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中也有不少杠精,不信?读读这6首诗便会恍然大悟

驶向一江诗词 2024-03-11 04:25:23

怀古咏史是诗中常见主题,深受众诗人们的喜爱,自古至今产生的怀古咏史诗众多,观点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有时候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不同的诗人会有截然相反的观点,本文就分享其中的3组,读来很有意思。

第1组 针对“荆轲刺秦王”事件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很显然,在这首诗中,骆宾王对荆轲、太子丹等人持褒扬态度,赞扬他们“壮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表达出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借此抒发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苦闷。

有没有人对此持相反的观点?

看看唐朝诗人王昌龄这首《杂兴》:

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在这首诗中,王昌龄对荆轲刺秦王之事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是匹夫之勇,既白白搭上了3条性命,又加速了六国的灭亡,很不可取。

王昌龄这个观点很具有开创性,是诗史上第一次对荆轲刺秦王事件提出反面批评意见,体现出其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之思想。

第2组 针对“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事件

据《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垓下被困,他率28骑突出重围,败走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渡江以图东山再起,项羽不听,说:“天之亡我,我渡何为?”于是自刎而死。项羽自认为是“天亡我”,故坚持不渡江。

晚唐诗人杜牧在其怀古诗《题乌江亭》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观点和乌江亭长一致,他认为霸王太意气用事,他应该渡江重新招兵买马,收拾旧山河,重整旗鼓,卷土重来,鹿死谁手尚不可知。

但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观点跟杜牧相反,他在其诗《叠题乌江亭》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项羽已经一败涂地,颓势势不可挡,即使逃到江东也无人跟随,无法东山再起。

针对杜牧和王安石,你更赞同谁的观点?

第3组 针对“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师而出塞”事件

王昭君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皇宫,当时汉元帝根据宫廷画师的画像选嫔妃临幸。其他人都贿赂画师,唯有王昭君始终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就把王昭君画得一般,所以她入宫多年,始终得不到皇帝临幸,徒自悲怨不已。

后来,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汉元帝就把他认为长相一般的王昭君赐给匈奴首领。

等送别时,汉元帝才发现王昭君原来是个绝世大美人,他后悔不已,但事已至此只能送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单于。但他余怒未消,认为是毛延寿让他跟绝世美人擦肩而过,于是就杀掉毛延寿。

针对这一事件,大部分诗人都认为毛延寿死有余辜,都对王昭君持可怜的态度。例如唐朝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想到昭君生于名邦,因为不肯贿赂画师而最终远嫁塞外,殁于他乡,很是同情和惋惜。

但王安石认为将毛延寿定为替罪羊有不同意见,他在《明妃二首》其一写道: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虽然对王昭君也持可怜态度,但他认为这跟毛延寿没有关系。“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意思是美女的“意态”出自天生,是画不得的,所以画师毛延寿被杀是冤枉的。

我认为“意态由来画不成”这句还是很有道理的,毛延寿是否是“枉杀”,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当然,谁贿赂自己就把谁画的好看,在这点上毛延寿是错误的。

针对同一事件,观点对立的3组诗分享完了,这些诗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朋友们,针对“荆轲刺秦王”、“霸王自刎”和“昭君出塞”这3个历史事件,你分别赞同哪位诗人的观点?欢迎发表高见。

0 阅读:33

驶向一江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