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克斯公司的Ju87绰号“斯图卡”,是大家很熟悉的一款纳粹德国俯冲轰炸和对地攻击机。由赫曼·波尔曼(Hermann Pohlmann)设计,1935年首飞。Ju87于1937年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期间参加德国空军的秃鹰军团首次投入作战,二战期间大量服役于轴心国部队。“斯图卡”(Stuka)是德语单词“Sturzkampfflugzeug”的简称,资料里一般直接说这个长长的单词就是“俯冲轰炸机”的意思,但这应是一个合成的词,仔细查了一下,大概“Sturz”是俯冲的意思,中间的“kampf”有战斗的意思,后面就是飞机,因为没学过德语,也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哪位学过德语的大神能帮着解读一下。
俯冲轰炸是早期轰炸机投弹精度不高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对点状目标的精确打击而产生的一种的轰炸方法,利用飞机俯冲投弹时弹道相对平直的特点来获得较高的精度,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俯冲角度越大则弹道越直、命中精度也越高,极致情况下就是垂直俯冲;与此同时由于投弹高度低、炸弹在空中滞留时间短,留给活动目标机动的时间也很短,因此也更加适合对坦克、轮船等机动性较强目标的打击。斯图卡采取的就是接近于垂直俯冲的方式,俯冲角度达60度以上,这时候炸弹的弹道近乎于直线,飞行员只需要保持飞机机头指向目标,几乎不需要瞄准具就能精确命中点状目标。
这种概念并不是德国人的首创,更不是斯图卡的专利,但斯图卡却是把这种战术“推而广之”并“发扬光大”的最著名的飞机,这要归功于时任纳粹德国航空部发展署主任的恩斯特·乌德特。此君在一战时期斩获62个战果,是德军排名第二的王牌飞行员,仅次于“红男爵”里希特霍芬。乌德特在30年代初期试飞过美国寇蒂斯公司的F11C“Goshawk”战斗机,此后即对俯冲轰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一度因机身强度不足和发动机过热等问题失去了德国航空部兴趣的斯图卡(当时还是原型机K47)最终得以问世,甚至略有人为之嫌的“亲自”让竞争者He118原型机在试飞中坠毁,为斯图卡的诞生扫清了障碍。
但话分两头说,乌德特对俯冲轰炸的偏爱催生了斯图卡,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断送了另一款轰炸机He177的前途,He177翼展超过30米、航程达6000千米、载弹量超过7吨,是德国当时唯一的大型远程轰炸机,但乌德特当时要求所有德国轰炸机都要具备俯冲轰炸能力,对He177则要求要能进行“中等角度”的俯冲轰炸,以He177的“身材”,这个要求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因而在研发和使用上都受到了很大影响,虽然1942年以后He177解除了这种任务,但德国空军也因此失去了发展战略航空的“大好机会”。
在斯图卡之前,20年代后期容克斯公司研制了一款双座、单发俯冲轰炸机,代号JuA48,1928年9月29日进行了试飞并被命名为K47,采用双垂尾、配备了用于测试的俯冲减速板,这架飞机得到了很好的评价,K47没有进入服役,但为后来斯图卡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斯图卡于1933年正式开始研制,最初计划安装英国罗罗“Kestrel”V型12缸液冷发动机,1934年4月19日,容克斯公司订购了10台发动机,第一架Ju87原型机在瑞典制造,1934年底被秘密带到德国,原定于1935年4月完成,但由于机身强度不足一直持续到1935年10月。首架完整的Ju87V1于1935年9月17日首飞,但第2年1月就在德累斯顿附近坠毁,容克斯首席试飞员威利·诺伊恩霍芬和工程师海因里希·克雷夫特随机丧生。经过分析认为是方形双垂尾和方向舵效能太弱,飞机在测试俯冲末端动压时进入倒旋后坠毁,事后又恢复了单垂尾,为了增加俯冲时的强度,机身结构进行了加强,机翼前缘下方加装了可液压驱动偏转90度的俯冲减速板。
