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战役的艰难开端
1938年的冬天,长白山以北的广阔山脉被厚厚的鹅毛大雪所覆盖,整个景象宛如一片洁白无瑕的画布。但对于东北抗联军队来说,这却是一种极为严峻的考验。雪地中的深度往往能够淹没到成年人的腰部,寒风刺骨。
在这样的环境中,抗联战士们必须依靠自然中的物品来辅助移动。抗联战士们步履蹒跚,每一步都需要在雪中用力踏实,以确保不会突然陷入可能的雪坑或是被雪下隐藏的障碍物绊倒。
行进过程中,战士们彼此之间保持着必要的距离,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引起雪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遭遇敌军突袭时能迅速分散,形成战斗队形。他们的行进路线通常选择在树木稍稠密的地区,利用树木作为天然的掩护。冷风在林间呼啸,雪花不断被风卷起,视线经常受到阻碍。
同时,抗联战士们还必须时刻警惕日本关东军的攻击。关东军一旦发现抗联战士的踪迹,便会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围剿。因此,抗联战士们在行进时,总是派出几名侦察兵前行,利用树木和雪坡作为掩体,观察四周的动静,并及时向队伍传递情报。
为了避免被敌人追踪,抗联战士们在雪地上行进时还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移动技巧,尽量在松软的雪地上留下尽可能少的痕迹。他们会选择那些由风吹拂过后留下的硬雪区域行进,或是借助已有的动物踪迹掩盖自己的足迹。
关东军的严密围剿
日本关东军为了切断抗联与当地百姓之间的联系,他们在抗联活动频繁的地区设立了大量的岗哨,每个岗哨都轮番派驻士兵日夜守卫。
在检查点,日军对每一个经过的村民进行细致搜查,不放过任何可疑的细节。任何携带粮食的村民都会受到严厉盘问,甚至会被扣押审问。一些村民为了给抗联送粮,会将食物藏在最隐秘的地方,比如破旧的棉袄里层或者柴火堆中,但这样的伎俩一旦被发现,往往就会招致日军的残酷报复。
日军为了防止村民私下接济抗联,许多村子被强行驱赶或迁移,留下空荡荡的房屋和田地。那些未被迁走的村民生活在日军的高压统治下,不得随意离开村庄,连放牧或拾柴都必须得到许可。许多村子甚至禁止携带柴火和水出门,任何人携带多余物资都可能被视为嫌疑犯。
在这种严密的围剿策略下,抗联的生存环境变得极其困难。队伍的粮食供应逐渐紧张,许多战士不得不靠采集野果、捕捉野物充饥。但到了冬天,深山中的资源几乎枯竭,战士们甚至不得不挖雪吃冰来维持体力。为了尽量减少暴露的风险,他们尽量避免靠近村庄,而是依靠隐秘的山林和熟悉的地形躲避日军的搜索。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抗联在行动上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他们会将队伍分成几个小组,各自寻找隐蔽地点扎营,彼此保持联系但不轻易聚集。一些队伍利用日军哨卡的空隙,夜晚绕路从荒山野岭转移,有时不得不在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中露宿。
日军的“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策略让许多村民受到牵连。一些村庄因抗联曾在附近活动而被烧毁,村民被逼得流离失所。还有些村民在遭到逼问时咬牙不说,却被当作抗联的支持者遭受毒打甚至枪决。
女兵的不屈与奋战
在日军的封锁下,抗联的压力越来越大,后勤部队开始被逐步动员。那一年,李敏和其他女兵第一次接到命令分配枪支。她们把枪支分发到每个人的手里,简单讲解了使用方法,有的女兵甚至是在仓促的环境中一边装配子弹一边学习如何瞄准。
在宝清县张家窑子的抗联第六军服装厂里,女兵们的日子一如往常地忙碌,缝补战士的棉衣、整理布匹,哪怕条件再艰苦,也不敢懈怠。当转移的命令传来时,她们迅速停下手头的工作,将缝好的衣物装入布袋,又检查了自己的随身物品,棉衣和简单的干粮是她们的全部行李。接着,她们把行囊背在肩上,整齐列队,等着与前来接应的部队汇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接应的部队迟迟未到。为了防止被日军侦查到,她们不敢在原地生火,只能靠啃一些随身带的干粮补充体力。几个女兵在空地上轮流放哨,眼睛始终盯着四周的动静,耳朵也留意着可能传来的脚步声。她们没有等来接应的部队,等来的是日军。
