里的要求。飞翼式布局因为没有其他部件,附加阻力天生较小,一方面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速度,另一方面燃油效率也比较高,航程上也能达到要求,因此Ho229成为唯一一个能满足要求的设计,戈林表示比较满意,德国航空部后来也奖励兄弟俩50万德国马克,唯一提出改进的地方是要求增加两门航炮,以便将来可以作为战斗机用。

首架无动力的V1滑翔原型机

飞翼布局因为没有向后延伸的尾翼组,在纵向配平、航向安定性等方面天生不足,采用当时常见的平直翼难以满足稳定飞行和正常操纵,只能通过大翼展的后掠翼,将翼尖尽可能向后伸展以远离重心、再利用在翼尖附近设置的舵面和扰流片来实现。Ho229在机翼后缘采用了内外两套扰流板系统,利用四片扰流板的组合偏转产生不同情况的阻力,提供飞机的横航向安定性和偏航、俯仰、滚转等操纵。

据说是兄弟俩在V3前的合影

Ho229的后期试制和试飞工作交给了当时的哥达公司,为此还有一个编号是Go229。哥达的团队对飞机进行了一些改进,增加了一个弹射座椅,修改了喷气发动机进气口,增加了发动机冷却装置以防烤焦木制机翼,等等。1944年3月1日,Ho229第一架无动力原型机V1首飞成功,12月安装2台Jumo004的第二架开始生产,戈林这时候信心满满,指示德国空军订购了40架。霍顿兄弟此时正忙于研制更大的H.ⅩⅧ,以竞争“美国轰炸机”项目,没有参加试飞。

H.ⅩⅧ是可以炸到美国的远程轰炸机方案

第2架原型机V2于1945年2月2日首飞成功,但在当月18日的第三次试飞中因一台发动机停车而坠毁,飞行员欧文·齐勒为挽救飞机坚持到最后一刻,最后坠机时被甩出机外,两个星期后终于伤重不治。1945年3月12日Ho229被纳入“紧急战斗机计划”,作为预生产型、经过大改、机体也更大的第三架原型机V3开始生产,在机翼根加装了两门MK10830毫米航炮。同时,双座轰炸版V4、夜间战斗版V5、用于测试武器的V6和双座教练型V7等原型机也同步开始研制。

第二架原型机

这时美国军方为了抢在苏联之前尽可能多拿到一些德国研究成果而加快了行动,抢到了一架滑翔机和正在进行最后组装的V3原型机,中途还在英国评估了安装英国喷气发动机的可行性,最后发现不可行,于是两架飞机都被运到了美国。Ho229的事还没完。V3原型机后来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据说2018年修复后已经对外展示,但墨林还没去过,也没看到。

V3原型机

修复前的样子

2008年初,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国家地理频道合作拍了一部纪录片,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投资近30万美元,复制了一架全尺寸的Ho229,拉到公司的RCS测试场进行了雷达反射特性测试。最后结果表面,如果使用英国当时的本土链雷达网,Ho229的正面雷达反射面积仅有Bf109的40%,而Ho229的翼展是Bf109的将近2倍,所以Ho229还是世界首架实现了雷达隐身的飞机。霍顿弟弟后来说当时他们准备采用一种加了炭的复合层板,以减少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但美国人经过研究发现V3原型机上没有采用这种材料,因此美国专家一致认为Ho229的隐身性能是飞翼布局自带的优点,并不是霍氏兄弟的有意为之。

复制的样机

霍顿哥哥战后留在德国,继续军官生涯,1998年在德国去世;弟弟本打算移民英国没有得到批准,又想到中国来住也被拒绝,最后移民阿根廷继续研制飞机,直到1994年去世。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85
墨林聊天

墨林聊天

聊聊天上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