但德国航空部对依赖英国发动机十分不满,1935年底,容克斯公司建议安装一台DB600倒置V12发动机,最终型号将配备Jumo210发动机,1936年开始设计更改,由于缺少足够的飞机,试飞工作中断了两个多月,同时发动机也面临短缺,于是临时安装了BMW“大黄蜂”发动机,到1936年3月,V2原型机终于安装Jumo210A发动机。但德国航空部技术部门认为Ju87载弹量小、航程短,于1936年6月9日下令停止开发,转而支持竞争对手He118的设计,不过这道命令只持续了一天,第二天就被乌德特取消了。
不久之后发生了一件略有争议的事。1936年7月27日,美国探险家查尔斯·林德伯格到亨克尔的公司访问,林德伯格是首位成功完成单人不着陆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在航空史上的名头很响,亨克尔于是亲自陪同,但当天恰好乌德特要试飞He118原型机,亨克尔抽不开身,于是打电话给乌德特,提醒他要注意螺旋桨,但乌德特还是在试飞时的一次俯冲中“成功”飞掉了螺旋桨,结果飞机坠毁、乌德特跳伞成功。亨克尔后来在传记里抱怨,说乌德特忽略了他的警告,从而注定了自己设计的失败。从常理来说不大可能是乌德特故意以这种方式弄垮He118来支持Ju87,那样作死的味道未免有点浓,实际上He118也不能像斯图卡那样进行垂直俯冲,不过乌德特回去以后立马宣布斯图卡在研制竞争获胜,完全没有给He118重来一次的机会。
但斯图卡此后的试飞也不顺利,并受到了德国空军飞机采购的负责人沃尔夫曼·冯·里希特霍芬的批评,此里希特霍芬是“红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的一个堂弟,当时德国空军追求一种“快速轰炸机”的概念,因为更快的速度可以避免地面防空火力和空中拦截。里希特霍芬由此宣布最大平飞速度低于350千米/小时的轰炸机都是不可接受的,但这时Ju87V4原型机因为发动机的原因,带500千克炸弹时的巡航速度只有250千米/小时,最大速度在低空只有280千米/小时、1250米高度290千米/小时,离里希特霍芬的要求还有一些距离。
不过在乌德特的推动下,V4原型机最终发展成为A-0预生产型。德国航空部最初订购了7架,随后增加到11架。1937年初,A-0进行了不同载弹量的测试,发现Jumo210A发动机的功率太小,于是很快替换为Jumo210D。但即便是后者,也不能在有两名乘员的同时挂载500千克炸弹,于是所有早期A型的挂载重量都被限制在250千克,但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因为对手并没有太多防空力量,所以很多任务都是在没带后炮手的情况下执行的。
此后的A-1和A-2都只进行了少量改进,A-1就是换装Jumo210D发动机,A-2则换装了配备两级增压器的Jumo210Da,同时换成了变距桨,到1938年中期一共生产了262架斯图卡,此后新的、更强大的Ju87B型号此时开始取代Ju87A。
B系列是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的改型。首批6架预生产型是用A型改装,换装了1,184马力的Jumo211D发动机,修改了机身和起落架设计,取消了A型的主起落架横向支柱,并立即投放到西班牙内战战场进行测试,此后产量提高到每月60台,著名的“耶利哥号角”也是从B型开始首先安装。“耶利哥号角”是一个靠螺旋桨冲压旋转驱动的警报器,安装在起落架正前方的机翼前缘,或起落架整流罩前缘。当斯图卡俯冲攻击时会发出尖锐的啸音,多普勒效应又进一步放大了“死神临近”的感觉,给地面部队和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成为德军空袭的标志性声音,在一些影视作品里干脆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飞机空袭一律安排上那种声音。