英勇的抵抗与牺牲
抗联部队的兵力虽少,但在面对永野讨伐队、铃木讨伐队和伪满军三十五团联合组成的搜索队时,依然没有丝毫退缩的迹象。这支庞大的日军队伍兵力超过三百人,装备精良,行动迅速。他们熟练利用雪地中的脚印和抗联遗留的痕迹,不断逼近抗联藏身的区域,而抗联这边只有二十多人,多数是后勤人员,武器和弹药极其有限。
日军的包围逐渐收紧,枪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抗联的战士立刻组织起了防御。指导员裴成春临危不乱,迅速将几名女兵和轻伤员安排到相对安全的后方,同时指挥战士们占据有利地形展开阻击。几名抗联战士趴在雪地里,用有限的子弹不断射击试图压制敌人的进攻。
裴成春带领几名战士守在阵地的正面,用最基础的步枪和几枚手榴弹拖延敌人的脚步。她身边的战士们轮流掩护彼此,有人倒下时,另一个人立刻补上位置。积雪在不断飞溅,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裴成春时刻观察战场局势,尽量分配有限的资源,同时喊着让大家保存体力,寻找机会突围。
随着时间推移,日军逐渐扩大包围圈,弹药也变得极为稀缺。裴成春注意到局势已经难以支撑,果断下令让剩余的人员分散撤离。她自己却坚持留下,利用掩体掩护其他战士的撤退。日军显然意识到有人在断后,集中火力朝她的方向压制,裴成春被一枚子弹击中肩膀,鲜血迅速浸透了她的棉衣,但她并没有退下,而是继续举起枪对准日军的士兵开火。
在撤退的过程中,其他几名战士接连中弹,裴成春眼看情况危急,再次命令剩下的人分头突围。她独自扛着一把步枪和几颗手榴弹,爬上了一处雪坡,将目光牢牢锁定在追击的敌军方向。她利用地形优势将手榴弹掷向敌军队伍,为撤离的战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日军的火力很快集中到她所在的方位,枪声密集如雨,积雪被打得四处飞扬。
裴成春已经用尽了她最后一发子弹,日军迅速包围了她所在的区域,她再也没有跟上队伍。在最后的突围中,李敏和少数几名女兵试图绕过敌人的包围圈,但敌人骑兵的速度和装备优势让突围变得更加困难。随着敌人逐渐逼近,她滚进一处雪坑,用厚厚的积雪掩盖自己,听着敌人的马蹄声从头顶呼啸而过。那一天,整个女兵排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李敏一个人成功突围。
战后的回忆与纪念
70年后的某一天,李敏整理一些历史资料时,意外接触到一本日军铃木讨伐队的纪念相册。这本相册由日军讨伐队成员编写,里面夹杂着大量战时记录和照片。她翻开那本早已泛黄的册子,熟悉的地名和冰冷的文字勾起了许多尘封已久的记忆。
照片中的刘排长双目圆睁,仰倒在雪地里,身下的积雪被血染成鲜红。他的嘴唇微微张开,鼻孔和口中还有血迹,棉衣的下摆敞开,显得十分凌乱。鲜血从胸口的弹孔涌出,流入雪地,形成了一个深深的血迹印记。他的姿势仿佛仍在挣扎,手臂向外伸展,小腿还保持着爬行的动作,显然是在倒下前试图继续向前。他的右手旁边,是一把早已被扣空子弹的老式步枪。
画面中,刘排长的身旁并没有其他的战友,只有零散的雪地脚印和一些被踩乱的积雪。背景里隐约可以看到几个穿着军装的日军士兵,站在稍远的位置,带着猎物般的冷漠神情。其中一个人似乎正在整理相机的角度,准备记录他们所谓的“胜利”。
根据抗联战士回忆的战斗情形,这张照片显然是日军在确信刘排长牺牲后拍下的。他们当时的惯例是,用刺刀翻开倒下战士的棉衣,检查胸口的伤势和身体的僵硬程度,以确认生命是否彻底终结。
在抗联的那段艰苦岁月里,刘排长一直以作战勇敢、指挥果断而闻名。他常常主动申请执行危险的任务,冲锋在队伍的最前线。在那次战斗中,他明知道敌众我寡,但依然选择带领队伍坚守阵地,为战友的撤离争取时间。
参考资料:[1]李志铭,张永新.抗联人写抗联史[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4(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