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号角造成了额外的飞行阻力,因此导致最大飞行速度损失了20-25千米/小时,因此遭到了很多飞行员的反对,后期大部分斯图卡都没有安装,有一部分炸弹在稳定翼上加装了哨子,以替代号角发出类似的声音,这个哨子的想法有的说是乌德特想出来的,但也有人说是希特勒亲自出的主意。
C型斯图卡本来是准备给德国海军上航母用的,但后来因为航母没有建成,所以飞机订单也随之取消,只有原型机进行了试飞。第一架,实际上就是用一架B型的机体安装了Jumo211A发动机,机翼不可折叠,1938年3月17日首飞。预生产型C-0于5月12日首飞,换装了可折叠机翼,机翼上安装了快速放油装置和2个750升充气袋,加上机身上还有2个500升的充气袋,正常情况可以保证飞机在海上漂浮3天。C型的起飞速度为133千米/小时,使用拦阻索着陆的平均制动距离为20-35米,主要武器是机身下方安装一枚500千克炸弹和四枚50千克炸弹。
不列颠之战中,斯图卡是主力轰炸机之一,但在英国的高性能战斗机面前损失惨重,但德国空军此时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而只能进一步发展,这就有了D系列。D型主要区别是颌部的滑油-冷却液散热器形状改为更接近矩形,发动机升级为1400马力的Jumo211J,最大的改变是载弹量大幅提高,从B型的500千克升到1800千克,几乎翻了两番。虽然1800千克是极限载弹量,没有考虑航程的因素,但在典型作战条件下,载弹也能达到1200千克,实际也有大幅提升。D系列内部有几个改型,主要是针对不同用途,改动量并不大,但其中有一种D-5型,机翼加长了0.6米,机翼固定机枪换成了两门20毫米MG151/20航炮,加装这种航炮的还有D-4,不过D-4型也是准备用于航母,因此同样没有大规模生产。D型是斯图卡的主要型号,产量约3300架,占到斯图卡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主要是D-1、D-2和D-5。
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开始会战,苏联坦克成为德军的首要目标,这一年11月份G型的研制开始,计划加装2门30毫米口径航炮、保留挂载1000千克炸弹的能力,同时增加机身装甲防护以抵御低空轰击时的地面火力。1943年以后随着苏联先进坦克投入使用,G型的设计也进一步调整。斯图卡王牌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建议使用37毫米航炮,于是用1架D型进行了加装航炮试验,1943年1月的最后一天,这架改装飞机进行了首飞,此后更多的D型开始加装这种航炮用于战场试验,1943年4月,第一批生产的Ju87G-1交付给前线部队,两门37毫米BK37航炮安装在翼下的吊舱中,每门航炮吊舱装有两个六发穿甲碳化钨芯弹药的弹匣,因为这两门炮,G型被戏称为“炮鸟”。
G型是斯图卡最后一个主要型号。除了上面这些以外,斯图卡还有夜间型(主要由D型改装)和加长航程型(R型)等改型,但产量都不大,有的甚至没有正式生产而只停留在原型机上。斯图卡是纳粹德国的主力轰炸机之一,在二战中特别是二战前期德国的攻势作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战争后期在盟军先进战斗机的打击下也损失惨重,以至于留存下来的数量极少,只在两架完整的被保存下来,还有些博物馆收存了一些残骸或对残骸进行了修得后展示。下期详细聊聊斯图卡的作战历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户18xxx79
G系列的那种三十七毫米机炮应该是BK3.7吧。me262试验过的那种五十毫米的都叫BK5来着。
碧血剑
容克八七 死亡呼啸[点赞][点赞][点赞]
洛克地瓜
俯冲战术的巅峰
霜之哀伤
尖啸的死神,盟军的噩梦
煤球
比伊尔-2差些,但名气大
Wallace 回复 09-10 21:18
伊尔2那种木头飞机本身出来晚,木头耐打击,发动机功率差距也大。
用户17xxx89
闪击战重要组成部份不可或缺,西班牙内战小试牛刀
飞叶侠
轰炸瞄准技术简单,考验飞行员的技术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